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分會 獨立與超脫

時間:2016-08-27 14:39:06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會者

COLI, Jorge 國際主席

張曉淩 中方主席

寧卓濤 青年主席

GAIOTTO MIYOSHI, Alexander

PUSHAKOVA, Anna

CUTLER, Anthony

MARTINEZ, Felipe Sevilhano

ALVES Jr., Martinho

MARSDEN, Rachel

BITTENCOURT, Renata

CHICANGANA-BAYONA, Yobenj Aucardo
    The Table is Set, Dinner is Served. The Cannibals of Hans Holbein's Novus Orbis Regionum, 1532.

HUGUET, Bérangère

SCHOTT-FONTAINE, Sammy

張強

陳明

杜少虎

高天民

張惠明

朱其

藝術的“真偽”可以從至少三個方向去發掘:

第一,“真偽”在藝術創作中是藝術創作者潛意識中的標桿。這個普遍存在的“猜想”在不同文化中都被提升為“主義”或“真理”進行過(甚至一直延續著)論戰。人們試圖通過這無休止的論戰為“真偽”劃定界限和規範其權利。

必然的“僥倖”或是獨創的“迂迴”像傳奇一般在論戰中被孕育和配置。“真偽”像戒尺般橫放在藝術與審查(政治層面的、宗教層面的、道德方面的、社會方面的、教育方面的)間,這也使藝術中的“自由(度)”成為了一個寬泛而難以界定的“大”問題。物質的限制(如,經費或是技術)同樣也在“真偽”中展現著左右其界定的作用。在這些事實間的研究會使我們發現藝術如何“僥倖”的“迂迴”過那些障礙的路徑。在這裡,我們需要喚起一個飽含哲學色彩的關於藝術創造者意識和實際作品的討論。

第二,“真偽”與原創。為了確認藝術作品的作者需要確立其歸屬、需要知識、以及對含混不清的原始史料的甄辨。“歸屬”是主題研究最嚴謹的起點和基調。這必須是具備信服力和有説服力的,它應是經得起論證和推敲的。這一部分問題焦點將集中在作品的修復引出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已經實施過多重修復的作品。這牽扯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對“真偽”命題的理解和處理。這些問題經常會出現在藝術市場中關於作品真偽和對作品及作者的估價的爭論中。面對這些集合了不同時期的多重修復的藝術作品,歷史學者對於“真偽”問題需要重新考量。

第三,涉及藝術定義和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真偽”界定問題。外來藝術在脫離其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在“新”的人文土壤中成長(或展出)的狀態和其位置異變,尤其是與它自身在其自身文化中的最原始的功能(宗教、禮儀、實用、裝飾和符號標識)相比較時所展現的差異,以及其為適應這一“新”的人文土壤所出現變化的狀況,都是我們所討論的“真偽”範疇。這是藝術史學者去如何界定“真偽”含義和範疇的新課題。

議題建議:

1)創作與審查:衝突和後果

2)藝術作品與客觀現實的限制:解決和阻礙

3)真偽、認定和修復

4)在藝術史中“偽”的含義

5)“外來”藝術在博物館和展覽中的現實

6)藝術史學家定義的“真偽”及其概念性的解決方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