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院長談北京畫院六十年(二)

時間:2017-05-22 15:52:30 | 來源:北京畫院

對外交流 推出引入

近些年,在開放交流的大視野下,北京畫院作為全世界收藏齊白石作品最豐富的藝術機構,將齊白石作為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媒介,不斷向海內外觀眾展示中華藝術的獨特魅力。

2014年“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展覽現場

2014年,“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為特區觀眾提供了一次欣賞與學習齊白石藝術的寶貴機會。2015年,北京畫院與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合作,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了“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同期以中、英、匈3種語言出版《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集》,便於國外讀者理解以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展覽及圖錄受到了匈牙利觀眾的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2016年,北京畫院翻譯出版捷克學者海茲拉爾的《齊白石》和貝米沙的《布拉格的東方眼—捷克畫家齊蒂爾研究》兩本學術著作,以他者的眼光來看齊白石及20世紀前半葉的北京畫壇。

2015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的“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

自1982年開啟的“中日美術交流聯合展作品展”、2003年開啟的“中韓現代美術展”,都旨在以水墨畫為紐帶,發揚東方的藝術精神,深化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近幾年,北京畫院還與希臘、波蘭等國的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達成合作共識,通過雙方文化資源的交流互換,實現國家間的文化對話與民眾間的藝術共賞。

在將以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藝術推出世界的同時,北京畫院還注重將優秀的外國藝術引進來。

2015年,北京畫院與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合作,舉辦了“蒙卡奇和他的時代:世紀之交的匈牙利藝術展”,向國內觀眾介紹米哈伊·蒙卡奇(Mihály Munkácsy,1844—1900)這位匈牙利傑出藝術家的藝術成就。2016年,北京畫院再次與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合作,並與匈牙利李斯特故居博物館聯手,推出“匈牙利狂想曲—‘鋼琴之王’的浪漫主義”展覽,向中國觀眾呈現了李斯特璀璨的藝術人生,引領觀者走入其所處的浪漫主義時代。

2011年,為配合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芙訪華,北京畫院舉辦了“巴西著名藝術家羅伯托·馬加良斯藝術展”。同年,與南韓毅齋美術館合作,舉辦“靜中動·古中新—直軒許達哉邀請展”。此外,還邀請新加坡藝術家張美寅、陳建坡,日本華裔畫家袁浩以及中國台灣畫家李義弘等來京辦展,向首都觀眾展示不同國家和地區藝術家的藝術探索之路。

“蒙卡奇和他的時代:世紀之交的匈牙利藝術展”展覽現場

在學術活動方面,2010年10月,“齊白石藝術國際論壇(2010·北京)”大型學術活動以及每年舉辦的兩個中心年會,邀請了眾多海內外的研究學者。這些來自全國及美國、英國、日本、南韓、新加坡、捷克等國的學者及美術館館長,從不同角度闡釋對齊白石藝術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為畫院帶來了新的研究視域。2015年、2016年,先後成立“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匈牙利中心”“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希臘中心”,匯集國際研究力量,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

可以説,不斷推出的以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藝術的對外交流活動,以及將優秀海內外藝術以展覽的形式引入,已成為北京畫院現今的工作重點與亮點。

藝術教育 薪火相傳

北京畫院不僅是當代中國美術重要的創作和研究基地,同時也是重要的中國畫教育基地。畫院依託優秀畫家資源,相繼舉辦各種形式和規模的進修班、研修班和高研班,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了數以千計的優秀中國畫、油畫專業人才。

1964年9月,北京中國畫院幹部研修班結業紀念

北京畫院于1958年開設第一屆業餘進修班,經過嚴格考核,吸納了一批有志於紮根中國傳統繪畫的青年人才進入畫院學習。改革開放之後,北京畫院不僅專設了教育辦公室,正式恢復進修生的招生工作,還通過不斷總結,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以師帶徒”教學方法。1996年,北京畫院開設了油畫進修課程,豐富了畫院教學體系的構成。2001年12月,“北京畫院研修部”正式更名為“北京畫院培訓中心”,並成立教育委員會。北京畫院的研修教育,強調公益性,主張低收費。從最初每年招生幾十人,到如今每年招生近200人,北京畫院的藝術教育培訓在傳承經典、培養人才方面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肯定。

北京畫院周思聰現場示範

不同於統一制式的學院教育,北京畫院的藝術教育培訓以師徒相傳的形式,由導師們因材施教,針對每位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位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畫院主張不做機械性的“加工式”教育,鼓勵學生探索自身的藝術風格,發散獨立的學理思考;主張生活是藝術最好的老師,帶領學生們深入生活,尋求創作源泉;主張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增強專業能力,更需要發展文化潛能作為藝術創作的持續動力;主張無終點式教育模式,在結業後仍對學生的繪畫創作與發展給予支援。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北京畫院逐漸形成了不同於學院的、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教學思想及培養模式。

面對質疑 勇敢回應

新時期以來,面對社會上對於畫院存在的合理性所提出的疑問,北京畫院倍感壓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這也是督促我們去改進工作的契機。經過不斷的思考,我們認為畫院的存在價值應該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不管是國辦,還是省、市、縣級的畫院,都應該對其所處地域的文化和美術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畫院中的藝術家應該是代表這一地域的藝術領軍人物,畫院應該是人才的高地。

三、畫院應該在美術研究、藝術創作、傳統繼承等方面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四、畫院應該是一個培養和傳承中國藝術的專業機構,應該在社會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畫院不僅是畫家進行自我表現的獨立個體,而且是可以表現出群體性的人才高地,是創作的主力軍。

不可否認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因為有許多大家出在美術學院,所以一般認為美術學院的創作是引領美術界的風向標。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因為現代學校是以教育為中心,而非以畫家的創作為中心。畫院與美術學院截然不同,是引領藝術創作的專業機構。畫院畫家不僅需要根據個人特點探索自身藝術發展道路,更需要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對文化有所傳承的藝術家。

由於之前有些畫院的定位和方向一直不明確,因此産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説人浮於事、管理不善等。有些畫院的畫家對於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現了很多偏差,比如只顧自己走穴賣畫等,也給畫院帶來很多負面效應。其實從根本上説,畫院系統作為國家成立的公共文化事業單位,首先應該具備公益性。

面對社會上對畫院體系的質疑,我們要看到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它監督著畫院該往何處去。另外,這種社會監督也給畫院增添了壓力和動力,指出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畫院必須要強調公益性,必須要強調創作主力軍的作用,必須要強調對地域文化的引領作用,同時畫院還應是選拔頂尖美術人才的一個高地。

展望未來 不斷進取

回首北京畫院建院以來走過的60年發展歷程,得益於中央大力繁榮發展文化的契機,得益於北京市委、市政府在硬體、軟體等方面的支援,今天的北京畫院迎來了建院歷史上的最好時期。無論是外因還是內因,無論從國家經費的支援力度,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把握北京畫院的發展方向,現如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境地,這也使得北京畫院有了新高度和新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的重視。中國畫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弘揚並傳承下去。北京畫院作為專業的藝術創作與研究展示機構,有責任、有義務擔負起這一重擔。習總書記講話中的諸多要點,如文化自信的提高、人才的培養、大師出現的規律、藝術的生活源泉、寫生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等重要論述,對北京畫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明確了北京畫院今後發展的方向,為北京畫院各項工作的開展帶來難得的新機遇。

展望今後北京畫院的發展,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

首先,北京畫院作為美術高地來説,人才是最重要的。大師級的人才如何在北京畫院産生?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畫院曾産生過很多位美術界的領軍、大師級人物。在現今所具備的良好條件中,如何認真篩選藝術苗子,繼續培養領軍和大師級人物,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第二,北京畫院在現今發展的高點的基礎上如何再上一層樓,也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北京畫院的學術研究,需要具有畫院特色,需要針對美術界當下反映出的突出問題,針對美術發展的規律,深入思考中國藝術在傳承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同時找出解決方法。

第三,就北京畫院的公益性來説,我們能否持續不斷地給公眾提供高品質、高水準的展覽和藝術活動?北京畫院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應該通過自身運作的不斷提升,在傳承中國藝術文化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第四,就北京畫院的專業、管理人員來説,需要用更高的標準,建設更加規範、更有活力與有情懷的工作團隊,從而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華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畫院六十年”展覽現場

60年走過,一甲子輪迴。北京畫院的60年是經過幾代藝術家不斷完善、成就顯著的60年。週而复始,萬象更新,如今我們又需重新起航。今日北京畫院面對的是一個新起點,是一個與60年前完全不同的起點。從這一新起點出發,謹記習總書記對藝術家的期望和要求,我們需要設立新的目標、進行新的思考,我們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需要秉持文化自信,傳承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引領社會風尚。一甲子歲月滄桑走來,面對諸多問題與困惑,但我們不僅有信心、有目標,亦有實施的具體方法去克服困難,同時更加團結、更加努力,使北京畫院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