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基金會展覽項目《船在漏水,船長在撒謊》威尼斯展出

時間:2017-05-15 15:55:14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Filmstill aus Kommt ein Schiff gefahren – STUMMFILM“, 2016
© Alexander Kluge

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間,Prada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 將在基金會的威尼斯展館威尼斯王后宮(Ca' Corner della Regina)舉辦《船在漏水,船長在撒謊》(The  Boat is Leaking. The Captain Lied)展覽項目。這項跨媒體展覽項目是作家兼電影製作人Alexander Kluge、藝術家Thomas Demand、舞臺與服裝設計師Anna Viebrock及策展人Udo Kittelmann之間長期深入交流的成果。展覽佔據這座18世紀宮殿的三個樓層,包括一樓和兩層主樓,展示攝影與電影作品、空間裝置以及借自私人與公共收藏的展品。

Udo Kittelmann引用William Shakespeare作品《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中的名句:“現在,風吹吧,浪涌吧,船飄蕩吧!暴風雨已經來了,一切聽天由命”,強調這次合作來自於“情感和理論層面上的共同認識,對當今時代重要特點與世界複雜性的共同認識。”。

Filmstill aus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2016
© Alexander Kluge

Filmstill aus "Gegen Sturm und Wellen singe ich an“, Kulturmagazin NEWS &
STORIES 21.10.2007 (Gespräch mit Alberto Garbizza, Fischer aus Venedig)
© Alexander Kluge

展覽體現了參展藝術家之間多層次的對話,跨越電影、藝術和戲劇媒體。圖像空間以及為多種不同氛圍所打造的布景之間的整合,使得這座歷史悠久的王后宮轉變為一個對當今世界以及個人態度具有隱喻性的地點。

展覽旨在幫助觀眾全面了解Alexander Kluge、Thomas Demand和Anna Viebrock的作品,他們的藝術探索已經超越了美學與想像力的疆域,被賦予政治和歷史意圖。三位藝術家都化身為探路者和線索尋找者,成為以往與當今時代的見證人與記錄者。

Filmstill aus „Schiffsuntergänge und Meeresdramen“, 2016
© Alexander Kluge

Filmstill aus "410 Jahre Oper", 2016
© Alexander Kluge

本次展覽由此誕生,成為體驗與相遇的空間。在常態與災難之間,在因生活慾望和信任喪失而四分五裂的社會中,在極端苦難和永不停息的希望之間,這種極具強大視覺衝擊力的多層次環境為日常生活以及歷史和今天賦予了強大的表現力和意義。

正如Kittelmann所説,“這是一次特別幸運的巧合:集體展覽的概念將Alexander  Kluge的電影作品、Thomas Demand的攝影作品和Anna Viebrock的舞臺布景召集到一起,融合了原本截然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在此之前,由於創意領域的差異,藝術家原本無法進行這種共生合作,即便他們彼此相識,而且經常交流思想。”

人物簡介


Alexander Kluge(德國哈爾伯施塔特,1932),作家、導演兼法學博士。作為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先驅之一,他憑藉《昨日女孩》(Abschied von Gestern)于1966年成為戰後首位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的德國人。1968年,他憑藉《馬戲院帳篷頂上的藝人》(Artisten in der Zirkuskuppel: ratlos)獲得金獅獎,又在1982年獲得電影職業成就金獅獎。1988年以來,由Kluge與他人聯合創辦的製作公司DCTP(電視節目發展公司)已拍攝了數千小時的獨立節目。Kluge還創建了電視版“Kulturmagazine”。他在電視領域的作品秉承電影製作人的電影傳統,以“事實與虛假”風格開發新的對話形式。Kluge最近的電影作品包括“Minutenfilme”(數分鐘短片)與“10-Stunden-Programme”(10小時節目),符合早期電影的特點。 Kluge出版的著作包括與Oskar Negt合著的《歷史與固執》(Geschichte und Eigensinn)、《情感記錄》(Chronik der Gefühle)以及最近的《Kong偉大時刻:連接編年史》(Kongs große Stunde - Chronik des Zusammenhangs),這部著作與他的電影和電視作品系列來自相同背景。Kluge曾獲得畢希納獎(Büchner Prize)與狄奧多·阿多諾獎(Theodor W. Adorno Prize)。今天,他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仍具有實驗性質,致力於探索二十和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因此而散發無窮魅力。

Thomas Demand(德國慕尼黑,1964)是攝影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收藏于全球多家博物館,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倫敦泰特現代新館;柏林國家美術館。多家著名國際機構曾舉辦Demand綜合個展,包括:德克薩斯州沃思堡現代藝術博物館(2016);芝加哥格林厄姆基金會(2013);蒙特利爾DHC藝術中心(2013);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家畫廊(2012);東京現代藝術博物館(2012);雪梨Kaldor公共藝術項目#25(2012);鹿特丹博曼斯博物館(2010);柏林新國家美術館(2009);威尼斯Prada基金會(2007);倫敦蛇形畫廊(2006);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5);奧地利佈雷根茨美術館(2004)。 他還曾代表德國參加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Demand通過攝影探索文化、社會與當代生活,創造多元化作品,向觀眾呈現表面現象掩蓋下的多層次現實。Demand目前在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教授雕塑課程。

Anna Viebrock(德國科隆,1951)是德國戲劇界最具影響力的布景與服裝設計師之一。她曾獲得無數獎項,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憑藉歌劇作品獲得年度最佳設計師(Bühnenbildnerin des Jahres)獎。她與導演Christoph Marthaler密切合作,為戲劇和歌劇創作舞臺布景,Viebrock曾工作過的機構包括:柏林人民劇院(Volksbühne)、漢堡德國國立大劇院、法蘭克福歌劇院、巴黎國家歌劇院、馬德里皇家歌劇院、薩爾茨堡和拜羅伊特音樂節、維也納和阿維尼翁藝術節、蘇黎世劇院(Viebrock于2000-2004年出任該劇院董事會成員)。1994年以來,她與導演組合Jossi Wieler和Sergio Morabito合作,為巴塞爾劇院、薩爾茨堡音樂節、阿姆斯特丹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特別是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設計舞臺布景。Viebrock自2002年擔任導演,注重場景研究,嘗試新的戲劇形式。Viebrock將布景設想為建築,生活和時間在其中留下痕跡。她在旅行過程中拍攝並記錄普通建築和室內設計,從中汲取靈感,再將其轉化為圖像與拼貼畫,用於場景設計。Viebrock現任維也納美術學院布景設計教授。

Udo Kittelmann(德國杜塞爾多夫,1958)任柏林國家美術館館長,國家美術館下轄老國家美術館、新國家美術館、漢堡火車站美術館和貝格魯恩博物館等機構。1994年至2001年,Kittelmann在科隆藝術協會(Kölnischer Kunstverein)擔任會長,2002年至2008年,Kittelmann在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MMK)擔任館長。2001年,Kittelmann出任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館長,策劃Gregor Schneider個展《死亡之屋》(Totes Haus u r),獲得最佳參與國家金獅獎。2013年,Kittelmann在威尼斯雙年展策劃俄羅斯館,並展出Vadim Zakharov的作品《達娜厄》(Danaë)。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作為策展人與博物館館長,Kittelmann致力於研究策展實踐以及機構與藝術的關係。他專注于研究藝術過程,以及藝術的隱含法則與潛在的展示配置。他與藝術家密切合作創作策展方法,使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超越美學維度,關注作品的特定社會政治環境。

Kittelmann最近策劃了Anne Imhof的歌劇《焦慮 II》(Angst II)與展覽《喬治公寓-對抗》(George Condo – Confrontation)。目前他正在與Adrian Piper合作實施項目《可能的信託註冊臺》(The Probable Trust Registry)。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