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靳之林先生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時間:2018-12-28 15:47:45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展覽>


靳之林先生(1928-2018)

2018年12月9日上午9點17分,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靳之林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靳之林,1928年生於河北灤南。195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後留校任教,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美協陜西分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會會員,文化部藝術(美術)專業人員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其代表作品有《南泥灣》《毛主席在延安大生産運動中》《羅盛教》《公社女書記》等,晚年開創油畫激情大寫意學派。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法國功勳與敬業最高頒獎委員會金質十字勳章。


靳之林在灤縣中學學習時期


1928年,靳之林出生在河北省灤南縣,在那裏度過了童年時代。高中時在北平就讀于北平市立師範學校,學習國畫山水,以臨摹為主。1947年考入北平藝專西畫專業,大學的學習為靳之林今後的油畫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北平和平解放後,從解放區來了很多教員。靳之林從徐悲鴻、吳作人那裏學習了色彩的表現方法,又從彥涵、古元、王式廓等解放區來的老師那裏學習了構圖創作的方法,其中,古元的原作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畢業後,靳之林留校任教,但以延安魯藝為代表的藝術形式、藝術思想,一直吸引著靳之林。


在北京市立師範學習,1947年北師歡送冬青書畫研究會畢業班全體合影


1951年靳之林畢業留校,任教于繪畫係。這是在擔任素描教學期間與李斛先生一起在畫室進修人體素描


逆光中的維納斯  1950年作  40*53cm 木板油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靳之林多次去到延安進行采風,創作了一大批反映陜北題材的作品和革命歷史畫。他的代表作油畫《南泥灣》便是創作于那個時期,作品以生動的人物造型組合,真實地反映了特定的時空情景,充分表現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樂觀主義。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還有《陜北老農》、《毛主席在大生産運動中》、《延安土窯》等。靳之林在《生活的足跡》裏深情回憶了這段過往:”從1959年——1961年連續三年的延安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中,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藝術的故鄉,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道路和藝術道路,這就是古元和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所走過的道路...我已經和這塊黃土地融為一體難解難分了。這時心理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慾望如火難熬:全家到延安落戶!我在這塊土地上紮根,作延安人。“


這是在河北饒陽耿長鎖農業生産合作社與生産隊隊長(中立者)合影,右為董希文先生,左為靳之林


《南泥灣》

事與願違。1961年,靳之林被學校派出支援邊疆,調到長春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任油畫教研室主任,美協油畫組長。靳之林一直從事教學和創作工作,處於創作的高産階段,迷人的長白林海、樺林飛雪激發了靳之林縱情抒發祖國河山大自然的雄偉壯麗之美。當年冬天,靳之林深入抗聯生活和戰鬥過的吉林漫江長白林海,完成《長白林海》、《長白紅日》、《東北抗日聯軍種過的地》、《抗聯走過的獨木橋》、《林海小舟》、《樺林飛雪》、《小白樺樹》與《小白樺林》等一批作品,隨後完成的油畫《長白林海》就是此時的代表作之一。但同時,靳之林仍懷念著黃土地的質樸之美。1965年,靳之林被下放,直到1973年離開五七幹校去延安。


1961年12月—1962年2月靳之林在零下40度的長白林海抗日聯軍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寫生作畫


小白樺林  1961年作 40*33cm  木板油畫


長白林海之一 1961年作  196.5*101cm 布面油畫

1973年,靳之林正式調到剛剛成立的延安地區文化館工作。闊別12年後,靳之林重新回到了延安,並實現了他在延安安家落戶的願望。落戶黃土高原後,靳之林畫了一批反映延安和延安人的寫生作品,多是寫實的現實主義風格油畫,其用筆的寫意性達到了一種高度的自由和抽象性,這一時期形成了他的風景寫生中獨特而重要的藝術特點。同時,從1978年開始,靳之林在延安地區開展民間剪紙普查,從此進入中國民間藝術的研究領域,,從老大娘那裏拿到了“生生”和“陰陽”這兩把鑰匙。靳之林把他對中國民間剪紙的研究和延安石窟的發現成果整理成展覽,在北京展出後引發了全國乃至世界對於中國民間美術的關注。


童年之夢  1978年作 77*53cm  布面油畫


寶塔山  1983年作  52*39.5cm 紙板油畫

1985年,靳之林發表《我國民間藝術的造型體系》,中央美術學院年畫連環畫系主任楊先讓先生邀請靳之林帶領陜北剪紙高手到學校表演,由靳之林進行教學講解,直接促成了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的成立。1987年,靳之林調回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任教,開始將工作著力的重點放在民間美術紋樣的整理和總結自己對本原文化研究成果上。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為其舉辦了《生活的足跡》畫展,記錄了靳之林由1954年到1986年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

悲鴻恩師的油畫《簫聲》

引我進入藝術的殿堂

古元同志的版畫《菜圃》

把我送到陜北黃土高原之鄉

陜北窯洞裏的老大娘給了我兩把金鑰匙

一把叫“生生”,一把叫“陰陽”

打開了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寶藏

--靳之林

1997年香港回歸,靳之林的創作激情被激發,重拾畫筆,走遍陜北,畫情畫景,從此進入繪畫創作的盛期。在這批油畫作品中,靳之林更加關注體現中國這塊土地上自然觀的題材。無論是黃河還是玉米地,或是雪景,都是對大自然的歌頌,是豪放的對大自然生生不息精神的讚美。畫面的景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觀物取象”,而是“心象”寄寓于眼睛所見之形象,把對自然的理解凝固在畫面上,用符號性的線條組成畫面,把“天人合一”的中國山水畫觀念運用到油畫創作中,這是一種激情和精神的記錄,一種“激情大寫意”的畫風。


迎慶香港回歸   1997年作 53*68cm 布面油畫


洗雪百年國恥  1997年作   70*40cm  布面油畫

2010年,在中央美院和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下,“靳之林油畫大展”和《靳之林現象》大型畫冊首發式,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靳之林從藝六十餘年中兩百餘幅油畫作品,近百幅素描作品,以及回顧靳之林致力於民間美術研究之歷程的文獻展。

2012年,黃河的協奏——靳之林黃河專題油畫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展出靳之林先生從數百幅黃河題材作品中精選出的八十余幅油畫精品。眾多的作品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內蘊深厚、境界博大的黃河篇章,印記著靳之林獨特的藝術人生與探索,體現出他崇高的藝術理想與志向。

想在延安辦一次畫展是靳之林先生晚年的一大心願。”用兩輛大轎車接延安的農民朋友參加開幕式,一車小程村,一車桑洼村,讓他們來看來自他們生活中的畫。“2014年的春節,86歲的靳之林是與延川的農民朋友一起過的年。年後正月十八,延安大雪,第二天一大早,靳之林站在延河邊上寫生。

在靳之林先生官網上,他的最後一次展覽活動是2016年10月:

9月23日上午,“‘丹青家傳’之十:靳之林、靳山菊作品展”在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他將一幅親筆簽名的限量版畫在開幕現場贈給了一位幸運觀眾。當時廈門剛遭遇颱風,靳之林特地選了自己最中意的作品之一《皇家禦園白玉蘭》,希望用象徵聖潔高尚人格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國民族精神的白玉蘭回饋廈門民眾。10月,結束了廈門展覽之後,靳之林所參展的作品,又馬不停蹄從廈門運到了陜西,參展“翰墨長安 唐詩意象”全國名家邀請展,靳之林是此次展覽邀請的藝術家之一,展出作品共有6幅。


白玉蘭之二(四條屏) 2008年作 53*136cm*4 布面油畫

除了油畫藝術,靳之林多年來一直從事民間藝術考察與研究,並由此進入到中國本原文化的研究,多次帶領民間剪紙藝術、木偶、皮影走進學院殿堂,並努力推動中國民間群體文化藝術走出國門,已出版專著《抓髻娃娃》、《生命之樹》、《綿綿瓜瓞》和《中國民間美術》。

回顧靳之林的一生,在考古、民俗學、文化學、美術創作方面都有成果,這些成果在靳之林的血液中融會貫通,匯聚成靳之林獨特的藝術人生和藝術面貌。作為新中國的一代藝術家,靳之林先生自覺堅持實踐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引的文藝方向。靳之林的油畫藝術走的是中國的現實主義藝術之路,是與中國油畫的發展進程同步的,他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實踐,給油畫這個外來畫種增加了獨特的面貌,也造就了他獨特的藝術人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