作品名稱:南海油氣專線1號
展出時間:9月4日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投票人:康學儒、劉禮賓、柳淳風、王春辰、王棟棟、楊揚、朱小鈞
經過二戰後,直到1952年日本政府才正式將南沙群島交還給中國。1970年代開始,由於發現南沙群島擁有大量石油及天然氣的蘊藏,越、菲、馬、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先後以軍事手段佔領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資源開發活動,並提出主權要求,南海之爭至今愈趨白熱化。
藝術家王邁面對當前兩岸的能源困境,以作品隱喻兩岸在未來合作開發能源的可能性,以及共同面臨的不可預知的潛在危險。他打造了開採石油的平臺模型,架在魚缸上,浸泡在從台灣海峽取來的海水,海水中的木支架裏藏有帶血的牛骨,缸中鯊魚嗅到血腥,瘋狂攻擊木支架,直至平臺傾斜毀壞。
藝術家自述:現實永遠比藝術強大得多,藝術超越生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康學儒:卡通在西方的精神係譜裏,與之關聯的是偉大的童話傳統,但中國沒有童話傳統——古代是二十四孝,現代是潘冬子、王二小、雞毛信。當代藝術界的卡通只是一種受歡迎視覺圖式卡,所以越來越變成一種小女人式的自我撫弄。但是王邁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希望,他試圖衝破圖式,建構一個童話系統。他迷幻、怪異的作品造型背後,則是對人類資源的長期關注。“石油怪獸”説到底,不是石油作怪,而是人作怪,是無休無止的慾望在作怪。
劉禮賓:在2009年特定的年度背景下,顧德新的《2009-5-2》,孫原、彭禹的《自由》,隋建國的《運動的張力》尤其彰顯了一種現實針對性,這一針對性的獲得是借助對作品的有效控制來實現的,而絕非是對事件的口號式的圖解,以及對作品規模化的追求來求得的。三件裝置作品均是基於特定空間創作的,藝術家對藝術語言的處理極為精到,把握相當準確,作品與空間形成了緊密的呼應關係,展覽空間成為了撼人的體驗現場。顧德新對“現實和天堂”關係的追問,在一個無足輕重的日子中展開,這個“日子”的非紀念性,點明瞭我們所處環境的常態。孫原、彭禹的“自由的囈語”在鐵罐中時而狂躁,虛張聲勢;時而疲軟,氣若遊絲,將鐵罐外的觀眾引入了鐵罐中。隋建國作品中的兩種運動軌跡(兩個大球的滾動和穿刺在管道中的鋼珠)使觀眾一方面驚恐于所處空間的逼仄,一方面分心於鋼珠的運動所帶來的另一路線的可能性——依然是處於控制之中。
與上述三件作品的集中性相反,徐冰的《木林森計劃》是他的“為人民服務”一貫立場的延續和體現,作品表現出較強的隨意性和非作品性。但正由於多方面的參與以及創作時空的相對延宕,使這件作品具有更強的深入性。此外,在中國經濟發展、全球資源爭奪與鬥爭的背景下,王邁的《南海油氣專線1號》以看似卡通和輕鬆的作品風格,遊走于歷史、現實、權力、霸權、資源……的縫隙之中,揭開了合理、正義面紗下面的國家面孔。周嘯虎的 《集訓營》則集中處理了中國現實語境下人們在追求財富狂熱激情下的非常態,所有的人物都倒立著,看似滑稽和無奈,實則正常和殘酷。徐震在《看見自己的眼睛:中東當代藝術展》中,借助對創作主體重要性的回避,將觀眾置入了對自己的質疑之中——這裡面自然包括對自己藝術立場的慣有認同、對自己各種身份的習慣以及對“當代藝術場域”的想當然。
柳淳風:王邁2009年6月和9月連續在北京和台北推出2個全新作品的個展。這對於當代藝術界自2008年以來遇到的創作和市場低谷狀況,起到了重塑藝術家保持持續創作活力的信心、勇氣的作用。“南海油氣專線”作為從中國南海周邊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出發的作品,是他近年來對“能源政治”和“跨國界能源控制”的推進性表達。這種對全球化複雜現狀與未來的直喻,深俱前瞻視野。無論在將傳統思維轉化到當代表現得藝術方法脈絡上;或是內在豐富獨特的思想活力上,王邁都是對當代藝術及同時代藝術家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
楊揚:帶血的牛骨和鯊魚同置於一方魚缸之內,必然的結果就是鯊魚原始慾望勃發,攻擊牛骨搭建的井架,使建於其上的平臺崩塌。王邁的這一裝置直指了臺海關係面臨的尷尬局面——慾望當前,危機暗涌。話題尖銳,機關精巧,意圖明確。
王春辰:不是藝術,不從所謂的藝術本體出發,才是這件裝置的目標:指向直接的政治問題。作為表達,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能做,就是贏。
王棟棟:從表面來看,王邁是一個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該作品延續了他對國際政治局勢的關注,雖然藝術家不能對此發表權威的言論,但他可以用屬於他自己的語言去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哪怕所提出的問題帶有偏見,但卻顯示了藝術家對公共問題表達看法的決心和立場。或許重要的不是藝術。
朱小鈞:普通材料製造出精緻效果,藝術家的詼諧讓作品釋放出輕鬆和幽默。
“南海油氣專線1號”現場
“南海油氣專線1號”現場
“南海油氣專線1號”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