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碾莊時期,古元的版畫有了哪些改變?為什麼改變?

時間:2016-06-29 09:35:37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1940年6月,古元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延安縣碾莊鄉當文書。他在碾莊生活和工作近一年的時間,住在鄉政府辦公的窯洞裏,到老鄉家吃派飯,和他們一起生産、生活,他逐漸對這裡産生了深厚的感情。古元在碾莊不僅要協助鄉文教委員處理鄉政府的日常工作,也要在熟悉群眾生活後運用藝術手法反映出來。

如今的碾莊當時的碾莊全村除了正在上學的兒童之外只有一個識字的人,為了幫助鄉親們學習知識,古元每天製作一些繪有牲畜、農具的識字卡片教他們識字。古元寫道:“相親們勞動後回到家裏,看見這些圖片,就能認識圖片上的字,一天認識一兩個字,一個月就能認識幾十個字,效果很好。鄉親們都喜歡把畫著大公雞、大犍牛、騾、馬、驢、羊的圖片張貼在墻上,朝夕欣賞。從這裡我了解到他們對家畜的喜愛心情,也領會到他們的審美趣味。我便採用了這方面的題材創作了《牛群》、《羊群》、《鍘草》、《家園》4幅木刻,拓印很多張,分送給相親們。他們看見這些木刻畫便津津樂道:‘這頭驢真帶勁!’‘這不是劉起蘭家的大犍牛嗎!’我見到鄉親們的高興神情,從中受到許多啟發,也感到十分欣慰。” “見到一個農民把收穫的糧食倒進倉裏,我即時想到:‘這可不是地主的糧倉’,於是創作了一幅木刻《入倉》;見到區政府的辦公室,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但它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自己的政府啊!於是創作了《區政府辦公室》。”

古元把創作後的版畫,拓印很多張和他的老鄉朋友們分享,老鄉們很喜歡他的作品,但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為啥臉孔一片黑一片白,長了這麼多黑道道?”於是古元樸素地認識到,要讓更多的群眾接受,必須要改變西方版畫的創作手法,把更多中國傳統的、民間的元素融入到裏面。這一時期古元的版畫風格逐漸明朗,黑色的塊面減少,採用了民間喜歡的陽刻線條。

參考古元的文章《起步》

撰文:羅元欣、余虹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