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歐洲設計中心總經理陳政作主題發言
各位嘉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還有半個小時就可以用餐了,先聽我聊幾句。
我是唯一代表工業設計的發言者。剛才方老師還有各位嘉賓講了格局,相對來説非常大。這個地方,我希望分享一些我們的觀點,為了以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觀點看待中國設計、西部設計。
首先説中國有沒有設計呢?實際上,第一部分講的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中國的設計。剛才馬老師最後幾分鐘也講到我希望表達的觀點。我們古代中國的設計是非常經典,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設計方向。但是,現代的工業産品設計正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呢?實際上,整體的工業設計籠罩在山寨的陰影中。
我自己的一個工作性質是我在管理整個團隊的造型設計。現在的管理範圍正好是義大利、日本、中國。往往我的半年時間在歐洲。那時候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西方設計是如何看待中國設計的。正因為這種山寨的惡名掩蓋了非常多優秀的中國設計,我覺得是非常可惜的。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是現狀,必須承認。
這是我歸結的,中國設計的現狀。特別是工業設計是一個非常不成熟的土壤,而且我稱之為是掩埋在功利下的設計。十多年前,甲方把設計看成是一效果圖,十年後,東部一些地方把設計視為一種競爭資源或者競爭力,整個國人對設計的認識是停滯不前的。傳播設計的視角也是比較功利主義的。
中國設計的出路在哪?建築或者人文更講究一些歷史,而中國是有歷史的,可是對於汽車這種産品就是舶來品,在中國就沒有歷史基礎。就是説,中國設計應該換一個角度看,什麼是西方現代設計背景下的中國設計,什麼才是中國設計的本真?這種大環境下面,中國的每一種設計都需要重新定義。
順便看看西部。我們如何走出山寨的陰影。
這就是兩個不同的車,看看這些設計,就是一種廉價的複製品,毫無疑問。這些設計其實出自於現在的設計強國—日本。日本是怎麼走出山寨的歷史的?實際上,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從1936年開始,豐田進入汽車行業之後,每一次進入新的領域的時候,向中型車、經濟型車、越野車都是模倣。豐田是如何從山寨之王成為銷量之王的?從1955年開始,當它掌握最基本的技術之後,徹底地放棄了曾經的模倣對象,加入了非常重要的東西。以日本自身價值觀為核心,重新審視它的設計,形成非常獨特的日本設計,而且逐步以日式經濟適用為特點走向成熟,成就了它的銷量之王。用自己的技術實現自己的價值有兩個點,待會兒要講到。
實際上,可以看到不斷地運用自身的技術,同時擁有最核心的獨特的價值觀。這有一個J—FACTOR,有人説是日本元素,有人説是日本緣何,各個國家都提出過,但是中國汽車設計、工業設計一直沒有提出這樣一個。走出山寨核心的陰影在於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通過設計行為體現出來。同時贏得客戶認同,有三個環節:擁有技術、掌握技術;自信地表達價值觀,也一個很重要的點,避免淪為代工廠。而日本被稱之為“世界工廠”,是劣質的代表,這是很危險的信號。而當時在日本是非常自信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具備能力是一回事,具備勇氣是更難得的,最終形成品牌。
實際上,模倣是必經之路,但是不是為了模倣而去解釋或者試圖去擺脫這種東西。因為出國僅僅支部與模倣,有的時候真的會走投無路,日本汽車産業的崛起告訴我們,模倣是事實,可是,如果支部榆次,絕對毫無出路。因為山寨這種東西是不可持續性的競爭力,不叫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持續不斷可以成長,可以進化。什麼是呢?創新。我認為,創新是唯一可以走出現在迷局的一個辦法。
中國設計是一種躁動的青春期,中國現狀是什麼呢?山寨或者是奇葩共存于我們這個市場上面,而且層次不一的設計作品在整個市場都是有一流通的。真正混亂的局面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思考中國設計真正本真在哪。面對源於西方的設計,特別是工業産品,面對全新的方法、流程甚至價值觀,還面臨巨大的經濟利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真正從心底明白一個道理,模倣不能僅僅重復于現存或者成熟的結果,而獲得非常廉價的利益。模倣是為了儘快站到全新的高度進行突破和創新。
中國設計也可以經常看到這些東西,有沒有中國因素,我加點中國元素進去就是了。我認為這不叫中國設計,真不認為。如果這種生搬硬套的方式,找不到中國設計的真正核心。但是尋找中國設計的真正核心是我們這代設計師的歷史使命。但這是非常難的。
我們説也有好的設計,但是這個地方,我必須坦誠告訴大家,十年前,我很失望地認為,中國缺乏現代工業産品的設計。但是現在我不這麼判斷。我們覺得,我們並不缺乏設計,我們只是需要根據中國的現狀,重新定義每一種設計。應該是不偏執,只是按照西方強加的既定的方法或者價值觀。我們不需要掩蓋生活零亂不堪。中國不是沒有好的藝術,文化的寫意與留白、古玩的精妙,深層次的東西是植根于東方的哲學和對這種價值觀的自信,而我們信心的工業産品缺乏的正是深度地認識和自信。所以,需要找到自己的J—FACTOR。
剛才方老師提到西部的困惑,也提高了可能面臨的一些隱憂。長安是一個很獨特的企業,我們的前身是1862年金陵洋炮局,歷史已經是150年了。最初創始是李鴻章,但是第一任總工是一個英國人,那個時候要走出去,拿回來。因為汽車植根于現狀,對於汽車這個行業沒有辦法因地制宜。而西部設計的困惑正因為在這裡。看看夜景中國,整個西部暗淡了很多,看看這個圖表,西部對比整個東部沿海,從工業資源、人才資源、經濟水準各方面均處於劣勢。
設計這個詞,在百度上搜一下,就是以設計為關健詞的排布。整個中西部,可以看出比東部的資源相對匱乏了很多。
那幅圖是上海,東部最繁華的象徵,但是我覺得,中西部站在西部的設計人員不應該垂頭喪氣。因為我認為,這個差距意識到了以後,就是機遇來了。為什麼有底氣這麼説?有一位友鄰告訴我們,設計是可以興國的。南韓也有五年計劃,最初的南韓也是非常多的山寨的産品,現在也多,但依然繼續持續地進行設計上的投入。更多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教育資源層面各個環節都進入了設計時代。1993年,整個南韓政府正式以設計興國為國策,通過15年,最終成為經濟強國,我們甚至可以説設計強國。
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南韓設計振興院,1993年以後,這個機構約有的權力和實施的政策、設計土壤上的改變相當的巨大貢獻。
我們現在的土壤是貧瘠的,非常不利於設計生長,甚至是沒有尊嚴的。
怎麼改變?需要三方力量。
現在整個商業是全球化協作背景,你能用的零部件,我也能用。你要勝出,靠什麼?靠的就是設計。而真正設計成為唯一能夠代表一個國家和品牌價值的手段。而設計行業的振興能夠為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和發展帶來非常好的機會。未來的十年,對於整個中國來説,從業者來説,黃金十年應該是迎來了。我可以做這樣一個預測。
2013年,看看政策環境,中國首次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為什麼關心這個?對一個企業,外部環境變化、經濟業態變化,對我們後面的設計作為一種戰略,策略經營一個企業的情況下,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會很敏感。這代表我們西部地區第一次有機會融入到全球經濟的協作的模式,帶來的就是機會。這是西部企業走出國門非常好的時代。
三者通力合作,最終設計興國——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只有用這個方式奠定我們西部的設計行業崛起或者整個西部轉型發展的基礎。在座的有很多是教育機構的同仁,同時,今天企業來的不算太多,我們代表長安汽車,非常有意願在這種政策環境下,和眾多的設計院校進行通力合作,振興整個西部,乃至中國的設計。
最後部分,長安設計之路。
這條路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從2000年開始,大家印像是微面,只是以商用車為主的國産化,這是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現狀。拿過人家的圖紙國産化,貼牌生産,就是代工廠行為。從02年開始到04年,長安走出國門,進入義大利。都靈來了很多的陌生的東方面孔,同時也到了日本、德國,學習更先進的經驗,那個時候稱之為“聯合設計”——這個時候,不具任何主導權,我們像學生一樣在學習。更重要一個環節來了,這是早于所有的國家政策,早于其他企業,以我為主的設計,05—08年。這個時候長安開發的車型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導。通過這麼多年學習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體系、標準、流程,同時積累了設計力量,同時試運作了設計過程。再往後走,我們可以説是完全自主。幾個階段的車型都可以看到,我們的進步是非常明顯,迄今為止,整個長安的自主品牌銷量,我們是國內第一,今年可能會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的自主品牌銷量突破百萬的自主品牌企業。
這是都靈。本人很有幸見證整個長安歐洲發展歷史。這條路代表中國汽車設計的如何從那三步一步一步走到現在能夠全新自我設計的過程。最初只有1300平方米,那個時候,我才到的時候5個人。從06年建立長安歐洲設計中心,我們所有的設計是服務於長安,並不是買一個産品、設計過來,那是沒有意義的。一步一步走到現在。中間是一個過渡,現在左上角地方是屬於長安自己的資産。我們在海外研發人員是150人,而國籍有11個,有亞洲,有美洲、有歐洲。
通過不同的産品歷年來的成長,我們具備初步體系,同時確立了造型風格,同時營造出國際化的格局的發展,同時對於一些重點産品提高我們整個研發體系的能力以及長效化的展示。長安設計之路,“五國九地”研發佈局是長安汽車成長的動力源泉。
這是我們做造型設計的全部員工的大合景,設計團隊是來自於全球各地,我們很歡迎不同的優秀的人才加入,歡迎這種不同文化的思想的碰撞,因為這樣才能為我們帶來更好、更優良的設計作品。
長安對於設計戰略,設計方向把控已經完全自如,而能夠充分地利用和引導我們的設計團隊圍繞長安品牌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進行設計。對長安而言,好的設計只是剛剛開始,更重要我們在做“長安設計”、“中國設計”。這是一些概念車的展示,整個國際化團隊進行通力合作,長安設計成長到今天,在轎車,在SUV等領域都有非常優秀的作品。我們也相信設計這條路也是充滿著挑戰和機遇。因此我們是歡迎創新,擁抱設計。
給各位展望一下未來,這是未來的長安設計中心的規劃,我們希望成為西部的設計中不可分割或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個成員,我們希望加入到西部的設計裏面來,同時為中國設計做出綿薄之力吧。
探索整個設計之路,是我們這代中國設計師的職責與使命,在此,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