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設計展深圳開幕

時間:2009-12-24 15:34:37 | 來源: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組委會

展覽>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和深圳市文聯承辦的第11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設計展,于2009年10月11日至10月29日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以及華·美術館分別展出。11日上午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儀式。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劉中軍,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白潔,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戴志祺,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吳志華,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王榮,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深圳市副市長唐傑,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段亞兵,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局長陳威,深圳市文聯主席董小明,華僑城集團首席執行官、何香凝美術館館長任克雷等出席了開幕式。這是全國美展自第9屆首開設計展區之後,再次在深圳市舉辦,也是中國設計藝術家們在此向祖國60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

本屆全國美展設計展分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飾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書籍裝幀藝術設計以及綜合類設計(包括工藝美術及其他類)等設計類別,美展組委會共收到應徵作品3328件,初評後有746件作品以實物原作方式進入綜合評委的復評。經29位評委無記名投票評出463件入選作品,其中有89件作品獲得獲獎提名,包括4件金獎提名作品、9件銀獎提名作品、8件銅獎提名作品和8件優秀獎提名作品。本屆參展作者仍以藝術院校師生居多,但業界職業設計師的參展人數比上屆有顯著增長,而評委的構成也充分考慮了業界的因素。作品形態除環境藝術作品外,全部以實物形式呈現。其中,産品設計部分有相當數量是近年已投入批量生産的。這些作品,立體地反映了中國設計的廣泛性和對社會生活的介入程度。為深入總結和研究當代設計藝術成就與趨勢,由第11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展區組委會、深圳市創意文化中心和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共同策劃主辦的“2009(深圳)國際設計論壇”也同日在深圳博物館舉行,論壇將以“共用的空間——全球化背景下設計價值的反思與前瞻”為主題,為此次設計展覽搭建國際交流的平臺。同時,作為此次設計展週邊展的“融薈:深港設計邀請展”也將在關山月美術館同期舉行。

自十屆全國美展之後的五年間,中國設計界及其現實語境有了很大變化。直接影響中國設計發展的因素有兩點:首先,高等設計藝術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千所高校開設了設計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就業,構成了龐大的設計從業者主體。其次,中國經濟日益成為“全球化”國際大格局的一部分,與設計相連的産品的産業結構呈現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凸顯了設計的重要性,加入WTO後,産業與設計形成了比以往更密切的聯繫,設計院校與産業有了更多合作,同時也催生了職業設計師體制。另外,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讓新世紀的中國設計獲得了發展的良好契機。在籌備北京奧運會期間,無論是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廣泛使用、開閉幕式創意策劃、比賽場館景觀和室內設計、獎牌和紀念品設計,還是與奧運相關的公共環境、交通的設計,都為設計師提供了施展身手極好的機會。這些以國際水準為參照的中國設計,在構築中國設計特色、建立當代設計體制、開展國際交流等方面均積累了難得的經驗。

中國的設計正迅速發展並走向成熟。雖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但從文化多樣性和生活多樣性的角度來説,發展中的中國設計自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設計産品的社會使用是一個巨大的普遍性平臺,中國的本土設計則最真實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特質。同時,在産品的全球化迴圈過程中,“中國製造”並非如某些有偏見的經濟學家所説那樣,僅僅是一種低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方式,更何況它還給中國年輕的設計師們帶來了借鑒、融合以至獨創的機遇。

設計創新的基本動力,來自對社會民生問題的關注。本屆設計展沒有先行設定一個展覽主題,但參展作品仍反映了中國現階段最具特色的設計價值觀。例如一些作品是針對地震災害救援、過渡性安置房、野外工作站等應對災難的設計,它之成為中國設計界的新熱點,是緣自設計家對汶川大地震的人文關注。一些涉及日常生活的設計,也對現實生活及普通民眾有了更深入了解,如以電動高架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方案,解決當今電器眾多接線紛亂的方案,還有為方便老年人出行,為節約用水而作的設計,都在體現設計想像力的同時蘊含著人文意味。

視覺傳達設計能否充分而直接地體現設計個性,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設計水準的重要標誌之一。本屆展覽作品中,有展現大地震災難中孩子的令人痛心境遇和不屈向上理想的,有表現南京大屠殺題材的,有以自行車的延伸性描述反映普通人生存狀態的。包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已從借鑒歐美設計風格走到逐漸形成中國本土風格。一些作品關注傳統元素在當代的運用,著意在景觀、傢具和産品設計中探索中國意境。服飾設計逐漸改變以表演性設計為主的傾向,向著既重視時尚又體現中國服飾風範的方向發展。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超越等課題上,轉型時期的中國設計已作了許多富有價值的探索。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深圳正是30餘年來中國設計成就的映照。從建築到平面設計,深圳近年舉辦了眾多有國際影響的設計活動,這個年輕的城市對設計充滿了熱情。全國美展設計展在深圳的成功舉辦,不僅將展示近年來我國藝術設計領域的豐碩成果,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可以説,藝術設計的發展水準已成為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表徵,中國設計已迎來最好的歷史機遇,中國設計家門將肩負起歷史的責任,隨共和國同行,與新時代共鳴,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浪潮中不斷前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