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多維狀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3-19 16:27:42 | 文章來源: TOM美術頻道

許多藝術院校的設計類專業將造型基礎訓練的重心,從素描、色彩課程轉移到形態構成訓練,除了常説的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之外還延伸出利用電子設備及其他科技儀器進行的虛空間、聲光形的研究。課程的排序也是由形態構成入手,而不是先素描色彩後形態構成,從而改變了藝術院校的習慣做法。

  基礎造型的訓練,從寫生為主的素描色彩引入(雖然目前的寫生意義早已從傳統模式中解脫),還是直接從圖形與空間創意的形態構成切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主張。課程安排的時序是時間上的佈局和位置,孰前孰後似乎不是關鍵,因為其表現形式不外乎是一種外在的現象,與內在的課程內容和手段好像無關。然而,卻體現出來的或許是一種觀念和意識。

  課程計劃安排是在構築一個系統,系統內部又有各個子系統,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它們的關聯狀態,結構形式,都直接與課程的時間排列有關,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成果。

  形態造型基礎課程是大學所有專業課程系統的一組子系統,也是一個學科群落。這個群落分為兩個更小的子系統:科學知識為主的學科族群,美術訓練為主的學科族群。每一個族群內因知識種屬不同,分化為一系列具體的學科,如素描、形態構成等。而每一門具體的學科又因形式內容和形式表達的不同,再度分為子課程或課程單元,如 形態構成分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綜合構成。

  系統學的概念告訴我們,大的系統是由各個子系統按照科學的規律構建起來的,子系統內部又由更小的子系統按照科學的規律構建……系統能否正常或良好運作,主要是系統內部的構建形式是否合理,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關係是否達到力的平衡所決定的。

  這種平衡與課程的排序和課程時間量相關。一個教學系統是否平衡,不僅是排序和時間量之間的關係,課程內容的設置、具體的教授手段也是關鍵的所在。因此,這種平衡往往只能保持一個相對的時間段落。由於外部和內部的變化,將會打破這種平衡,如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教育制度或教育觀念的改變,教學具體內容和方式的變化,學術思想的影響等等,需要重新調整系統內部的關係,以達到新的平衡。

  20年來藝術設計教學進行了諸多的變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資訊化時代,人們的哲學、思想精神、物質觀念、自身需求起到質的變化,原有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也同樣受到極大的挑戰。有關藝術教育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就是不斷調整系統的過程,以及過程中必然的學術研究。

  表面上看,課程的安排計劃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系統結構。如果考慮到教育與教學的實踐,則可視為一個較複雜的系統工程。系統內部的關聯關係會受到課程課種的時間量、時間的位置、教授的內容、受教育者的情況、行政的強制性作用、教師個體或群體的素質、社會評價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教學雖然不能與教育等同,但其效能同樣是深遠的。這種效能的後果或許短期中即顯現,或長期地慢慢顯現,甚至十年數十年。

  1.課程時間序列的兩種看法

  以下陳述不同的排課觀點。我的資訊渠道非常狹窄,通過個人存量很小的資訊看到有兩種基本觀點:

  1.1. 形態構成先入為主——主張直接從形態構成進入教育的學者認為,繪畫和設計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從廣義上講,繪畫也是一種設計,這裡説到的區別是指實用設計和純藝術的繪畫。),訓練的開初就應當規避對現實客體的描摹,回避視覺感知的常規 “真實”,認為設計者的真實是“符號化”“象徵化”“表意化”的、另有一套運作規律的世界。主張開課之初就立即執行全面的全新的創意嘗試,以“另外”的眼光看待世界。並且相關的科學知識、法則規律與創意同步展開,直接將科學知識和法則納入創意。因為,從創造的角度講,最需要的是科學的思維方法。而知識和技能並不是決定性的,創造是知識和技能的合理運用,是超越現有知識,超越人們現有認知限度的一種過程和結果。應用必要的空間元素,創造超越視覺經驗之外的“頭腦中的理想世界”,並將頭腦中這種理想的“虛無空間”以現實的手段傳譯為可視可觸摸的實體,即對“虛無”的一種“現實顯影”。這種創造強調“全新”,是對個體經驗的“全新”,或對集體經驗的“全新”。

  另外,與空間設計相關的專業,除了多維視覺體驗外,還必須重視多維度的觸覺心理體驗。為了強化多維度思維的培養,主張從二維繪畫狀態中逃逸(不是否定二維圖示圖解,而是從本質上忽略“繪畫”。),以便更好地發展頭腦的“虛無空間”。

  用二維方式轉述三維或多維現象受到諸多局限,二維的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勢,便很難跨入三維或多維的思想境界。必定平面的行為和立體的行為大相徑庭,空間造型設計行為不能限于只有兩個維度的“紙面上的表達”,“紙面”上的能力也不能代表真正的多維度空間的創造能力。

  1.2. 色彩素描是基礎之基礎——而主張從素描色彩著手的學者認為,無論是繪畫還是設計,“描繪”作為一種語言一種傳導思想的手段是不可能消失的。描繪的本身永遠都是視覺藝術必須的基礎能力。人的視覺審美從眼、心、手的啟蒙開始,感官的覺悟,心靈的體驗需要通過對週遭環境和客體的觀察分辨,頭腦的策劃,最終準確細微地表達呈現。表達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客觀再現,也可以是主觀意象。當然,作為寫生,不管是客觀呈現還是主觀表意,都是以現實客體作為“模型”參照的,這種參照也涵蓋了個體創意成分。當有了基本的色彩素描能力,再轉入任何造型藝術的學習都比較容易,因為已經奠定了審美的基礎。(這是直到目前還被部分人認可的觀點。)

  關於對創造的認識是與1.1.中陳述的觀點一致。多數人認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最初期間就應該同步展開創造。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和創造三者具有共時性。如否,知識和技能就將束之高閣,成為無作為的知識,無實效的技能。知識與技能不與創造發生聯繫,不作用於創造的過程,知識和技能存在的價值將大打折扣。知識和技能是應需要而學習的,知識的學習不是簡單的“輸入、保存”,不是為了身懷絕技而進行的痛苦 “磨練”。只有在創造的引領下,知識和技能才能夠産生“恰好”的作用。

  另外,必須對“寫生”加以説明。説到寫生,我們前前後後數代人都是從寫生開始認識美術二字的,寫生的技能本身就是能力的重要評價要件,這種評價觀點直到現在還被許多人認定。需要説明的是,素描和色彩並不僅僅代表寫生,特別是目前。素描色彩是個寬泛的概念,如何引用才是實質。即便寫生,也包含諸多形式,不一定是客觀再現。即使再現,也必然存在如何再現。抽象的元素存在於現象中,無論寫生或是創意都可以從現象中提取。被歸納過的形態是現實物象的抽象圖解,超越了一般視覺現象。無論在素描色彩、形態構成範圍內都可以進行,重要的不是進行,而是怎樣進行。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