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Session 5 【分會場介紹】第五分會“自覺與自律”

時間:2016-08-27 10:56:02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五分會場

自覺與自律

編者按:日前,大會籌委會的工作會議上決定,為方便國內外專業人士提前了解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內容,秘書處邀請每一個分會的主席分別對各自主持場次的主題進行闡述,並且介紹參加會議的人員和將要做出的報告內容。我們此次大會共設21個分會場,每一個分會場由一位國際主席、一位中方主席和一位青年主席組成,這63位主席已經在近兩年的準備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我們將按順序推送每個分會場的內容介紹,今天呈現的是第五分會“自覺與自律”。

第五分會場的主題是“自覺與自律” (Self-Awareness or Self-Affirmation)。這兩個詞均以“自”為始。就本體而言,“自”可以指向三個層面。其一是藝術家即創作者個人。這一層面的“自覺與自律”可能首先令人想起與藝術家自我意識覺醒相關的最直接的體現: 在藝術作品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以中國為例,這一現象的較普遍出現大約可追溯至五代(西元907-979年)和北宋(西元960-1127年),即10至11世紀。突出的例子可見於活躍于11世紀的畫家崔白(生卒年不詳)在其傳世畫作《雙喜圖》中半隱于樹榦上的“嘉祐辛醜年崔白筆”題款,以及郭熙(約西元1000-約1090年)在《早春圖》左側赫然題寫的“壬子年郭熙畫”。此後,在畫作上題寫名號即成為一種普遍的作法。


崔白《雙喜圖》


郭熙《早春圖》

“自”的第二個可能層面,是某個特定藝術家群體。藝術家群體的“自覺與自律”,緊隨個人覺醒的步伐。基於相似的藝術認知,一群藝術家可能集中在一起,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共同的藝術旨趣。比如北宋蘇軾(1037-1101)等人倡導的“士人畫”,以“墨戲”為旨趣,將士人畫家這一群體與專業畫家分離開來,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風格與面貌。“自”的第三個可能層面,還可以擴大至某區域或國家。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概念也同時造就了某種區域或國家藝術文化的獨立性。這種藝術與文化的“自覺與自律”,在市場、科技等多個方面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警覺,強調和彰顯自己的特性,有時甚至到了誇張的程度。

另一方面,與“自”相對的,是“他”的概念。《詩經·小雅·鶴鳴》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説。“自”和“他”其實始終就伴隨而生,相互關聯。比如,藝術品創作意圖的“自覺與自律”,其實是難以真正孤立和純粹的。一方面,藝術家在創作或製作藝術品時,會受到贊助人的意見左右,或者考慮潛在觀眾或購買者的品味。即使並非為他人或市場,藝術家本人對於藝術形式的選擇、藝術語言的表達等都與其所處社會産生千絲萬縷的聯繫。藝術家群體或區域/國家藝術的自我獨特性更是與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有時甚或可以説就是社會時代多重因素共同塑造出來的。

綜上所述,“自覺與自律”涉及藝術家個人、藝術家群體和區域/國家藝術等多個層面,同時也與“自”之外的許多因素發生關聯。通過本分會的討論,旨在探究各種文化和時代中的自我意識、自主性和“絕對”藝術的問題,同時也反思這些“自”是如何形成或塑造的,進而分析藝術的“自”與“他”之間的影響與互動。

本分會中方主席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科研處余輝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繪畫;外方主席為義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史研究所(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in Florenz) Alessandro Nova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早期的藝術與文化;青年主席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系主任劉晨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敘事畫。

第五分會自發佈徵稿資訊後,共收到近50份論文提要。在2015年9月于北京舉行的預備會上,三位主席經過會前仔細閱讀及會期大量討論,甄選出目前的發言人。他們的文化背景多元,既有一般認為的學術大國,也有來自不太為一般人熟悉的國家的學者,例如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研究員Michaela Peicochova、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文化藝術大學的教授Uranchimeg Tsultem等。同時我們也考慮了資深專家和年輕學者的共同參與等多種方面,力求能有更多樣性的“他”呈現給我們他們所研究領域的“自”!

執筆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劉晨

2016年8月12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