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擷中西之美 達于古今之變——評李華英的繪畫藝術楊祥民

時間:2014-03-12 10:00:25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李華英女士是科班出身的畫家,1965年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畢業,然後與著名油畫家張華清先生結為伉儷,今已攜手走過半個世紀。一直以來,李華英女士從未間斷對於藝術的創作和思考,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李華英女士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還是江蘇省油畫雕塑院一級美術師,歷任第六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壁畫研究會副會長等職。毫無疑問,李華英女士是中國當代優秀的油畫家,她的作品屢屢出現在全國性大型展覽上而為人熟知,如《蔣家王朝的覆滅》入選建軍五十週年全國美展,《洞庭十月》入選建國三十週年全國美展,《寨邊絮語》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瓶花》入選首屆中國油畫靜物展,《苗嶺曲》入選92中國油畫藝術展,《八角街上》入選第二屆中國油畫展等。近年來,李華英女士創作激情不減,仍舊是佳作頻出,碩果連連。2003年《遠方的路》入選第三屆全國油畫展,2004年《陽光下的人們》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2006年《家園》榮獲中國百家金陵畫展金獎,2008年《高原情侶》入選中國百家金陵畫展,2009年又有《孔府》等6幅作品入選中華頌世界文化遺産主題油畫風景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華英女士不僅在油畫藝術領域造詣深厚,超越群倫,而且在中國畫藝術領域也是卓有成就,令人驚嘆。早在1993年,她的國畫作品《村頭》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9年國畫作品《母子情》又入選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世界女藝術家作品展。

李華英女士秉承人類藝術相通、國畫與西畫互補的理念,長期以來耕耘于中西兩方畫壇,對中西繪畫皆有精深的認識和理解。國內的畫家一般涉獵藝術領域狹小,只善西畫或只善中國畫,中國畫家還會細化到山水畫家、花鳥畫家、人物畫家,甚至僅畫一種動物、一種人物、一種山水。像李華英女士這樣中西繪畫兼善、且繪畫題材廣博的畫家著實不多,好畫家更是屈指可數,徐悲鴻算是一個。

李華英女士有著積極而開放的藝術心態,有著大藝術的情懷和視野,因此她不會甘守一隅,創作和創造是她持之以恒的藝術追求。她還一度涉足陶藝作品,醉心於那種“經過高溫熔化流淌、釉色交融、神秘、奧秘、生動”的神奇藝術。

李華英女士的眾多作品不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也被江蘇美術館、南京博物院收藏。在美術界取得如此成就者並不多有,這是很多藝術家孜孜以求、不懈奮鬥的目標。但也許因為李華英女士的愛人是張華清先生,是我國油畫界的大師級人物,更加聲名卓著令人仰望!這就如同近身有一盞耀眼明燈,會使得人們對於李華英的關注受到影響。人們常説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大樹底下也不利於新樹的成長,因為人們的眼光就如陽光易被大樹遮住。李華英女士文雅而有智慧,大度不失細緻,在藝術道路上縱橫捭闔,上下求索,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尋得突破!她敢於在國畫領域研習精進,開拓自我的藝術天地,僅憑此就足以看出,她並不是甘於乘涼、尋求庇護的人,而是天生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氣質!

李華英女士的中國畫作品是以水墨見長,她借鑒西法,拓展了水墨的表現性,開拓了水墨的功能,發掘了水墨的意義。水墨可被視為中國畫藝術的抽象本質,是發于內心而又始於外化的形製表現,對於藝術家來説,發乎於心,形之於手,匯于學養,成于法規。李華英女士顯然是“拒絕平庸”的畫家,她能夠採擷中西藝術之美,自成一家風範,並推動了中國畫藝術在新時期的創新和發展,這也是她多年來堅持融合中西、打通古今、不斷創新的結果。

李華英女士可謂把中國畫的水墨語言發揮到極致,其間有中國水墨傳統的寫意精神,也吸取借鑒有西畫的技藝——這是可貴的、有益的借鑒和使用。另外李華英還把西方的教堂、宮殿、城鎮、街道等,納入到中國畫題材的表現範圍,如《鄉村教堂》、《小鎮》等,這顯然是古人未有之事。在這裡水墨的神奇顯現出來,其憑藉的不是視覺衝擊力,而是靜靜的心靈的引導,達到更高、更遠的精神層面,直可以“神秘”形容之,如作品《神秘的教堂》、《神秘的克里姆林宮》等。這種具有神秘氣息的藝術世界,是與現實世界拉開距離的真正的藝術世界,其所呈現的不是簡單的物象複製或轉移,而是充滿意味、意蘊和意象的精神世界。在這些畫面上,奏起的是中國水墨的交響樂,是淋漓的精神、流淌的思想,是藝術家真切的情感。古老的中國畫藝術,從悠遠的歷史走來,還有很多人擔心其走向“窮途末路”時,卻是在李華英的畫面上發出了時代最強音!

李華英也會把同樣的題材,用油畫和中國畫兩種藝術形式各去描繪出來。例如她的國畫作品《家園》,也用油畫畫過。這是相同的畫面題材,相近的畫面形式,但用不同的藝術語言來表現,於是設色布象便大異其趣。她的水墨之作,已然在幻化、游離,褪去炫目之色,沉澱成深及內心的畫面品相。與油畫的色彩斑斕相比,水墨安靜而不失豐富,沉實而意蘊生動。畫面中水墨的光影、明暗,並不僅僅是紙上的黑白佈置,而是有著筆痕墨跡形成的蘊藉意味,以及流動的美感,如音樂般吟唱、如舞蹈般浮動,這是生動的藝術!這也讓世人再次感受到,中國畫是有生機、有生命、有活力的藝術。

李華英女士所營造出來的中國畫世界裏,畫面上以水墨為主宰,濃烈的水墨氣息撲面而來,躍然紙上。無論人物、建築、道路、水流、天空等物象,悉數融入于水墨之中,然又無不躍然于紙面之上。這是一種立體的水墨,氤氳生動,深邃有力,它們在紙面上起伏、凸顯、成長,營造出中國畫的一種新面貌,建構起中國畫的一方新世界。因此也可以説,李華英女士成就了水墨的新內涵,營造出一種有異於傳統水墨的水墨新形態。李華英女士的中國畫注重意象造型,具有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而倡寫意、重神韻的傳統藝術內蘊,正是我們今天中國畫所嚴重缺失的精神元素。中國畫因長期受近代寫實之風的影響,有些過於強調素描功底與逼真效果,而國畫傳承千年的寫意傳神的優良傳統竟漸漸被邊緣、淡忘。很顯然,李華英不是將眼前的世界的諸般事物,簡單地視為一種形象,而是化為一種氣象,從而跳出寫實和再現的套路。我們看到,在她激情洋溢的作品中,以水墨營造出的不是客觀的世界形象,而是形成了一種生動的世界氣象。氣像是人的生命精神與文化積澱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凝結與顯現,這就為畫面賦予了超脫的境界,不凡的氣格,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中國水墨特有的水墨暈染,和豐富多變的墨色層次,以及瞬息萬變的生機活力,都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地運用和表現出來。在水墨變幻中,蘊涵和昭示著某種文化,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是中國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質。

李華英女士運用水墨構建形制,在水墨的意蘊裏自然地生成世界萬象,這離不開藝術家幾十年來藝術實踐的積澱,以及對於中外廣闊藝術領域的學習。李華英女士將西方的物象,現代的世界,用中國的筆墨,傳統的藝術進行表現。她的筆墨從傳統走出,大膽借鑒了西畫技法,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性元素。這種中西藝術交融的畫面上,有著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文化意味和審美情趣。

孔子言“繪事後素”一直被人們誤解,先秦時“後”通“厚”意,“素”為最核心的素樸的“本質”。孔子聲明瞭繪畫的要旨所在,即繪畫要注重本質的東西,而非炫目的表像。當李華英女士用水墨世界去表現西方世界,去比對西畫世界,我們發現水墨原來比油彩更豐富、更生動、更有力。繁華落盡,留下鉛華。這不是“墨分五彩”所能解釋,水墨褪去五顏六色,留下的是最為本質的東西,更具有安靜而悠遠的藝術感染力,對人們心靈産生更強的穿透力,無限的擴張力。

中國油畫家在油畫創作中吸納國畫元素,一般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讚賞,並譽之為創造和發展了的民族油畫;而作為國畫家,如果在國畫創作中使用西畫技法,則可能會引起質疑,用所謂“中國畫的底線”來自我規避。當代中國畫仍處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迷離交織狀態,同時也意味著多元結構共存的空間。中國畫家們既遵循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與古為新”的創作思想,也匯入新時代知識結構、藝術思潮等多種元素,呈現多樣的景象。

李華英是一位女性畫家,不僅有著敏銳、細緻的心靈,而且還有著男性畫家都難得的藝術膽識。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李華英女士深諳傳統文化和中國畫,精熟西畫技藝,全面的修養使其沒有藝術偏見,能夠在中西繪畫間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正因為此,李華英女士敢於直接以水墨與油彩抗衡,她用水墨畫《靜物》,畫《花與木鴨》,無不是以素樸的黑白水墨,直取物象的要點、核心、靈魂。李華英女士帶給我們的,應是一種新時期出現的、新的藝術現象。這也給我們研究美術史提出了新的課題。

時代發展到今天,“地球村”已經成為事實,人類空前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無論經濟、文化還是自然環境,都不能以民族、國家進行“柏林墻”式的拆分。所以,今天和未來的中國畫,不僅要畫中國,也要畫世界。中國畫的創新、發展和進步,就是要對傳統的繪畫題材、繪畫形式、繪畫技法的全面提升和突破。

筆者一直認為,隨著時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畫的“中外之爭”必將會漸漸轉化為“古今之辯”。當代中國畫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要命題,將會有“借古開今、師夷長技、生活之源”三大因素共同推動和實現。“師承傳統”更側重於師承一種藝術精神,“師夷長技”即學習西方更傾向一種技法的學習,“生活之源”則體現出一種創作的動力和活力。

李華英女士很好地處理了“借古開今、師夷長技、生活之源”三大因素的關係,既沒有顧此失彼,也沒有厚此薄彼。她的中國畫作品本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借鑒西畫的技法,並將描繪的視角深入到西方社會,擴大了國畫創作的題材,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神韻的完美呈現。

另外,與當下眾多畫家“為稻粱謀”而畫不同,李華英女士沒有、也無需為趕市場而不停地變換藝術手法,這就不會失去自我,有利於産生穩定而成熟的藝術品格,創作出藝術特徵和審美內涵俱佳的經典作品。

(作者: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後,南京師大美術學博士,江南大學《創意與設計》編輯,養墨堂《墨痕》主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