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起:以西方的造型語言激活傳統的中國陶瓷

時間:2015-07-29 | 片長:00:09:28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2015年“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舉行,來自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國9個國家的28位國際知名學者、藝術家重聚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德化瓷的産地——德化縣以陶瓷為載體,與中國千年制瓷歷史對話。

本次活動主題為“回歸與啟航”,“回歸”代指各國藝術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再度回到東方起點泉州,回歸德化瓷的故土,與蘊含著中國傳統精髓的千年制瓷歷史進行對話,探討中國的陶瓷傳統在當代轉化的可能性;“啟航”則是指從陶瓷製作傳統再出發,在當代語境下,各國藝術家通力合作,以當代性創新的方式激活傳統。陶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品與文化傳播使者,在今天成為另一個維度上的媒介,引領我們深入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推動世界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解與贊同。

本次活動策劃人、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哲學博士楊起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策劃一開始的時候,我首先在想,我要找哪些藝術家。作為一個活動來説,找藝術家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你得考慮,我們是來做陶瓷,來做陶瓷不應該只是考慮到陶瓷工藝方面的藝術表現,應該要考慮得更廣一點、更深一點、更藝術性一點。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就想找這些雕塑家。因為歐洲的雕塑家一般學的東西比較多,比方説,他們學造型,學技藝,學工藝,學材料,所以從這個方面我首先作出了這樣一個決定,我要用雕塑的造型形式來改變中國傳承的陶瓷的造型形式。這是我最初的初衷。所以通過我的同事,通過我自己的學生,去發現一些比較有才能的雕塑家,請他們把資料先傳給我,通過很多很多篩選,也是比較困難的。比方説,有的雕塑家很有經驗,做的雕塑也很好,可是他的表現形式過於誇張,儘管他很好,但是我覺得把他請來還是有些問題。因此我還是考慮得比較實際,在造型語言裏比較能夠有個人獨到表現的,我就把這些藝術家請來了。他們有義大利藝術家,有荷蘭的藝術家,有德國的藝術家。比方説義大利藝術家是從米蘭的藝術學院畢業的,也有從威尼斯造型藝術學院來的老師,也有德國卡塞爾藝術大學的老師,比較年輕的藝術家有荷蘭皇家美術學院來的雕塑係的學生等等。通過各方面的資訊,我決定了國外藝術家的選擇。我將策展的想法從中國的陶瓷引申到當代雕塑這個話語中,從雕塑話語裏面找到一種切合的可能,怎麼樣把西方造型藝術,特別是雕塑方面的一些技藝帶到德化來,讓德化的傳統陶瓷跟它們有一個接觸。

我本身就是個藝術家,也不是第一次到德化來,所以我對這個地方,包括人土風俗有一點了解。從表現的技法上,我想去做一些新的東西,所以這次來我首先做了些草圖,畫了差不多有1000多張草圖,當然我不會做1000多個作品,我在心裏進行實驗過程的時候,我就要想到當它被實現的時候,我的作品的狀態和我的作品的形式必然應該是全新的,因為陶瓷這種材料跟其他雕塑的材料是不同的,它有自己的特徵,而且陶瓷在做和燒出來的時候,沒上色和上色了以後,它的狀態也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同,所以我覺得這個對我是一種挑戰。我在進行構思的時候就有一種想法:它必然是我所沒有見過的,它出現的時候,我必然是一種非常欣喜的、非常激動的。因為我也畫一點平面,平時也是以多元藝術、德國的自由藝術為主,所以繪畫是我的整個藝術表現裏面的主要部分,同時我也做很多的裝置,裝置都和雕塑有關係,因為陶瓷的體積比較小,它不能做的非常非常巨大,所以我做一個作品,我考慮到它在美學上給人、包括給我自己的感受是以小見大的,它一定要是以小見大的,而且它對我自己應該也是有一種衝擊力的。

我旁邊是我最近幾天做的幾件作品,我的主要想法就是怎樣結合東西方造型技術方面的特點,怎樣把東西方的文化和東西方的哲學通過我的作品傳達出來。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和融合、碰撞、延綿已經有一個歷史了,所以今天我們把西方的藝術家請到中國來,把中國的藝術家和西方的藝術家牽到一起來,我覺得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在藝術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一種碰撞以後,彼此有新的了解。比方説我跟義大利的藝術家在一起談的時候,他就説,“這兒的人太好了,這兒的中國人太好了”,我説怎麼太好了,他説,“跟我們想像的不同,那麼的淳樸,那麼的熱情。”不僅是跟中國的藝術家之間,他們在這兒生活,在這兒工作,跟工作人員之間,他們的幫助和指點,包括平時一些清潔工過來幫忙等等。他就覺得這是一種中國人本質的友好和熱情。所有的西方藝術家到這兒來,對中國都有一個新的認識。他們大多數是沒來過的,那些以前在西方聽説中國這樣那樣的,他們都非常好奇,這次到了中國來,他們深有體會,所以他們覺得,這種相遇,這種交流,這種東西方藝術家彼此間的對話非常非常重要,它對人民之間的了解,特別是對彼此文化中一些互補的作用,非常非常重要。他們來到中國,看了一些,學了一些,那麼他們回去了以後,也會把這些跟更多的他們自己國家的人説。我覺得這種交流,不僅要一次、兩次、三次,而且還要經常做。因為這樣做,我覺得,是從根底在做東西方人民的最基礎的交流,它有一種超越性,這種超越性就是超越于藝術語言之外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