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峻自述:再扣吳門

時間:2017-09-29 00:26:16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昨日得暇,回了一趟蘇州。晚間在平江路上徜徉,因為是週末,遊客很多。

來這裡的多是外地的年輕人,喜歡小橋、流水、老街、老井的氛圍,在這裡走走停停,品嘗一些蘇州小吃,選購一些有姑蘇情結的絲綢服飾。或者如我一樣,什麼也不買,只是聽聽這吳儂軟語,看看這燈影裏的波光,還有波光裏曳著的粉墻黛瓦。

不知不覺,我已從平江路走到了幹將路。看看腕上的手錶,時間還早,便又轉入觀前街,步入玄妙觀。當我在玄妙觀的大殿前駐足時,仰見一彎新月正挂在大殿的翹檐上,多麼熟悉的畫面啊!

三十多年前,關於蘇州的記憶瞬間如潮水般在我心底翻涌。

一九八三年,我應徵入伍來到蘇州,成為一名武警戰士。那一年,我十九歲,人生的新篇章由此展開。

當前,農村的孩子高考之外的唯一齣路便是當兵。所以離開鄉村的那一刻,我便暗暗發誓,再苦再累也決不回鄉下種地了。

因為想留在新環境裏開拓人生新格局,所以,從新兵連開始,我每天都會比別人起得更早。那時候,我還買不起手錶,只能調節自己的生物鐘,每天早晨五點鐘起床,長跑五公里後,返回部隊大院,打掃院子,把熱水瓶裏都灌滿熱水。這時,部隊的起床號才響起。

因為是武警戰士,肩負著保護城市保護人民的職責,所以每天的訓練都很辛苦。許多城市來的新兵都受不了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但我的耐力卻驚人。這其實緣于我內心的那個小小信念。

來蘇州當兵之前,我已經非常迷戀書法繪畫,到了部隊,更是不放過任何空閒時間。那時候年輕,精力也旺盛,每天的午休時間,我都在資料室裏練字。當年的連長和指導員都很愛惜人才,他們見我如此刻苦,便以出黑板報等名義,多給我一些自由的時間。後來,部隊領導又推薦我去學習電影放映。如此,我晚上放電影,白天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

那會兒,部隊的營區離平江路很近,我幾乎每天都騎上自行車穿過平江路去觀前街。那時候的平江路,很安靜,枕河人家、石橋、古樹,一片幽靜。我匆匆掠過時,偶爾會驚起一陣鳥鳴。到了觀前街,我會駐足細看街面上的那些招牌字,諸如“得月樓”、“松鶴樓”、“採芝齋”……有時去古吳軒、藝石齋看他們新挂出的書畫作品,也有時會去玄妙觀的大殿裏買宣紙。當時部隊戰士每月津貼只有十塊錢,所以每次只買一張宣紙,等有了積余便騎車再來買一張。

如今,大殿已重新更名為三清殿。想起當年的月光,今夜竟幻若南柯一夢。

在蘇州,我有幸遇見了三位書畫恩師。最早認識的是書法老師瓦翁,原名衛東晨。當年,七十五歲的瓦翁先生應邀來蘇州警校做講座,我前去旁聽,從此拜瓦翁先生為師。恩師極喜歡勤奮好學的年輕人,我每週都去他家拜望,帶上自己的書作請先生指導。先生儒雅風趣,書風清朗,在先生的引導下,我也開始習小揩,並追隨先生,走安靜雅逸一路。

漸漸地,我與先生因為投緣,相處甚歡,竟如爺孫、父子、忘年交般彼此掛念。有時,我因為下連隊放映電影,時隔半個月去不了恩師的家裏,他便會寫信寄到部隊,那信是用小楷寫在紙條上的:“管峻小友:多日未見,甚念。如有空來家中小談!”

每每展讀,我都感動得不行!立刻騎車去他家。

後來,經朋友引薦,我得以在蘇州國畫院拜見身為院長的張辛稼老師。張老的小寫意花鳥畫當年在全國的影響力很大。那一年,張老已經七十六歲,身體狀況不是太好,但張辛稼老師極為勤奮,此後我每回去蘇州畫院拜訪,他都在作畫,我便立在一旁黙黙地觀賞。他的筆墨功夫紮實,造型能力強,鳥禽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花草在他的筆下潤澤芬芳,而且他的畫題材豐富,構圖也極少雷同。

現在想來,當年能時常親眼目睹這些書畫高手的示範,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

在張辛稼恩師的畫室,我還偶遇了水彩畫家陶敏榮先生,陶老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聽説我的老家在江蘇濱海,他很興奮,因為他曾在濱海下放過。他説:濱海很美,那裏是黃河故道,灘塗風光非常適合畫水彩。

説實在的,我當兵離開家園後,第一次聽到有人如此讚美自己的家鄉,內心頗感慚愧。陶老領我到他的家裏,將他的畫作一張一張地展示給我看。我第一次在水彩畫裏發現了尋常之美、光影之美、飽滿而豐富的色之美、純凈而透明的洇化美,當即決定要拜陶老為師,陶老高興地答應了。此後,陶老常將他的畫作交給我,讓我帶回部隊臨摹。

如今,三位恩師都已駕鶴西去。今夜,我于月下仰望,竟感覺那閃爍的星星是他們溫厚的笑容。

我離開玄妙觀,走回平江路,一直向前,竟不自覺地走到了從前的營區所在地中張家巷21號。院門鎖著,我透過鐵門清晰地看見從前放電影的操場,籃球架還在呢!之前的那間資料室仍亮著燈。

我是一九八七年離開蘇州去南藝進修的,之後又讀了四年中國畫專業。後來,我離開部隊去了江蘇省國畫院,如今又任職于中國書法院。

一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三十年,尋常人生的三分之一。因為有蘇州,因為有多位老師的引導,對書法與繪畫的研習,我從一開始就能風清氣正,不走彎路,一筆一畫地追尋傳統,堅守唯美。三十年來,謹遵師訓:真誠做人,用心從藝。

偶爾回望自己的從藝里程,不曾辜負恩師的期望,也無愧姑蘇文化對我的滋養。這滋養其實已在我的心底匯成清溪,並將蜿蜒今生。

今夜,再扣吳門,無盡感恩,無盡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