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展覽

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啟動開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1-22 20:33:3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當代藝術並不僅僅是發生在當代的藝術,而是藝術家置身於當代的文化環境與社會現實,基於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當代性”,創作出反映時代特徵的藝術作品。可以説,從誕生之日起,在杜尚、博伊斯、沃霍爾等藝術家的鼎力推動下,當代藝術始終紮根于社會。然而,步入21世紀以後,過分追求美學化和技術化的趨勢,使得當代藝術與社會漸有“脫軌”之勢。為此,著名當代藝術理論家阿蘭•巴迪歐才會在《當代藝術的十五個主題》一文中大聲疾呼,“今天的藝術創造應該提出一種新的普遍性,不僅表達社群的本性,而且,藝術創造有必要為我們,為共有的人的狀況,提供某種新的普遍性,我把它稱之為真理”。

洞察當代藝術中社會性因素式微的,遠不只是巴迪歐一人。第十屆上海雙年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安塞姆•弗蘭克的策劃下,它以“社會工廠”為總主題,旨在扭轉當代藝術瀕臨封閉的頹勢,重新開啟它走向社會、面向公眾的大門,重建當代藝術的普遍性基礎。事實上,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雙年展,上海雙年展自1996年至今已經積累了18年的探索歷程。往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開放的空間”、“融合與拓展”、“海上•上海”、“都市營造”、“影像生存”、“超設計”、“快城快客”與“重新發電”,不論是名稱,抑或是內容,都與社會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本屆上海雙年展秉承並開拓了這一優良傳統,以“社會”與“工廠”兩個詞彙作為脈絡進行深度探索。

行為藝術:新聞藍調  尼古拉斯·布斯曼
    提及“社會”,誠如在安塞姆•弗蘭克撰寫的策展前言中所説的,中國社會步入現代化的轉捩點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本屆雙年展就將回溯到1978年這一歷史參照點,重新審視當下的社會進程,並且以此探討諸多現實問題。譬如,在構建和重構社會的過程中,社會性與文學虛構之間存在何種關係;隨著20世紀的現代化進程,社會性的生産發生了什麼變化;社會性的生産是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作為歷史遺産的系統化社會,是否會影響當下社會的構建進程;我們該如何解讀歷史和技術對主體化産生的雙重衝擊;以及,在社會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是否也會像其他國家一樣,迎來主體化的加速和多元化發展。
    顯然,這些追問的歸宿全都指向了“藝術何為”的根本性問題——那就是如何呈現當代和歷史的藝術、不同的視覺符號和感知方式之間的差異,通過對比來甄別不同的文化語境和社會現實。在弗蘭克看來,藝術也如同其他生産方式,同樣屬於“社會性的生産”,它的目的就是用關愛、情感和教育來培養公眾感同身受的能力,實踐藝術重塑社會的宏願。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