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Session 10 【分會場介紹】第十分會“性別與婦女”

時間:2016-08-27 11:13:45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十分會場

性別與婦女

編者按:日前,大會籌委會的工作會議上決定,為方便國內外專業人士提前了解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內容,秘書處邀請每一個分會的主席分別對各自主持場次的主題進行闡述,並且介紹參加會議的人員和將要做出的報告內容。我們此次大會共設21個分會場,每一個分會場由一位國際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組成,這63位主席已經在近兩年的準備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我們將按順序推送每個分會場的內容介紹,今天呈現的是第十分會“性別與婦女”。

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十組“性別與婦女”將從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 “概念: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的藝術和藝術史”主題出發,探討性別差異與藝術創作和藝術史書寫之間的緊密關係,著重探究“女性主義”、“性別研究”和“酷兒理論”這些由性別問題孕育而生,致力於研究差異性和促進多元性並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批評理論和概念給藝術創作和藝術史研究帶來的問題和機遇。

性別(Gender)是時下非常重要的批評概念之一,這個創立之初即為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紮根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女性解放運動,並受性解放,同性戀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及其他進步文化思潮如解構主義、後殖民理論和知識去殖民化等深刻影響。性別問題,特別是女性主義理論波及眾多文理學科:文史哲,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遺傳學甚至量子物理,藝術史亦不例外。英美學界多以1971年琳達·諾克林的論文“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作為女性主義藝術史的開端。英美及西歐的女性主義藝術史對世界女性主義藝術實踐和藝術史書寫的重要影響無庸贅述,但我們希望從女性主義批評強調差異性的優良傳統出發,考察藝術實踐基於不同文化,不同時代背景下錯中交互的性別、性取向、種族和階層等因素而呈現出的不同形式,藝術史關注的不同問題和評論的不同標準。在這個框架下,英美及西歐的女性主義思潮及與之相應的性別實踐雖功不可沒,也應被視為世界不同文化和地區的女性主義及其藝術實踐大潮中的一支,而非其單一起源。借世界藝術史大會在中國舉辦,並呼應大會關於強調文化差異性的主旨,我們的約稿邀請突出強調了對於非英美及西歐地區的性別理論及女性主義思潮與其影響之下的藝術和藝術史的學習與討論;將在九月與大家一起討論的14篇發言文章也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在西方中心論約束下許多國際性藝術史會議存在的缺陷。

同時,以性別差異作為批評工具及概念,通過考察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和酷兒理論在不同文化、地區和歷史時期對於傳統藝術史的介入、重述至顛覆,我們的討論同樣指向藝術史的基本學科問題。藝術史的“性別與婦女”主題因此不僅僅是在傳統藝術史框架下加入被擠壓和忽略的女性藝術家,也不僅局限于考量藝術創作中少數族群如同性戀藝術家的“身份政治”,而是通過性別差異及相關的民族、種族、殖民性、全球化等錯綜複雜的文化、歷史、政治問題來重新審視藝術史的核心方法論,包括對藝術門類的等級劃分、經典化、批評範式、美學話語;也包括其他因素:如策展實踐、美術館系統及相關機構等。另外,性別與婦女問題的介入自始使用跨學科的方法,對於藝術實踐的研究也遠遠超出傳統藝術史學的範疇,與其他領域,特別是文學及電影批評、後殖民及心理分析理論相互借鑒和影響。因此,本組的發言人不僅有藝術史學家,藝術批評家,同時也有來自文化研究,翻譯研究,文學等其他學科的專家教授及年輕學者。

去年預備會,三位主席從60余篇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中選出十四篇內容豐富的發言。這些文章貫穿“性別、女性主義和酷兒藝術實踐的全球多樣性”及“性別問題介入及重讀藝術史”這兩個主要方向,分為五個話題:

1.行為藝術干預。關注拉丁美洲:來自墨西哥伊比利亞美洲大學的Karen Cordero教授將通過分析墨西哥當代女性主義藝術家Monica Mayer 2012年在母親節翌日所做的行動主義藝術作品“被綁架的母性”,討論墨西哥女性藝術在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以及同其他地區和文化的性別問題的對話與交流;來自阿根廷拉普拉達大學的青年學者Delfina Cabrera博士將回顧拉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身體作為創作手段、目的和政治的藝術行動主義以及他們對於左右兩派的干預——尤其針對拉美左派的革命理論對性別與性經驗問題的無視。她將具體研究分析活躍在智利上世紀80-90年代由獨裁到民族轉型時期的行為藝術小組:Las Yeguas del Apocalipsis (末世母驢)。

2. 二十世紀之性別與表徵。通過對法國現代主義畫家Robert Delaunay(羅伯特·德勞奈)的抽象畫Political Drama“政治戲劇”的女性主義闡釋,美國哈特福大學藝術史係系主任Sherry Buckberrough將分析德勞奈在巴黎藝術圈內同時代的四個女性藝術家:Sonia Delaunay, Alice Bailey, Marie Laurencin, Valentine de Saint-Point並重新解讀巴黎現代主義前衛派時期緊張的性別關係。美國舊金山大學的Paula J. Birnbaum 教授帶我們繼續留在二十世紀的巴黎,討論“巴黎學派”的猶太流亡藝術家Chana Orloff(莎娜·奧洛夫)的“猶太”與“女性”雙重身份,從女性流亡藝術家的視角重新閱讀和書寫現代藝術史。廣州美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博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革命時期,通過毛澤東時代美術中“赤腳婦女”的形象,這一“勞動者的第二面容”,討論這一特殊時代和表徵系統背景之下的社會、階級、性別和政治的相互糾纏的多重關係以及“去性別化”中包含的階級問題。

3. 昔日與當下之間。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的藝術史副教授Karen von Veh結合女性主義1970年代以來在南非的發展歷史,討論賦予公民平等權利的新憲法頒布以後南非社會依然存在的嚴重不平等現象。通過當代藝術家Diane Victor在南非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制度(apartheid)期間的藝術創作和行動主義, 如作品No Country for Old Women (老嫗無所依),重拾女性主義對“權利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策略。美國瑪卡萊斯特學院的藝術史副教授Joanna Inglot將通過分析過去二十年活躍在波蘭的多位女性主義藝術家如:Katarzyna Kozyra, Alicja Żebrowska, Dorota Nieznalska, Anna Baumgart等,回顧1989年波蘭共産主義政權解體(既東歐劇變的時代背景)以後,波蘭社會中女性權利的倒退,保守勢力對女性主義和女性藝術家的打壓和抨擊,及女性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政治文化環境中挑戰一些主流媒體和天主教教會鼓吹的所謂女性“傳統角色”並同世界其他邊緣地區的女性主義展開積極對話。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理論研究室的副教授滕曉鉑博士將從藝術史書寫主體的女性學者的角度來回顧性別問題的介入對中國藝術史學的影響。通過回顧和分析西方女性主義的引進和本土女性主義的崛起,特別是中國女性學者作為藝術史敘事主體,如何重述中國藝術史,挑戰和補充一直以來以男性為主體的藝術史構建。

4. 跨文化交匯。女性主義藝術的世界性不僅體現在各國女性主義理論的相互翻譯與借鑒,更體現在眾多的跨文化藝術實踐中。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女性與性別研究論壇負責人Dekel Tal 將通過“閾限(liminality)”這一概念介紹參與以色列藝術創作的菲律賓移民女性勞工,通過她們的作品討論藝術創作的跨國女性主義;同時通過討論女性與身份、社群和民族主義之間的複雜關係,重述以色列藝術史。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的博士候選人Philippa Hobbs將與我們分享她的博士研究項目:重新挖掘處在南非社會邊緣的祖魯語族黑人女性藝術家在路德教會藝術中心(由瑞典藝術家1960年代在南非建立)所創作的編織壁毯,通過解讀這些藝術家對瑞典壁毯技術的在地使用,解讀這些作品長期被忽略和隱蔽但極其豐富又具反抗意味的深層寓意。

5. 當代策略與方法。來自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Jacqueline Millner博士和Catriona Moore博士將共同發言,通過比利時現代主義男性藝術家Marcel Broodthaers的作品 Museum of Modern Art, Départment des Aigles (現代藝術館:老鷹係)重新闡釋“藝術機制批評” 這個對現代主義後期和當代藝術有著深遠影響的思潮。通過作品對“家庭/私有空間”(Domestic Space)這一女性化空間的運用。她們指出“機制批評” 或源於女性主義,同時在當代藝術如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創作中得到集中體現。德國柏林酷兒理論研究所所長 Antke Engel博士通過“非洲未來主義”這一文化運動對讀已故當代德國文化理論家Tim Stüttgen的黑人酷兒理論(quAre theory)及南非當代藝術家Kelebogile (Lebo) Ntladi的肖像畫作品 thebeautifulonesarehere ,討論當代酷兒理論和酷兒藝術實踐中的相互纏繞的性別、種族、階級問題。南韓學者,美國弗吉尼亞州立聯邦大學藝術史在讀博士Ji Eun Sung (宋智殷)通過藝術家Siren Eun Young Jung(鄭恩瑛)對南韓傳統女性戲劇Yeosung Gukgeuk的當代再現,討論性別研究和酷兒理論中的“性別操演性”(Gender Performativity)這一重要理論概念和鄭恩瑛在作品中對於這個概念的現實性運用,同時主張將鄭恩瑛的作品看作新一代南韓女性藝術的代表作。最後一個發言我們邀請到西安美院藝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當代中國最為活躍的女性藝術家及理論家之一的佟玉潔女士為我們梳理上世紀八十年來以來三十年的中國當代女性主義藝術,她將通過大量藝術實踐案例討論中國女性藝術中的性別政治和酷兒政治。

世界藝術史大會第十組“性別與婦女”(Gendered Practices)由三位主席共同組織:國際主席為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南非藝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Brenda Schmahmann 教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藝術、性別研究及南非公共藝術中的政治問題。中方主席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系主任李公明教授擔任,他主要研究毛澤東時期的樣板畫以及其中的女性形象。青年主席向在榮博士是德國柏林ICI文化研究院及波茨坦大學研究員,主要研究批判理論特別是酷兒理論的去殖民化以及非西方尤其是中國及拉美文化中的“世界主義”。

撰稿人:向在榮

二零一六年夏于林城貴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