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旗幟閃耀"光華"之美 袁運甫作品輝映清華藝術博物館

時間:2018-12-28 14:29:41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展覽現場

袁運甫先生

在這一段歷史中我能做的,就是在現代性精神的引導下,在傳統文化的積澱中,去追求我們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價值的文化意義。用文化的血脈,來實現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精神語匯的穿越!

——袁運甫

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主辦,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光華——袁運甫藝術之美”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了傑出的藝術家、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先生的油畫、水粉畫、水墨畫、彩墨畫等作品共計123幅。全面呈現了作為世紀之交重要畫家的袁運甫先生在繪畫領域的傑出成就,特別是他在現代色彩學和水墨藝術現代性的探索和成果。

策展人袁加發言

應袁先生兒子,也是本展的策展人之一袁加的請求,展覽不設開幕式環節。他認為父親一生為人做事,都不願意多麻煩大家。希望大家不必特意在盛夏之際奔波參加儀式。但衷心希望所有人在方便的時候來欣賞、探討、批評他的藝術。“我父親在以往的每一次展覽中都説,藝術家做展覽是給自己準備了一條鞭子,要用展覽來抽打自己讓自己警醒,讓自己看到展覽中還缺什麼,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而不是簡單的讚美。”

展覽名為“光華”,不了解的人或許以為是一種讚美,但實際上隱喻了過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所在的位置就在北京的光華路,代表著對於老一輩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獨立思想和意志的繼承與發揚。因此,從展覽題目中不難解讀舉辦本次展覽的初衷:一是對2017年辭世的袁運甫先生的紀念。通過對袁先生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的梳理、解讀和闡述,去追尋一個藝術家的人生之路和美術史意義。二是從學院學術文脈的角度,通過對袁運甫先生藝術的個案研究,去深入探究學院歷史傳統和思想發展軌跡。

媒體見面會嘉賓

展出作品

觀眾在作品前駐足

袁運甫先生的求藝之路有著特殊的經歷,他曾分別在三所中國最重要的美術學院學習和工作過,這對他藝術思想和創作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袁先生曾在杭州求學,當時的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搖籃和大本營。在這裡,袁先生深受林風眠、吳大羽、關良、龐熏琹等一大批主張中國藝術走現代主義道路的藝術家的影響。 

1952年,在國家教育機構關於“院係調整”政策的影響下,袁運甫先生隨國立藝專(當時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部分師生併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就讀環境的改變不僅拓寬了他的眼界,更豐富了他的世界觀和藝術思考。他曾在晚年撰文提到:“60年前,我從南方來到北京。讓我感受最深的,一是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氣派,二是恢弘的紫禁城和它的歷代中華繪畫藝術珍藏。”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張光宇、張仃、龐薰琹、雷圭元、董希文、彥涵等諸師的教誨,讓袁運甫先生難忘終生。

《翻砂廠》1972年 紙本 水粉

《佛像與門畫 1959年 紙本 水粉 109×77cm

1956年,經老師龐熏琹先生推薦,袁運甫先生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開始了他長達六十餘年的教書生涯。在此期間,他深刻地認知到藝術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逐漸建立了他藝術創作的基本主張和方向。概括來講,袁運甫先生的藝術體現了他個人的自由思想同歷史觀、現實觀的有機契合。他將現代精神與傳統意識融合一體,推進了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變革。他以“新色彩學”實踐為突破口,以“新水墨”為追尋目標,用“大美術”來引領社會審美進步,這為現代中國繪畫藝術開啟了一條思想獨立、形式新穎、連結東西、承續古今的審美之路。同時,他用作品證明了中國“裝飾主義”藝術的合理性、重要性和不朽活力。

富春江的早晨 1960年 紙本 水粉 38×29cm

豬市 1972年 紙本 水粉 44×54cm

杜大愷曾寫下了對於袁運甫水粉作品的認識,他寫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袁運甫先生畫了一批水粉畫,這批畫都是對景寫生。集市、染坊、糧站、豬市、馬棚、寺院、天文臺、化工廠、磚廠、渡船、教堂等等,林林總總,近於全景式的關照,是那個激情浩蕩的歲月,普通人祥和而平靜的生活的真實寫照。幾乎所有畫面都是暖色調,陽光明媚,溫馨怡人,呈現出中國美術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那段歷史已成過去,袁先生這批水粉畫成為那段歷史的永久的記憶。對現實的關注貫穿了袁先生的一生。袁先生的這批水粉畫適時地回應著那一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現實,體現了一個傑出藝術家對社會變化的敏感和自覺,只有具備這種敏感的藝術家才會走進歷史。袁先生的這批水粉畫全然超越了古與今、中與西的糾結,絲毫沒有承襲或舶來的痕跡,洋洋灑灑地呈現了一個當代中國藝術家自由而獨立的追求,沒有多少藝術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七十年代末袁先生改畫水墨,他的這批水粉畫遂成絕響。

荷香百年 2011年 紙本 彩墨 102×160cm

《玉蘭花開》 1981年 紙本 重彩 104×103cm

袁先生對於中國繪畫現代色彩的研究,有卓著的成就。他的繪畫真正匯聚了中西藝術之長,並在建立新的審美精神上有所突破。另外他在中國水墨藝術的現代性演進的道路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將現代色彩和構圖的經驗注入到傳統水墨藝術中的繪畫,拓展了水墨藝術的表現力和審美經驗。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展覽總策劃馮遠在前言中寫道,在生活條件最惡劣的幹校裏,他將中西藝術的優勢相融,取長補短,營造出現代中國獨有的色彩經驗和審美意境。顯現了他孤獨求敗,努力創新的藝術人生。袁先生的水墨藝術亦然。他從傳統藝術中尋求精神原點,他認為“中國人是不缺色彩的。中國人對色彩的認識很深奧,更講究!”為此,他窮盡六十年努力實踐,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風格,推進了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作為藝術家的偉大,還體現在袁先生將藝術的理想放置在壯闊的社會生活和歷史變革之中。他堅信藝術會改造社會,藝術會讓世界更美好!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的公共藝術在共和國土地上生根發芽,融為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社會變革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從天安門廣場向四方散射,從國家殿堂、博物館、政府、機關、學校、紀念堂館、到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交通樞紐和公園等,成為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詮釋。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巨德致辭

展覽現場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巨德也談到:“袁先生是中國新時代壁畫運動的激勵者,中國城市建築中很多都有他的大壁畫,是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創作出時代和民族氣魄的作品,典型的中國氣魄繪畫。一部分水粉畫則是他對生活的描繪和凝練,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入畫,他用精煉概括微妙的手法描繪出來。袁先生對色彩也深有研究,他最早一直教色彩,在作品中很多色彩表現得精妙精微,高度的概括洗練,場面的光影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用筆有北方人的粗曠,也有南方人的細膩,作品中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又超越了那個時代。袁先生是一個多面手,他的作品從最大的壁畫到最小的郵票都是大美,小郵票中能以小見大,大壁畫中能以大見小。他創作的領域非常廣,壁畫、油畫、中國畫、插花、水粉畫、裝飾舞臺設計、雕塑、裝置等,他是一個能把所有藝術融匯貫通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中沒有界限,把中西、傳統與現代融合,所以説他是我們的一面旗幟。”

北京大學教授翁劍青致辭

觀眾拍攝作品

北京大學教授翁劍青作為袁運甫的博士,在談到恩師時説道:“袁先生在國內是第一個招收公共藝術博士生的導師,公共藝術在藝術的思維和方法上可以跨學科,藝術能走出藝術家個人天地,成為公共交流審美的平臺。袁先生認為藝術即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他將個體的精神生活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之中,用多方面多維度的藝術創造,體現出知識分子在美育和美術創作的擔當。本次展覽主要為水粉水墨作品,不能真正全面概括袁先生的貢獻和理想,但卻能在一些片斷中,發現他留給我們精神和美的遺産。”

在本展中所呈現的袁運甫先生的繪畫,對於今天的藝術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如何面對社會,如何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如何面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如何面對繪畫自身的思考,從袁先生的畫中都可以得到解答。他有容乃大、德藝雙馨的精神品格,他為國家公共藝術事業和藝術教育事業的非凡貢獻,彪炳青史,他的藝術和思想已成為清華大學歷史文脈的一部分,並將激勵更多的後輩學人不斷探尋藝術創新道路,為國家藝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繼續奮鬥。

觀眾欣賞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觀眾欣賞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