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美神的呼喚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標題 | 上傳: 2011-11-10

我想第一個就是混沌是不可改造的,我們不能以我們自己的所知,或者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經歷來改造任何一個人,特別是學藝術的。我們只能就象龐先生對我們所説的一樣,他就是把我們領進自己心靈的門口。我這篇文章提到的,他讓我們學習傳統,學習自然,走過一道又一道的門,然後再走到你的心靈的門前,清洗你心靈的鏡子,點燃你心靈的智慧,這就是老師的責任,我覺得作為我們學院傳統的老先生,這樣一種教學,是非常博大的,是真正的一種教育思想,他不加任何改造,不是説你一定要像我,或者一定要模倣什麼,以為現在有很多經常説你可以先模倣某一個大師,以後你就會出來的早,那麼和這些教學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走到那些別人沒有走到的地方。所以他用莊子的話説,就是用已知去養未知,就是重在知其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走向那些無人涉足的地方。

劉巨德教授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寫過一個小故事,叫《過客》,這個故事吳先生給我們講過,他跟龐先生的思想其實很一致的。故事説有一個過客黃昏時分走在路上碰見一個老人,站在門前,他就問老人:“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老人説,前面是風霧,然後旁邊站著的小女孩就説:“不,前面是百花園,哪有很多野薔薇,我經常到那邊去玩”。我們可以看到,老人看到的和一個少女看到的前面的景像是完全不同的,然後這個過客又問老人:“走過風霧以後是什麼地方?”,老人説不知道,你不要走了,天色已經暗了,看到他的腳淌著血,説你該休息了,過客説我歇不下,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老人説:“我也有過,我也聽到過,你不理他就是了”,過客説:“那不行,不理不行,我還得走”,於是這個過客又匆忙地走過暮色,走進黑夜,走入無人涉足的荒野。魯迅先生的這個故事説明瞭什麼?他實際告訴我們,藝術家也是一樣的,在夜間走入荒野的人,他被一個聲音呼喚著,這個聲音是什麼呢?實際就是人類共同的一個集體的記憶的文明,記憶的一種精神,記憶的一種美神,記憶的一種大家崇尚的一種渴望的真,善和美。所以都想去找到他,所以我把他稱之為混沌美神的呼喚,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有很多現實和你的理想和你的夢想相左的相背的,特別是有關功利方面的價值觀,這個過程當中就會發生矛盾,那麼我到底是怎麼去衡量呢,甚至包括有一些審美觀,我們怎麼去認識它,你怎麼能夠就像吳先生(吳冠中)那樣為中國現代美術增加一個新的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並不是最終答案,但是他確實又增加了一份新的答案,這就是他作為一個過客,所以吳先生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是過客,這個過客就是走向無人涉足的地方,這樣才能顯現心性的本真,所以他一直提倡推翻成見。

人們經常説知識是力量,但是在這裡面知識不是力量,或者説不一定是力量,因為我們的知識總是有限的,雖然知識像海洋一樣浩瀚無際,我們的生命非常短,但是藝術非常長,藝術的長超越了知識的範圍,所以這裡面就有以已知去養知之所不知的那一部分,所以老子説為道日守。也就是説你崇尚自然大道的話,那麼就要不停的丟棄,他説為學日溢,你學知識的時候不斷的在加,你要為道,崇尚道的話,要接近道的話就要不停的減,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必須要以知其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

那天我們這個一年級新生開學,讓我講一講,怎麼學習?我就提出來,我説你們入學前,考前班學的那些素描色彩知識,進了大學以後要慢慢的丟棄,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更新的才能進來。但是人一般是不容易丟棄,以為他學到這個如果把它丟了以後就會感覺很虛弱,很無力,很沒有能力,剛學的這點能力就要丟掉,是很可惜的,所以人有個習慣是不捨得的,那麼這就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怎麼解決,“向哪去?也擺在我們面前,這不僅對他們新生,其實對每一個藝術家都是此,我們翻開美術史,你看丹納的藝術哲學,就談到這個問題,就説很多藝術家當他出名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重復自己,最後枯竭為止。他就失去了還沒出名錢的那種探索,探索,再探索的那種朝氣,那種敏銳,那種光明,那種進取。後來基本上是不停的重復,和守著自己的一些東西。認為這是他的風格,如果把這個風格丟掉了,就喪失了自己。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也是在美術史上一再被重復和警告過的。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