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Session 9 【分會場介紹】第九分會“獨立與超脫”

時間:2016-08-27 11:10:05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九分會場

獨立與超脫

編者按:日前,大會籌委會的工作會議上決定,為方便國內外專業人士提前了解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內容,秘書處邀請每一個分會的主席分別對各自主持場次的主題進行闡述,並且介紹參加會議的人員和將要做出的報告內容。我們此次大會共設21個分會場,每一個分會場由一位國際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組成,這63位主席已經在近兩年的準備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我們將按順序推送每個分會場的內容介紹,今天呈現的是第九分會“獨立與超脫”。

我們的一點説明……

我們在藝術史大會中的嘗試:

第九組分會主題為獨立與超脫。從主題上可以感覺到本組對藝術史研究、成果和既定規範的ʺ挑戰ʺ。本組相對盡可能地採取淡化針對藝術史學科問題討論的方式,嘗試性地避免把會議引向對某一課題或一結論進行的討論。通過本次大會,我們試圖進行的是一種ʺ篡改ʺ規則與規範的嘗試, 試圖去探討一個關於如何集合來自不同個體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史研究。這個嘗試不完全體現在發言者的發言內容中,它更多的是融入在我們的工作中。在整個籌備期間 我們有意的將交流壓制到最低限度,讓三位主席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學術習慣、交往習性中充分ʺ發酵ʺ,力求最大程度展現三股力量和標準的並立,展現三種方式的交匯,盡可能的培育由語言和文化認知不同産生的關於藝術史研究認同上的ʺ誤解ʺ和ʺ誤讀ʺ。

我們:

本組中方主席張曉淩教授是世界藝術史大會走進中國的重要引路人之一。他是重要的中國藝術家、優秀的藝術學者。他精通中外藝術學研究。他是一位能在艱苦條件下創造奇跡的、極具代表性的ʺ中國寫意性思維ʺ的藝術實踐者和研究者。是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史研究的權威之一。

本組外方主席Coli教授是巴西大學著名的藝術史學者和學科研究的帶頭人。他是一位常年遊走于西方世界,且角色相對特殊的學者。特殊的地域環境使他在對西方傳統總結和傳承的過程中,展現出對來自不同世界的不同表達和研究模式的寬容與大度。是一位ʺ游離ʺ狀態的極具代表性的ʺ西方數據性思維ʺ的藝術史學研究學者。

本組青年主席寧卓濤博士更像一位ʺ不太靠譜ʺ的ʺ業餘ʺ學者,旅居法國多年從事中法間的跨界文化交流與合作。對於西方世界的學術規則和東方世界的學術規範,有強烈的ʺ逆反心理ʺ。個人傾向關注個體世界對藝術史學片段的ʺ誤讀ʺ和ʺ誤用ʺ,鼓勵ʺ曲解ʺ史實。

我們的解讀:

本組主題獨立與超脫,簡單地看是在討論藝術史的一個比較抽象的“真偽”定位問題。實則上我們希望這個主題能被理解成關於藝術史研究起點和終點的原始猜想。

關於對史料研究的收集與辨別、關於認知史料和史學成果的角度、關於由史料和假設構成的不同時期的史學定論、關於藝術品鑒別定位和作為佐證的定位,關於史學假想的出爐,等等,這些都離不開“獨立”與“超脫”的信念和勇氣。可以説這是史學研究的起點和核心原動力。在藝術史研究中我們可以具化歸納到三個方向去發掘:第一,“真偽”在藝術創作中是藝術創作者潛意識中的標桿; 第二,“真偽”與原創;第三,涉及藝術定義和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真偽”界定問題;

我們認為:藝術史研究不會停留在收集和挖掘、辨別和歸納史事材料,然後去用於證明個體猜想,形成集體意識。

我們認為:通過史學研究,更重要的是去展現個體認知世界的過程。藝術史(或藝術史學研究)感動世界的價值在於個體對規範與規則的挑戰,在於通過史料研究歸攏和建立起一個可被摧毀和逾越的價值尺度。

本組的特性和發言人:

本組三位主席在語言環境上有很大的差異,Coli教授精通葡語、英語和法語,張曉淩教授精通漢語和古漢語,寧卓濤博士則主要以漢語和法語作為工作語言,雖然在常規工作中有所不便,但這一點卻成為本組此次嘗試的關鍵。我們湊巧地因為這些不便,避開了英語統治性邏輯和模式的慣性思維。這一點成為保護我們三位主席各自特性的壁壘,也是我們挑戰規則的先天手段。我們三位主席在2015年9月北京預備會議上的短暫交流中達成了默契,期盼著在這個有很多禁議話題的大環境下,做一點嘗試。相對來説,本組主題過於抽象和敏感,獨立與超脫的討論必然要觸及許多對既定規範與規則的討論,或簡單化地停留在某一已存在課題“真偽”的糾結之中無法突破,所以本組投稿人相對其他組投稿人數量較少。鋻於此種情況,我們把我們的嘗試首先用在發言人的確定上和我們三位主席身上。關於投稿人的篩選我們採取三方相對獨立的方式 ,盡可能的由三個主席根據各自的意願和對主題的理解決定發言人。 基本形成了三個體量:西方學者、東方學者和青年學者。

西方學者是以Coli教授為主導選取決定的8位分別來自巴西、英國、俄羅斯、哥倫比亞和美國的學者,他們展現出較強的西方學術模式和ʺ數據思維ʺ的典型性;他們是:Alexander Gaiotto Miyoshi,Anna Pushakova,Anthony Cutler,Felipe Sevilhano Martinez,Martinho Alves Junior,Rachel Marsden,Renata Bittencourt和Yobenj Aucardo Chcangana Bayona。

東方學者是張曉淩教授邀請的6位中國學者,他們有較強的ʺ寫意性思維ʺ和中國學術研究的典型性;他們是:張強、陳明、杜少虎、高天民、張惠明、朱其。

青年學者是寧卓濤博士推薦的兩位年輕的法國學者,他們代表了歐州未來一代學者的一個側面,較有代表性。他們的研究展現了較強的數據思維模式教化出的ʺ採集性ʺ思維或ʺ遊記ʺ記錄性思維。他們是:Bérangère Huguet和Sammy Schott-Fontaine。

本組的發言將根據發言者內容涉及的東西方主題來分類和排序。(詳細發言順序待定)

我們的期待:

世界藝術史大會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成果和交流的平臺,也應該是一個嘗試的舞臺。如何把我們自己(組織者或主導者)、發言者、聽眾和參與者從固有的和必須順從的規範和規則中釋放開來, 以本體模式去咀嚼史料、史學觀點, 展現個體對藝術史學(或史學成果)的ʺ誤讀ʺ、 ʺ誤解ʺ和ʺ誤用ʺ,以及讓這些ʺ誤ʺ有機會對話的嘗試 是我組重要的期待。

執筆人:寧卓濤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