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想像一個未來的設備......人們可以在其中存儲所有的書籍、記錄和通信資訊......這種設備是對人本身記憶的直接擴大和補充。”
1945年,美國工程師範內瓦·布希發表了一篇題為“誠如所思”的文章,設想了一種未來的通信設備。如今,布希所假想的“擴展記憶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遍佈全球的“機器網膜”,在全球範圍內運作,重塑了當代社會的概念,乃至生命本身的意義。
“機器網膜”不僅是人感官的擴展和延伸,同時又獨立於人的感官局限,甚至以資訊前饋的方式預先判斷和引導人的行為模式。這種趨勢呈現加速的趨勢,指向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
這正是第六屆廣州美術三年展的主題“誠如所思加速未來”所思考的問題。
廣東美術館
本屆三年展並非泛泛展示新技術所帶來人類生活的變化,未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以新的視角,思考人類和非人類、生物與機器、有機與無機的相互關係,探討一種關於新的生態可能性的場景。對於普通觀眾來説,這是一場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盛宴。這裡充滿聲、光、電的等各類奇妙設備,有模擬沼澤地生態狀況廢水發電裝置、基因編輯的熱帶魚、現場識別出觀眾的身高、年齡和性別的互動裝置、自動彈跳的椅子、利用細菌生産飲料的自動裝置、靠生態系統維持的肝細胞組織雕塑等等。正如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所説:“觀眾將會在這裡了解到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藝術界時下最熱的問題,了解藝術與民眾的關係。”
張尕(Zhang Ga)、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
12月21日,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在廣東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和文獻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張尕(Zhang Ga)、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擔任主題展策展人。
嘉賓合影
本屆三年展分為主題展和文獻展兩個部分。主題展邀請來自約15個國家的近50位/組藝術家參展,文獻展將全面回顧過往五屆“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更充分而系統地深入探討“廣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覽機制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此外,廣東美術館展還將聯合廣東地區多個藝術空間組成的分展場/平行展,共同深化當代藝術問題的探討。
本次三年展的主題展的策展人菲利普·齊格勒、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和張尕,分別從不同視角為主題展設計了三個部分。
疊加——數字中的藝術
菲利普·齊格勒關注數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對社會的影響。他設計的分展主題為“疊加:數字中的藝術”,展覽回顧了迄今為止的電腦技術發展史,同時展現數字對當代的滲透,預測未來數字技術發展的前景,並提出將數字作為重塑當代經驗的新型現實的基本問題,藝術家對這一現實的創造性反應。
YOU:R:CODE,貝恩特·林特曼&彼得·魏博爾
由ZKM |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的彼得·魏博爾和貝恩特·林特曼共同創作的互動裝置《You:R:Code》,該裝置作品展現了在超人類時代,人類也會成為一堆代碼以及數據的載體。觀眾在鏡子中看到他們熟悉的倒影。漸漸地,這個鏡像會轉化為數字數據體;直到最後,觀眾會被簡化成為一個工業可讀代碼。
平行,哈倫·法羅基
《平行》是一個分成了四個部分的裝置,它從20世紀80年代以線條方塊為主要視覺元素的遊戲開始,回顧了電腦遊戲的歷史。伴隨著旁白解説,這部作品思考了自然的演變,身體動作的可行性,特許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表達觀點的含義和遊戲空間獨特的運作原理等內容,也展示了電腦動畫圖像是如何逐步取代電影圖像、成為圖像製作的基本模型的。
感測器之林,楊健
《感測器之林》的展覽空間擠滿了一大排日用品,例如盆栽、家電和日常必需品——這是作者楊健在博物館和附近地區找到的。觀眾會被邀請玩一個遊戲,他們必須在裝置中穿越層層障礙,同時不能被感測器檢測到。由於感測器和路障的存在,觀眾的移動是受到操縱的。
人類和非人類的共生進化——同類演化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提出了人類和非人類的生命是平等的之一哲學命題。在今日,在數字和生物領域不斷加速發展的技術背景下,進化正以人類和非人類同類共同演化的方式進行。而這種“同類演化”將技術的發明和干預帶到倫理層面的探究上,將主體性延伸到非人類的生命,展示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的起源和共同進化的軌跡,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視野。
共生自主機器,阿維德·詹斯&瑪麗·卡耶
SAM2和 SAM3是兩個共生自主機器,由荷蘭籍設計師阿維德·詹斯和法國籍設計師瑪麗·卡耶共同研發。這兩個共生自主機器能夠自給自足並且依靠自己的方式在人類世界中生存。它們利用菌種生産飲料,然後賣給人類,是一種小規模的自動化食品生産系統。它們是兼具科技和有機性的機器人,可以智慧地管理食譜、價格、維修、服務和勞動力,僅在必要時需要人類協助。
病原之裙,安娜·達米特裏
達米特裏在《同類演化》中展現的作品為兩件衣物:一條是古典風格的亞麻睡袍,衣服上繡的是造成瘟疫、肺結核、猩紅熱和白喉等疾病的各種細菌圖案;另一條則是 17世紀風格的長裙,裙身的刺繡參考了倫敦大瘟疫歷史中的相關記載。兩者都浸有這些可怖病原體的非傳染性 DNA,不過肉眼並無法辨別。
不可思議的收縮人,阿恩·亨德里克斯
《不可思議的收縮人》是對未來出現小型人種可能性的一個長期調研項目,于 2010年由荷蘭藝術家、研究者和造物師阿恩·亨德里克斯發起。按照他的説法,體型更小的人種需要的資源、空間和能量都更少,與全球變暖緊密相關,世界各地的鳥類、魚類、哺乳動物和昆蟲都開始縮小,唯獨只有人類無視了進化規則。阿恩·亨德里克斯認為,人類應當向這些矮小物種學習。
安全措施,西蒙妮·C.尼奎爾
西蒙妮·C·尼奎爾的裝置作品《安全措施》揭示了人體工程學設計軟體中嵌入的用於優化當代工作場所,從而提高效率和人機交互的參數。《安全措施》是一個介於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環境作品,是基於對物理世界的細緻測量和審視而進行的模擬。
夢境之眼,大衛•奧萊利
物聯網,群體性孤獨,艾迪·瓦根克內希特
機器生態的世界——機器不孤單
張尕推出的展覽主題為“機器不孤單”,這一主題揭示了一種新的機器生態學,即世界萬物、生物圈、技術環境和社會關係構成的系統皆理解為機器構成。這一世界觀提出了一種聯合的展望:承認萬物應享有平等的地位、應獲得同等的尊重與關愛。不同門類的機器只有在一起互相關涉互為依存,才能達到天、地、人、神的共生關係。
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馬斯·費爾施
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馬斯·費爾施
本單元最引入注目的作品無疑就是托馬斯·費爾施的《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觀眾進入作品展廳,宛如進入了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工作間。房屋高大寬敞,墻面貼著古老的壁畫,場地中央擺放著幾組複雜裝置的玻璃反應瓶,紅色、綠色、黃色的液體在裏面蒸騰,發酵。一座被鷹啄食肝臟的普羅米修斯雕像上插滿黑色管子,白色石像上流淌著道道棕黃色銹跡。這組裝置不僅給人以巨大的視覺震撼,裏面更有複雜的科學原理與思想隱喻。
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馬斯·費爾施
作品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敘事線索,講述了一個驚悚科幻小説般的故事,作品以原始細菌、石雕經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將人體肝細胞經歷培養、發酵,最終蒸餾出酒精這一過程揭示了人的自食、新細胞經濟以及烏托邦反烏托邦等一系列問題。
自動光合植物,吉爾伯托•埃斯帕薩
《自動光合植物》仿佛是一個科幻電影中生命裝置系統。作品由一組模組化微生物細胞構成活性有機體,形成新生態體系賴以生存的互利共生系統。作品用於培養細菌菌落——來自利馬污水處理系統的不同部分——這些菌落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産生電能並提高水質。一個類似于原始大腦的電子監控網路,可連接並監控寄生在核心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有機物消耗殆盡時,可重新啟動迴圈過程。
淺灘,沈瑞筠
在作品《淺灘》中,沈瑞筠通過定格動畫、裝置以及透明螢幕的運用,創作了一個黑白版的微縮花園,觀眾很難辨別清裏面的花鳥蟲哪些是畫,哪些是光影。這裡的生物生活在一個自我迴圈的微觀世界中,通過空間的打破和某些時刻的偶遇,生物之間産生了交集和轉換。
丟失的你,多裏安·高迪
世界是布穀鳥的(時鐘),喬恩·凱斯勒
O,鄧悅君
愛情考古-1,洞穴革命,陸平原
文獻展
“立場——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文獻展”在廣東美術館二層展出,在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3月10日期間與主題展同步舉辦。
文獻展展覽現場
第二屆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海報
第三屆與後殖民説再見
第四屆見所未見
第五屆亞洲時間海報
廣州三年展已經整整走過了十六個春秋,作為一場盤點總結性的展覽,本次三年展文獻展回顧與梳理了首屆“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第二屆“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實驗空間”、第三屆“與後殖民説再見”、第四屆“見所未見”、第五屆“亞洲時間”的文獻收集與學術脈絡,以此成為歷屆廣州三年展的集體亮相和總結。
豐富多生態的藝術展場——分展場和平行展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分別在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33當代藝術中心、紫泥堂藝術小鎮、廣州53美術館等代表性藝術機構設立了多個分展場和平行展。平行展內容豐富,涵蓋了當代藝術、廣東當代藝術、社區藝術、在地性藝術實踐等各自不同的領域,呈現出廣州三年展期間互為交叉,豐富立體的展覽網路。以此構建“地區美術館群”聯盟機制,展現區域多元化藝術生態概貌。
作為廣州三年展的重要分展場——華僑城盒子美術館,位於環境優美的順峰山濕地公園。展覽期間推出了多裏安·高迪、托馬斯·薩拉切諾、劉佳玉等藝術家的作品。
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分展場開幕式現場
儀式和後果,多裏安·高迪
多裏安·高迪的《儀式和後果》佔用了一個很大的房間,作品虛擬了一場晚宴之後變得詭異無常的場景。它由多部分動力裝置連接一張長桌和十一把椅子組成。桌面捲曲的金屬板每20分鐘一週期迴圈中升起降落,在氣動壓力罐提供動力下,椅子也會在難以預測的時間內突然彈跳到空中。
AEROCENE,托馬斯·薩拉切諾
在影像放映廳,正播放著托馬斯·薩拉切諾的《AEROCENE》,影片記錄了2016年,Aerocele團隊在沒有任何動力和氦氣的情況下,利用自然光加熱氣球實現了7人升空的最長飛行記錄,而他們試飛的地點正是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地點——新墨西哥的白沙,這是一個被部分科學家認為的“人類世”的起點。
谷邊,劉佳玉
劉佳玉的《谷邊》是一個優美曲線的影像裝置作品。作者拍攝了6400張瑞士汝山谷湖邊天空的照片,由機器經深度學習,生成一個新的動態圖像,圖像根據汝山谷湖實時的風速和風向控制,最終由水面投影呈現。蔚藍色的光影波紋和流向瞬息萬變,真實而虛幻。
環,周力
此外,華僑城盒子美術館還推出了關於公共社區的當代藝術計劃。邀請了范勃、周力、劉可、方琦、沈烈毅、金江波等藝術家,在華僑城盒子美術館所在的順峰山濕地公園的湖畔、草地上方置了多件戶外公共作品。
紫泥堂藝術小鎮開幕式現場
紫泥堂藝術小鎮園區
未來進行時——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現場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的紫泥堂藝術小鎮是一個集科技、傳統工藝、當代藝術創作、文創産品、藝術培訓的綜合文創藝術基地。此次在廣州三年展期間推出了《未來進行時——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蔡廣斌,蔡全利,蒼鑫,車建全,陳文令,鄧箭今,方力鈞,方少華,馮峰,管懷賓等多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媒介化感知與創造性未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國際論壇
專家學者對談
2018年12月20日,《媒介化感知與創造性未來:第六屆廣州三年展國際論壇》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論壇進行了多場學術講座,如馬克·漢森《“前饋”藝術》、菲利普·齊格勒《如何展示“疊加”?》、托馬斯·費爾施代恩《代謝的機器:誠如物之所思》、安琪莉可·斯班尼克《重塑當下的數字與生物技術格局》、胡斌《重塑認知的媒介:中國青年藝術家的新媒介感知》,當天還進行了上下兩場學術對談,與會專家通過"後人類主義""數字化"和"主體性"等角度闡釋了各自學術觀點,延伸拓展了展覽主題。
本屆廣州三年展將持續到201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