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交錯的空間——趙無極與透納繪畫作品中的光

時間:2009-04-13 17:29:05 | 來源:《上海藝術家》許寧

展覽>透納>

繪畫作為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以光的存在為條件的。光線的運用是繪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語匯要素, 賦予所繪物像某種特別的暗示並滲透出某種情緒的傳達。可以説, 畫面中光線的處理不僅僅是一個技法層面的問題, 其背後更體現了畫家的創作觀點及其所處的文化背景的影響, 進而表現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了畫家對繪畫語言的關注角度和表現程度。

透納繪畫境界的塑造, 是以光為核心。通過對海洋上光線與空氣效果的研究, 透納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一生從事廣泛的歐陸旅行和英倫三島的漫遊, 以山水中的旅者身份, 了解刻畫大自然的精神。從歐陸壯麗的景觀, 透納找到適合自己的題材。他以極大的熱情、敏銳的觀察力和新穎的描繪技法, 並將個人的感情投入其中, 畫出印象化的山川風景, 煙霧與水氣的表現生意盎然, 構成了光線與大氣之間渾然一體的畫面。

在藝術家生命的後二十年, 他更傾向於把光表現為一種單純的和絕對的因紊, 而風景本身似乎不再成為主題, 它只是藉以表現透明和反射的光的韻律而已。透過不同的光, 透納把色漸漸引導純化, 以抽象的主題表現。由於光的效果給色彩帶來了生命, 産生強而有力的作用, 輪廓逐漸變得不重要了。而色調越趨融合, 整幅繪畫就愈富迷人的魅力。透納晚期的代表作包括《戰艦、販奴船、攀風雪、海景、雨、蒸汽和速度等。在雨、蒸汽和速度》一畫上, 畫面所描繪的只是一種雨水、蒸汽和速度交混的感覺。畫中一切景色虛實相生都在有無之中, 具體真實的造型幾乎完全消失了。他的這些作品中使用的語言打破了古典傳統的束縛, 大膽使用了明亮的色彩黃、紅等使畫面充滿了豐富的光線, 豐富了傳統色彩的表現性。

從一個繪畫實踐者的角度來看, 透納的作品除了其本身題材, 風格的創造性以外, 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形式語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借鑒憊義。趙無極的畫雖然離開了具象, 但卻畫出了那種讓人聯想到“ 炭火、水和海洋、天空和雲霧” 的充滿寧靜和透明氛圍的作品。儘管趙無極的繪畫藝術屬抽象範疇, 但與西方抽象畫發展過程中單純的理性思維或者純粹的情感宜泄不同, 趙無極的作品更能讓人聯想起東方的水裏畫尤其是寫意山水所追求的精神世界。這不僅是形式上的關聯, 而且是作品反映的“ 情致” 與精神上的內在一致。他的作品寧靜、含蓄、深邃, 這同樣離不開他所創造的一套獨特的形式語言。在中國傳統繪畫中, 畫家不用光影明暗畫法, 排斥富麗的色彩。而趙無極則把顏色當作輻射的光, 認為顏色跟線條符號並不矛盾, 卻在無形中支配了畫面的空間, 表達了光線的起伏。

在趙無極的作品中, 亮光往往沒有固定的位工, 呈現出一種游離的狀態。黑色的裏線向四外散射至畫面的邊緣, 暗示粉畫面之外神秘的看不見的部分而斑駁的亮光或夾雜在舞動的符號和墨線之間, 或從黑色的線條後面透出, 增強了畫面的神秘感。在他的畫中, 光線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性質和作用它的出現更多的是為了增強佈局的協調性。

趙無極並沒有保留“ 山” 、“ 天空” 、“ 海洋” 或者“ 雲霧” 等主題, 而帶粉自己日常的想像, 皿身於畫中, 現實的痕跡便顯現出來。他的作品有時是清澈明凈的海灘, 展現出一種無可描攀的溫柔, 忽又風雲突變, 宇宙間萬物奔騰, 怒濤咆哮, 黑雲翻滾。色彩時而如飛流添布, 時而若黎明晨曦, 時而似熊熊烈火, 時而又像茵茵水藻或瑪瑙, 兼以蔚藍或夜青色渲染, 充滿空間和光線感。

趙無極和透納的藝術特徵都是圍繞粉他們對光和由光引出的色彩、空間的探索和追求所展開的。雖然在具體時代背景, 文化背景、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顯著不同, 但是其形成的藝術面貌卻殊途同歸, 他們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光感已經不是客觀物象的光, 而是藝術家通過某種情感或理念意圖, 對客觀物象的皿構和再構, 在這種過程中賦予物象一種新的形態的具有意象的光色。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主題, 但是所選擇的語言卻又有特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這種在追逐光影的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跨越了具象和抽象的界限, 因而他們所給出的答案也跨越了具體的畫種與流派的限制, 其作品背後可抽繹出類似的藝術風格, 審美理想和審美態度, 顯現出獨立的藝術價值。

(作者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