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H Queen’s
1月27日,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在亞洲的首個空間將在香港H Queen’s開幕。3月26日,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于亞洲首個藝術空間同樣將在H Queen’s開幕。已入駐香港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則表示不久將開設第二個空間。往年香港藝術季要從3月底開幕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開始,今年則隨著多家國際大畫廊的高調入駐提前熱鬧起來。
香港藝術市場的火熱有目共睹,除了亞洲最大的藝博會——香港巴塞爾每年吸引兩百多家畫廊參展外,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嘉德等拍賣行的春拍和秋拍也把香港的藝術日程塞得滿滿噹噹。近年來,伴隨內地拍賣市場億元天價頻出,上海的藝博會發展迅猛,中國越來越成為全球藝術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環,國際大畫廊進軍中國市場自然是順理成章。而香港由於註冊方便、透明度高等優勢,成為各家畫廊不約而同選擇的第一站。
深度介入中國市場
無論卓納還是豪瑟沃斯,早就以不同形式介入了中國藝術市場。兩家畫廊都曾多次參加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等內地發展勢頭強勁的當代藝博會,豪瑟沃斯畫廊更是代理了中國藝術家張恩利。佩斯畫廊在中國市場的根基則更為深厚。2008年,起源於波士頓的佩斯畫廊就在798藝術園區開設了其第一家國際分支機構——佩斯北京。多年來,佩斯畫廊已代理了宋冬、尹秀珍、岳敏君、張曉剛等多位中國藝術家。2014年,佩斯畫廊在香港的第一個空間開幕。
對於為何選擇2018年初在香港進一步擴張,佩斯畫廊亞太地區合夥人,佩斯北京、佩斯香港及佩斯首爾總裁冷林表示:“我們想用一種靈活的方式熟悉和參與到這一正在迅速發展的市場中來。未來我們會將更多歐美藝術和亞洲藝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關於進軍亞洲的開幕展,卓納畫廊選擇呈現比利時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個展“太陽的火焰”,這也是該藝術家在香港的首次個展。豪瑟沃斯畫廊則選擇帶來美國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個展。2015年,馬克·布拉德福德曾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帶來其亞洲首秀,藝術家為展覽創作的三幅大尺寸畫作“樹的眼淚”、“墜落的馬”和“慵懶的山”為其贏得了中國藝術界的關注。2017年藝術家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和赫希洪博物館展出的作品則為其帶來更廣泛的國際聲譽。
新空間與新市場也帶來藝術界的一系列人事變動。原Leo Xu Projects創始人許宇以及前紐約佳士得副總裁、戰後及當代藝術部早間拍賣主管詹妮弗·廉將擔任卓納畫廊香港空間總監。豪瑟沃斯香港空間則將由亞洲區資深總監郭慊慊和新加入的亞洲區資深總監蔡荔馨共同管理。
談及為何選擇香港作為進軍亞洲的第一站,許宇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地理位置便利,和大多數城市都是2-3小時航距。香港有免稅優勢,語言國際化,香港的收藏群體來自全球不同國家,這些都讓國際畫廊的著陸變得很容易。”
豪瑟沃斯畫廊合夥人暨副總裁馬克·佩約特(Marc Payot)則表示畫廊已介入中國市場逾十年,開設空間是毫無疑問的,只在於時機問題。“自2013年以來,我們在中國的銷售年年翻倍。我們注意到藏家更加傾心於有挑戰性的藝術作品,這也意味著我們的項目對於亞洲地區的受眾更加有吸引力。”
空間難找 抓住機遇
香港本土畫廊季豐軒創始人季玉年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開年這波看似洶湧的國際畫廊入駐潮,其實已經不是新鮮事。從2009年開始,已陸續有多家國際畫廊在香港開設空間。巧合的是,第一波入駐潮中的Ben Brown Fine Arts、高古軒、立木畫廊、Massimo De Carlo畫廊等都選擇在畢打行(Pedder Building)開設空間。而2018年確定開設新空間的卓納、豪瑟沃斯、佩斯則紛紛選址H Queen’s。
畫廊們趨同的選擇並非偶然。冷林認為,場地等主要條件的出現,為一些世界主要畫廊在香港發展和擴張提供了機會。
“在香港很難找位置,畫廊這門生意在運輸、配套各方面要求都高,同時大畫廊肯定希望有充足的空間。地産商意識到香港作為藝術交易中心的重要性,所以專門設計了這棟為畫廊而修的大樓。大樓未落成前已招商訂下合約,2017年底後國際畫廊陸續進駐。”季玉年説道。
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的H Queen’s被稱為香港藝術新地標,這棟24層高的建築由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CL3)專門為藝術機構設計,目前已確定將有至少8個藝術機構入駐,除上述畫廊外,還包括首爾拍賣、藝術門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等。
除開場地的硬體條件,香港在手續方面的便捷性也是畫廊們選擇這裡而非上海、北京作為亞洲首站的重要原因。有意進軍內地市場的季玉年表示,內地在稅收各方面的政策比較複雜,而國外畫廊來香港只需簡單註冊公司就能落地,同時香港在法律、財務、稅務各方面透明度高,因此可以算是國外畫廊進駐中國市場,甚至亞洲市場第一站的不二選擇。“無論如何先立下腳,兩三年後運作穩定,可以再向北京、上海擴張。”季玉年表示。
面對不斷入駐的國際畫廊,作為成立於1991年的香港本土畫廊代表,季豐軒並不覺得受到衝擊。季玉年認為,香港的租金成本很高,國外畫廊入駐勢必會帶來國際一流的名家高價之作,這些作品所面向的藏家群與偏愛中國近現代水墨或當代藝術家的本土藏家群其實並不重疊。同時收藏是有脈絡的,每個畫廊會慢慢建立自己的藏家群,所以競爭不在於西方或本土,而在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她也坦誠地表示,西方畫廊在專業市場化運作方面有很多經驗,本土畫廊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度,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被淘汰。
立足香港 輻射亞洲
入駐香港的畫廊當然不會局限於此地,迅猛發展的亞洲藝術市場才是他們最終的目標。
“憑藉香港的便捷,畫廊可以更流暢地和亞洲各地的美術館、媒體、藏家溝通,香港的畫廊空間陳列了很好的內容,香港巴塞爾又提供了聚攏客群的效應。香港的團隊可以將不同的展覽和項目輸出到亞洲各地。”許宇表示。
冷林認為,香港背靠內地,對藝術收藏有強烈的渴望,對新的文化活動也有很高的熱情,這種熱情和渴望並不僅僅局限在中國藝術,還包括全世界的藝術品,這種渴望很明顯地輻射到了周圍的地區和國家。由於香港特殊的文化和地理位置,香港的開放性、容忍性和多元性已經成為香港本身的特色,所以香港天生就具有中心的吸引力,也是最吸引亞洲藝術互相交流、競爭和市場交易的地方。
“我們可以通過香港看待內地藝術市場的發展,同時在香港感受到周圍地區如南韓、日本、東南亞的藝術發展,另外香港的項目也會同時輻射到這些周圍的地區,這是在香港發展最好的優勢。”冷林表示。
對於豪瑟沃斯畫廊來説,香港空間同樣只是中國計劃中的一部分,畫廊還在上海、北京開設了辦事處。“從政府支援的項目到私人企業,上海這座城市在從各個角度激發創意活力,其中上海西岸也獲得了大量投資。北京則是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以來,通過不斷加強我們對亞洲市場的認知,彼此間的聯繫及拓寬網路,我們在中國台灣、南韓、印度尼西亞等地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大進步。”馬克·佩約特表示。(本報記者 許望 上海報道/編輯 董明潔 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