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倒計時亮點前瞻

時間: 2015-12-18 14:46:2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展覽

日前,隨著“駐地計劃”的正式啟動,以及參展藝術家名單正式對外公佈,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的“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等多項工作已進入倒計時階段,並將於11月23日正式進入閉館布展期。

在經歷長達一年半的籌備過程後,亞洲時間、世界時間、時空關係、城市化進程、個體身份、女性等一系列關鍵詞逐漸浮出水面,藝術家本身、藝術作品與“亞洲”之間的緊密聯繫被不斷挖掘,而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也被進一步豐富和擴展,多種藝術形式和媒介,如表演、影像播放、多媒體、攝影、畫作和雕塑等,將以更跨界、更綜合的形式呈現,使得本次“亞雙展”不論從學術性上還是展覽本身出發都頗具看點。

亞洲女性藝術專題開啟雙重追問

在策展人金弘姬(Kim Hong-hee)看來,“亞洲現在正處於變化和發展的狀態,不斷前進擴大卻沒有一個固定的身份,當我們重新構建亞洲的時候,我們應該將基於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的來定義的‘地方性亞洲’和超越種族和民族界限的‘世界性亞洲’相結合,而亞洲女性則在地區差異和性別差異上均存在重要意義,值得被單獨提出。”

在本次“亞雙展”中,策展人邀請了七位來自東亞國家的女性藝術家,分別為來自南韓的姜愛蘭、鄭錦衡、鄭恩瑛和鹹京我,來自日本的鹽田千春和山城知佳子,以及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梅拉蒂•蘇瑞達默。

曾以《光明之書》(LED裝置,2011年)轟動一時的姜愛蘭,此次將引入新的多媒體作品來闡述備受關注的慰安婦問題。她將參照塞班島和菲律賓一些曾用作慰安婦集中營的天然洞穴在展廳建造一個異位的洞穴作為通感的空間,通過“洞穴”這一犯罪場所的概念和寓意突破男權壓迫,勾勒出一條超現實與現實的界線,未來的希望和過去的創傷之間的界線。

裝置藝術家鹽田千春的作品以細線懸挂物品而聞名。她常常用細線將不同的物品懸挂在空中,形成不規則的網狀圖案,通過多跟細線把與女性的夢想和慾望相關的物品串聯起來,包括床、衣服和鞋子。儘管懸挂的物品會在空中輕微搖擺,但實際上,被各種黑線捆綁的物品正如一群被俘虜的囚犯,揭示了一種來自外界的無視、捆綁和壓迫。此次她也將採用這一手法全新講述亞洲的被捆綁與渴望突破。

印尼藝術家蘇瑞達默曾以《我是自己房子裏的鬼》(2012)而備受關注。這次的展會中她將展示一個名為《黃昏》的單頻道視頻。沉默無聲是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交流空間,是連通過去的回憶與現在的經歷的通道,而且人們可以在沉默無聲中獲取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蘇瑞達默將在視頻中無聲地表現各種詩意的動作,以此比喻沉默無聲是人體能量轉化的途徑,從而喚醒觀眾自身的意識和思考。

駐地計劃關聯世界的亞洲、亞洲的廣州

長期以來,廣州作為一個重要港口,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各种經濟往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正如本次“亞雙展”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所説,廣州在中國,在陸路上處於一個邊緣的身份,但從海域出發,廣州則無形中確立了它對海洋發散的中心位置,鋻於廣州當前的定位,本次展覽應該也可以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線索作為出發點,以廣州為基點,以“一帶一路”線路上的國家為主體,通過和沿線國家美術館和策展人的通力合作,共同為“亞雙展”打造“亞洲問題,全球表述”的一種全新展覽模式。

有鋻於此,本次展覽邀請的策展人和藝術家並不局限于亞洲範圍,而是在世界範圍內吸納了20個國家的47名/組藝術家參與其中。並且,為了讓藝術家更有針對性地為“亞雙展”進行創作,更深入挖掘廣州本土元素,尋找廣州、亞洲、世界之間的特別關聯,廣東美術館也特設包括普拉尼特•索伊的《圖樣的遷徙》、“健身計劃”(The Body Building Project)的《重置》(Reset)等在內的多個駐地項目。

普拉尼特•索伊(Praneet Soi)試圖利用考古手段來尋找隱藏在全球化景觀下更深層的意義,“古絲綢之路帶動了喀什米爾和中國之間的往來,這條航線不僅是一個貿易的重要途徑,它也是一個知識和思想交流的路線,催生了變化的出現。”此次“亞雙展”駐地計劃,索伊將在喀什米爾研究過的圖案和廣州傳統的幾何圖形相結合,以此展示當地的微觀歷史,並提出反思,讓人們思考如何發展超越工具性視角的專注去思考形式外的內容。

“健身計劃”該項目的成員將與廣州市民對話,旨在開發一系列位於人的時間和感官體現外的做法,把這些做法傳遞給當地的參與者,並建立一系列可以有效果的實踐。這些事件發生在各地博物館的不同場地,可以看作是時空的經緯、轉換、浸入和衝擊。這同時也讓博物館的遊客有機會體驗課程,而不依賴於現有的文化範式。項目試圖通過持續多樣性的時間和節奏來重塑人對時間的觀念、經驗和規模。

媒介綜合運用 強化多維度體驗

除了對展覽內容進行學術上的挖掘,關注亞洲的歷史與現狀、概念、亞洲時間與空間的辯證關係等根本性問題,本次“亞雙展”策展團隊對亞洲當代藝術的呈現方式也進行了多番討論,最終確定以多媒介形式(裝置、影像、繪畫、表演等)綜合運用為核心的多維度可體驗式展覽的定位,展覽不僅實現多種媒介形式的混搭,還將從觀眾體驗的角度出發,增強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

英國藝術家駱佩珊在她的作品《金色》中綜合運用了裝置和音頻。借“懷舊”作為敘事方式,以不同形式的“休閒”來表達“流動”的嚮往。通過香港、英國和三藩市三地組成的空間和暫時性,搭配背景音樂(藝術家父母所收藏的黑膠唱片,在每一曲的小節間音樂則會加快),以及濾光器在整個空間投射出的柔和的玫瑰色,為觀眾帶去對時間流逝的全新感知。

除此之外,唐•安吉(Tiong Ang)跨領域裝置藝術作品《共性(思想和慾望的體面)》更是將投影、工藝品、影像、裝置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將整個展廳裏都佈置得滿滿噹噹,通過影像和空間的設計,營造出一個被廢棄的電視演播室,通過影像內容的展示和內置的道具的安排,揭示了積聚的思想和單獨的個體之間的衝突。

藝術家薩利姆•阿裏夫•誇德里的系列作品《無界書》採用了繪畫和裝置相結合的形式。在他的系列作品中,藝術家以“敘述語言”的開放性輻射“時空”的開放性,表達了對“時空無界”這一概念的理解。在作品中,藝術家設計每頁圖畫可從橫向、縱向或任意角度觀看,也可從任何一頁讀起。每本書的連續性使設計的形狀既一致,視覺上又足夠新穎。每個跨頁裏新的圖形要素通過輪廓、卷、紋理和色彩密度直觀地顯現出來,使新的敘述成為可能。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各個角度翻看“無界書”,以形成自己對作品的再敘述和評價。

在2015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廣東美術館首次使亞洲雙年展與廣州三年展相重合,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圍繞“亞洲時間”的主題進行討論,意在表達對現今“世界時間標準”的反思,以亞洲視野重新校準現存的“世界時間”基準。從藝術角度得出一種對時間的全新理解,或許能應對當前在全球化概念及資本主義形式下日益演變的危機。本次“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將於12月11日正式開幕,展覽持續至明年4月10日。

廣東美術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