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納的英國”在伯明翰開幕

時間:2009-04-09 11:05:18 | 來源: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展覽>透納>

  “透納的英國”大型專題展日前在英格蘭城市伯明翰開幕。這是倫敦之外舉辦的次透納大型展覽,展出作品來自多個國家的博物館、畫廊和私人收藏。其中一部分罕見的珍貴藏品來自紐西蘭和瑞典。本次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

  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1775年4月23日出生於倫敦,1851年12月19日卒于同地。童年時已表現出繪畫才能,從畫地形圖開始了藝術事業。1789年在畫家T.馬爾頓門下受過短期訓練。1790年第1次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水彩畫。這些年裏他臨摹過P.桑德貝和J.R.科曾斯的作品,與T.格廷建立了友誼。1796年展出油畫《海上漁人》。次年又展出《密爾班克的月光》。這兩幅畫都受到17世紀荷蘭海景畫的影響。1802年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從1807~1838年任皇家美術學院透視學教授。  

  1802年透納第1次去歐洲大陸旅行,在巴黎參觀拿破侖搶來的藝術作品,然後到瑞士。1804年在哈利大街建立了自己的畫廊,後來又在安妮皇后大街建立第2個畫廊。1819年第1次訪問義大利。義大利的湖光山色使他留連忘返,他畫了許多素描和水彩速寫,還畫了一些以義大利為主題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倫敦透納博物館。早年透納製作了許多版畫,嘗試了歷史畫。透納在早期已掌握了水彩的藝術,其完整性從沒被人超越過。他運用各種方法去傳達大自然的內在生命力,在色彩的處理上是革新的,而在構圖上卻保留著18世紀古典主義的優雅風格。他用水彩給G.G.拜倫等人的詩篇作的插圖都異常精美。  

  透納對藝術孜孜不倦。約1800年他已認識到要革新風景畫,對光和空氣間微妙關係的研究使他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因素,這在《遇難船》(1805,倫敦塔特畫廊)中就有反映。他的作品受到G.博蒙特和古典主義者的攻擊,但卻受到T.勞倫斯的讚揚。從1805年起他經常到泰晤士河作油畫速寫,畫了大量素描,其中一些發表在庫克的《英國南海岸美麗景色》和其他刊物上。1827~1830年又為版畫集《英國海港》和羅傑的《義大利》一書創作了大量作品。透納攀登到了他的事業的頂峰,雖然仍有人攻擊他,但也有人保護他。支援透納的人把他稱為當代傑出的天才,其中最著名的評論家J.拉斯金,為了回答那些攻擊透納的人,于1843年出版了《現代畫家》一書。

  作為風景畫家的透納,特別強調通過色彩描繪光與空氣間微妙關係的變化,因此驚濤拍岸的壯麗景色、海上的落日余輝、雲靄瀰漫的朝霞、傾盆大雨的磅薄氣勢、暴風雨中的驚濤駭浪都是他喜歡表現的主題。描繪自然需要準確的觀察力,拉斯金就指出透納的藝術首先決定於他比別人高明的觀察力。透納自己也説,他的繪畫是他的視覺經驗的準確體現,而透納的視覺經驗正是他長期細緻觀察大自然的結果,也是他對自然所得印象的記錄。《雨·蒸汽和速度》(1844)和《暴風雨、輪船出港後擱淺呼救》(1842,倫敦國家畫廊)就是最好的例子。透納對於大自然的理解,是長期艱苦學習的結果。1795~1845年間,他到威爾士、 蘇格蘭、瑞士、法國、比利時、德國和義大利的旅行,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創作源泉。義大利湖畔恬靜的景色、阿爾卑斯山的雪景、煙霧瀰漫的海景、朦朧閃爍的黎明時光和金色燦爛的落日余輝都是他描繪的對象。他的作品越到晚年越更顯得如夢如幻,初看之下一片朦朧,細看便可發現朦朧中又有實體。

  透納不僅從自然得到啟示,也從前輩大師如英國風景畫之父R.威爾遜、法國畫家克洛德?洛蘭等的作品中汲取了不少營養。《建設迦太基的第度》(1815)和《迦太基帝國的沒落》(1817)就是在克洛德?洛蘭的啟示下創作的,但他缺少克洛德?洛蘭那種清晰的構圖和明亮的光,在空氣和光的處理上,透納更接近自然。倫勃朗也給他不小影響,他在20年代末創作的許多人物形象似乎都可以看到倫勃朗的影子,不過區別在於透納把人物形象作為群眾或整體而不是個人來處理,而且人物更瀰漫著光,特點更突出,如《查爾德?哈洛德遊記》(1832,倫敦塔特畫廊)。透納很重視威尼斯畫派,提香和N.普桑是經常激發起他的創作激情的兩位大師,他根據他們的風格畫了《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803~1805,紐約私人收藏)和《聖家族》(1803,倫敦塔特畫廊)。透納對悲壯歷史風景畫的迷戀正是源於普桑,他臨摹普桑的作品,並畫了一幅《洪水》變體畫與普桑較量。透納學習前輩大師,為的是掌握他們的技巧和經驗,然後和他們媲美。這種觀點很可能與他終身崇拜J.雷諾茲有關。  

  透納推崇大自然,承認大自然巨大的獨立作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能找到複雜的潛在哲理和醒世的隱言。比如,在《埃及的第五次瘟疫》(1802)中貫注了他的悲觀的處世態度,預感到災難的降臨和動亂給人類帶來的威脅,他想讓人們警覺,告訴人們古代文明毀滅和帝國崩潰的原因。法國大革命,拿破侖的崛起、勝利和失敗,英國工業革命和同法國沉重的戰爭而引起的整個生活方式的破壞──這一切促使透納創作了《暴風雪: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1812,倫敦塔特畫廊),影射拿破侖的興衰,同時指出英國的命運與之有相似之處。談到透納,人們自然會把他與英國另一位風景畫家J.康斯特布爾相比。雖然他們的作品比較接近,對大自然都有一種特殊的敏銳感覺,都推崇光與色,但他們的天賦、氣質和風格畢竟各不相同。康斯特布爾的風景畫是與現實緊密結合著的,他只描繪他看到的東西;而透納卻是富於幻想的,現實對他來説只是達到幻想的跳板,一旦想像與現實衝突,他就用幻想來代替。透納的浪漫主義氣質在畫面上常有流露,炫耀鋪張、粉粧玉砌的風格雖然失諸過火,但並不虛偽,他對自然變化的描繪確實做到了心領神會、意境與造化相契合的地步。連康斯特布爾也讚美他的作品“金色幻影,雖然沒有實體,但壯觀而又瑰麗,……這畢竟是真正的藝術,為這種藝術而生,為這種藝術而死,都是值得的。”這兩位風景畫大師在與傳統決裂的同時,各人都按自己的方式開闢了一條通向遙遠未來的道路,殊途同歸。

  透納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間微妙關係而聞名於世。他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在藝術史上使風景畫的地位與歷史畫、肖像畫等同的功勞應當歸於透納。透納創作的早期(1802年以前)和中期(1802~1819),受普桑和克洛德?洛蘭的影響較深,是古典主義的;1820年以後透納逐漸擺脫了古典主義的影響,巧妙地吸取了前輩大師的技巧而獨闢蹊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嶄新的藝術語言,到1845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佩特渥斯的音樂會》(約1835,倫敦塔特畫廊)和《雨、蒸汽和速度》就是這樣的作品。透納晚年為疾病所苦,死後葬于聖保羅大教堂,留下油畫300幅和素描、水彩畫2萬幅,其中大部收藏在透納畫廊。

  透納逝世後,英國風景畫的黃金時代也就結束了。透納藝術真正的理解者還是印象主義。印象主義在形成過程中,從透納那裏得到豐富的營養和啟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