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移——新媒體影像藝術展”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與思想

時間:2018-12-28 14:22:44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展覽現場

嘉賓合影

“遊移——新媒體影像藝術展”在2018年9月29日至12月6日期間在廣州33當代藝術中心展出。本次展覽由藝術史學者、策展人高遠策劃,展出了藝術家梁半、盧徵遠、羅葦、辛雲鵬、葉甫納、葉淩瀚及01小組的十余件/組視頻裝置作品,這幾位藝術家都是當今非常活躍的從事多媒介創作藝術家的代表,甚至可以作為當代新媒介藝術創作的中堅力量,且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而清晰的創作觀念線索。

策展人高遠

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沈森

展覽題為“遊移”,策展人高遠解釋為一種“振蕩”和“波動”,不是一種折衷的方式,是一種搖擺不定的價值。本次參展藝術家的影像作品或影像裝置作品的意義都在不同的視覺模式或價值之間搖擺不定,同時又通過影像的技術手段和展陳方式達到某種“自反性”,使觀看“遊移”于影像的自我意識與新的展示政治之間。展覽從從古典符號學的兩重性原則出發,以學術角度探討了新媒體藝術的自主意識與空間展陳方式,尤其是雙屏和多屏視頻裝置在當代藝術中的使用和展示問題,以及影像藝術的自我意識問題,是一個對當代影像裝置藝術研究性展覽的範例。展覽在回顧錄影裝置藝術的歷史的同時,也討論了當代新媒體藝術語境下視頻裝置藝術的深層語法問題。

相較于當下飛速發展的科技,VR、AR、AI技術應用在購物、遊戲、電影、通訊等越來越多的領域之中,本次展覽再去討論“新媒體”似乎有些落伍了。正如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沈森所言:“這個展覽是退了一步,開了一點倒車,但是一個有距離的回視展覽。技術不是目的,只是一個手段。我覺得這次展覽落到了對於當代人生存和生活的反思上。”

葉甫納 《假景:美好家園》 影像 2012年

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金頂雪山、藍天白雲、海上落日,呦呦鹿鳴、仙鶴齊飛、仙山瀑布、松柏繁花,充滿矛盾的景色拼湊成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桃源仙境,一對小夫妻的正側面肖像在其中移動靠近又背道而馳,兩姐妹的正側面肖像也在畫面中游移。在人工製造的艷俗景色中,現代人之間的關係相互分離又疏離冷漠,人與自然也相互隔閡,民俗審美趣味也與大眾意識裏的“完美”風景迥異。

 

葉甫納 《假景:鶴鹿同春》影像 2012年

藝術家葉甫納

《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

這是葉甫納在雲南駐留時創作的“假景”系列中的兩件作品。有意思的是作品的中文題目是假景,英文是utopia烏托邦,而整個作品構建的人工景色恰恰又是反烏托邦的。影像作品背景的中的人造風景,其實是鄉村各家門口的裝飾瓷磚畫中選取的,作品名字也取自常常出現在瓷磚畫中的字樣“美好家園”和“鶴鹿同春”。其中出現的人物是藝術家在麗江和附近的仕滿村採訪的當地25位16-30歲年輕人,背景音是這些年輕人談自己對於理想家園的想像。

在採訪中藝術家借著他人的“身份”走進新農村劇變的過程,了解到其實麗江的年輕人的生活並不是與我們脫節的,很多年輕人跟我們一樣渴望外界,渴望現代的生活,渴望全球化、國際化的東西。《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也談到:“麗江這樣的地方實際上是被理想化的,我們去看到的是被修飾化過後的場景,但實際上他們的生活並不是那樣的一切都是景觀,一切都是被虛擬觀看的對象。”


01小組(陳榮彬、梁鏈喜)《失樂園》 影像裝置 2018年

用技術製造出的人工風景或者説世界也出現在了01小組(陳榮彬、梁鏈喜)的影像裝置作品《失樂園》 中。作品拍攝了在一個由3D列印技術列印出來的各種虛擬形象的狂歡和光怪陸離的世界。其中有用電腦製作出來的動物與人物以及各種變種變形的生物,它們通過3D列印的對話方塊進行網路式地聊天,透過鏡頭穿行在3D列印出來的虛擬世界之中,在極度的混亂之中影像結束。

作品揭示了虛擬環境中的過度娛樂狀態,人們在網路中隱藏在鍵盤背後或者VR、AR頭盔和眼鏡之下,瘋狂地沉浸于虛擬世界裏,從“無”到“有”再到“紛繁複雜”的喧囂與墮落,在這個人工創造的世界裏無不透露著人們無限的慾望,成為人類精神世界裏難以剔除的瑕疵與無法擺脫的魔咒。

01小組(陳榮彬、梁鏈喜)《失樂園》 影像裝置 2018年

藝術家陳榮彬

藝術家陳榮彬談到:“在未來藝術發展過程當中,人文主義正在面臨極大的挑戰,甚至也會面臨消失的作用,因為網路在控制論的角度裏面不斷在削減我們對於人文關懷的意味。人越來越被機器所控制,無論是人的情感,還是人本質的感知力都是在被控制當中。在整個過程當中,人到底是這裡面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我們從作品裏面要呈現出來的東西。”

羅葦 《水晶星體—水晶宮殿》 影像裝置 2018年

藝術家羅葦也構建了一個世界——水晶星體。“我一直在考慮,我們未來還能夠做一些什麼事情,所以我一直在開創一個系統,從2014年開始做的晶體星球,其實是Christ跟基督有關,我轉譯成水晶結構的東西,晶體星球是一個可以千變萬化的可能,是無數個多棱鏡組成的。它像是一個幻景,就是每一刻都是新的,上一刻的我已經不存在了,上一刻的時空已經不存在了,從此刻開始創造下一秒的場景,就是晶體星球比較核心的東西。”

羅葦 《水晶星體—水晶宮殿》 影像裝置 2018年

(左)廣州美術學院講師魯寧、(中)藝術家羅葦

藝術家從各個領域和學科蒐集大數據,並構建“意識模型”來分析大數據並預測未來,用到的呈現方式與媒介有表演、繪畫、影像、遊戲程式、服裝等等。這次展覽的作品水晶宮殿,由數字分割成組成的遊戲棋盤,在出發之前,可以先擲兩個12面體骰子,可以較為完整參觀水晶星體總共144個房間的作品和呈現。

水晶星體就像是一個無法真實觸摸的幻境,你的到來,將是一場探索的旅程,也將會成為它的一部分。每一個空間都有內在的不可替代的屬性,以及不同空間之間的相關性,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構這個不存在的世界,你有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房間裏看到敘述同一個事物,這種多角度的描述,形成了完整的水晶星體的形態,水晶星體的內部結構正是來源於羅葦發明的一個暫未公開的“意識模型”。   

葉淩瀚 《舞蹈、紋身、數據的狂歡》五頻錄影 2018年

葉淩瀚的數字模擬錄影作品《舞蹈,紋身,數據的狂歡》,在向亨利·馬蒂斯的經典名作《舞蹈》(1909-1910)致敬的同時,更進一步展開了在虛擬世界中鏡像身份的討論。作品裏五個跳舞者的形象,以大量的AI和大數據選取的廣告新聞和視頻截屏圖像作為皮膚,這些圖像與人物不斷變化的身體動作相互結合,呈現出持續流動中的抽象形態。借由這種視覺化的表現形式,藝術家揭示了當下的現實和虛擬世界裏有關身份的種種概念和感知。

梁半 《上帝之手系列》影像裝置 2015-2016年

盧徵遠 《一對天空》 影像裝置 2018年

辛雲鵬 《左右,猶豫》 雙頻錄影 2017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端廷

本次展覽並沒有去跟隨潮流關注科技與藝術的最新結合,而是聚焦新媒體影像藝術這一從上六七十年代産生發展的藝術形式,實際上也在反思藝術中對於技術得過度應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端廷也認為:“藝術家使用的媒介或媒體僅僅是一種語言,語言最重要的是要表達思想和觀念,思想和觀念的深度和高度是最關鍵的。打動人心的作品,能夠深刻地揭示生命和世界的本質。”對於本次參展的幾位藝術家來説,“新媒體”也是如此,是他們表達自己對世界看法和思想的一種方式。

33當代藝術中心執行館長李聽塵

策展人、出版人石冠哲

研討會現場

展覽研討會在開幕前進行,由策展人高遠主持,與會學術嘉賓包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端廷;《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批評家尹丹;中央美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廣州美術學院講師魯寧;中央美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講師沙鑫;策展人、出版人石冠哲;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講師沈森;參展藝術家梁半、羅葦、葉甫納、01小組(陳榮彬、梁鏈喜)以及33當代藝術中心執行館長李聽塵參加研討。

 與會嘉賓就本次展覽主題與作品出發,探討了影像裝置化的起源,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新媒體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聯,電子媒介與虛擬現實的聯繫等方面的問題,為本次展覽帶來更深度的解讀。(圖文/孟媛)

觀眾拍攝作品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