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一場名為“超然”的中國油畫名家邀請展在位於北京高碑店吉裏藝術區的勢象空間拉開帷幕。這次展覽匯聚了徐芒耀、楊飛雲、郭潤文、冷軍、李貴君、朱春林、常磊七位中國寫實畫壇的代表藝術家,展覽共展出了他們近年來的新作40余幅。對於創作週期較長的寫實油畫來説,可謂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藝術中國現場採訪了參展藝術家、中國油畫院副院長朱春林,以下為採訪實錄:
藝術中國:您如何看這次七位藝術家在勢象空間這次雅集?
朱春林:中國油畫院一直是遵循尋源問道的理念,其實無問西東,油畫是從西方傳進來的,我們是用油畫這種方式材料來創作,但是作為畫家是需要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內核來作為支撐的,所以我覺得應該從中國文化的根脈上繼續在探討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油畫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現在國家也在提倡文化自信,其實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口號,還是需要熱愛和實實在在的推進,需要有一種嶄新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創作的熱情投入進去。我覺得畫畫不能只是局限在自己畫面上的東西,一定要在畫裏面傳遞一種資訊,我們需要有全球的視野,從人類文化的視野去看。我們中國文化在過去的傳統上對世界貢獻的很多,但是近代我們是一種享受的狀態。現在中國需要在文化上對人類文明有新的貢獻。所以我們需要在各個行業,在藝術上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創作出有説服力、有影響力、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一些好作品,這才有價值和意義。
藝術中國:雖然油畫是起源於西方,但在您的作品裏似乎我們能品讀到更多中國的味道。
朱春林:我覺得我自己還是比較關注中國文化,雖然我在畫裏面沒有刻意的去追求中國繪畫的,比如説現在有些藝術家提的寫意精神等,要在油畫語言上多多少少往中國畫上面去靠。我覺得油畫畢竟是有自己語言特點的,還是要尊重它自身表現力的特點,在內在情感和精神上是可以找到切入點的,因為中國文化裏面的意境我覺得比西方在某些地方更高明。因為油畫體系是科學、客觀地尊重對象,文藝復興以來解剖透視等嚴謹的科學性是它一直注重的方面,但是中國繪畫,即便像宋代的院體畫畫得很嚴謹,范寬畫得很具體,但是更多的是內心裏一種意象化的造型方式。所以我想油畫可以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包括審美、氣質還有文化的內涵等。在油畫裏面一定能畫出中國人的東方審美趣味,我覺得這裡可以探討的空間是很大的,也很有意思。
藝術中國:這次展出的《祭壇》這幅作品是如何構思和創作的呢?
朱春林:這幅畫是很偶然的,我擺了這些很淩亂很複雜的靜物。但是你看無論多複雜的靜物你只要把它歸納成一個很單純的大的結構,無論多複雜你不用怕。有時候好像你要畫的東西很多,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要注意到抽象的大的佈局以後,無論多複雜其實畫起來都簡單了。所以圍繞一個大的空間環境,注意他們之間的穿插呼應的關係,其實畫起來就沒有那麼難。
這張畫其實就是在生活當中,我收集的一些可以進入畫面的物件,並沒有刻意去擺它,而就是我畫室的一個角落,我覺得我想畫這樣一張畫。這些靜物複雜而淩亂,但是他們合在一起就像我們的社會群體,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個位置。舉一個更確切的例子,比如説一個樂團,那麼多的樂器,綜合在一起,還有指揮、和聲,最後形成的一個有感染力的樂章能打動你,它們相互之間是和諧的,我覺得那就是合理的統一在一起了。
藝術中國:這個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叫作“祭壇”。
朱春林:我無論畫風景,靜物還是人,其實都是想表達一個情感。我覺得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能夠活出一個價值,相當於把自己的生命獻在祭壇上,作為一個有價值的元素,共同為文化為生活創造出一些更有力量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個社會當中,每個人都可以去貢獻自己的一點聲音和力量。我想表達有這一層意思。
參展藝術家、中國油畫院副院長朱春林接受藝術中國現場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