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時間:2015-12-04 17:41:49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腹地智慧”——從西部看中國設計論壇

2015年11月28日和29日,由中國裝飾雜誌社和四川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四川美院視覺藝術中心和四川美院設計藝術學院承辦的“腹地智慧”——從西部看中國設計論壇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這次論壇邀請到了全球著名設計師代表以及各大藝術設計類高校的院長教授四百餘人參加,是一次全球範圍的從中國西部視角研討展望中國設計未來的大會。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中央深化擴大對外開放的全新佈局和重大舉措,是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謀劃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準、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東西部協調發展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自古以來,西部地區一直是中國的腹地,是戰略縱深之所在。在歷史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因而成為歐亞文明在中國境內交流融合的重要走廊。

當今,“一帶一路”戰略更加充分地繼承和弘揚了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産、歷史價值與文明交融理念,將加強區域多邊合作搭建橋梁作為重要目標,積極追求文化的互利共贏。地處“一帶一路”地理要衝的西部地區無疑能夠近水樓臺,迎來産業升級、資金扶持、人才培養、對外開放等文化設計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進而,西部文化設計的發展也會穩步提升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泛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贏。

可以説,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文化崛起的過程中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西部的設計擁有自身顯著而獨到的特點。西部地區地區幅員遼闊,民族成分複雜,加上大資本的介入、時尚的衝擊相對東部而言相對較少,原生文化形態得以更好地延續下來。在此基礎上孕育而生的西部設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活態性。當今的西部設計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西部設計力量積極與東部地區開展交流,同時“開眼看世界”,注重國內外不同文化意識形態下設計的互通。值得一提的是,西部設計的學習與發展並不是“拿來主義”的生搬硬套。鋻於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扶持政策、社會人群成分、文化傳統都不盡相同,西部設計者們一方面反思在東部地區業已顯現的問題,同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嶄新設計道路,在尊重原生傳統和文化基因的同時,充分考慮自身的社會經濟、文化現實需求,以此為基礎,做延續文化基因、貼近社會生活的踏實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態度和方法為中國設計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極富參考價值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是長江經濟帶的“龍尾”、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以及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擁有聯動東西、帶動南北的區位優勢,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地理上都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也正因如此,“一帶一路”戰略給重慶作出了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的定位。

“一帶一路”的著眼點並不局限在經濟合作,打造利益共同體上,而是更看重文化的流入匯聚和流出輻射,從而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軟實力。重慶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人才儲備角度來衡量,都無疑是西部的門戶,是西部設計進一步崛起的發力點。

作為中國九大重點美術學院之一,也是西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的扛鼎者,位於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歷經七十五年的風風雨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影響深遠。九十年代以來,學校興辦設計學科,始終致力根植于中國文化基因、母語符號基因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創新特色研究,取得了眾多優異成果。

相對中國的發達地區而言,西部地區不是大資本運作重點關注的對象,與洶湧的時尚潮流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使較為完整的原生文化和傳統工藝得以保留下來,也使得西部的設計實踐能夠保持較為冷靜的態度,在現實需求的語境中,因地制宜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適度、可行的方法。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科群敏銳地認識並把握住這點,近些年來陸續開展《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傳承、保護與利用技術整合與示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大師進校園”設計人才培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建立“長江上游民間藝術研究所”,希望探索出具有“中國原話語”特徵的,對接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鄉土再造”協同創新學科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經過不斷努力該體系已初見雛形,為西部設計文化的傳承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也為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重慶建設國家綠色生態廊道提供了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支援。

本次“腹地智慧:站在西部看中國設計”學術論壇的舉辦目的並非就設計論設計,而將從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設計與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繫,從而探索新的設計思考與協同創新,進而使設計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期許能夠以西部設計的實踐與經驗為引子,引發關於設計本質與設計智慧的深層思考,通過跨界交流的方式,討論中國設計的方法與態度,反思存在的問題,探尋未來發展的路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