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儉:攝影離不開批評

時間:2013-09-16 17:12:30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殷德儉

在平遙攝影節開幕當天,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攝影批評選集》 正式與讀者見面,這次發行的是“攝影新批評”系列叢書的第一輯共4冊,在新書發售活動上,藝術中國記者採訪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殷德儉,從這套圖書最初的設想,一直到它涉及的重要內容,以及該書力求對中國攝影産生何種影響,記者有幸在發售現場與殷德儉社長進行了交談。

藝術中國:請您先給讀者介紹一下為什麼要做這樣一本書,包括最初的設想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

殷德儉:首先是這樣,我們構想這套書,第一個我跟那日松我們倆有一個共識,就是覺得現在中國攝影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攝影的技術發展也非常快,但是攝影的這種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讓人困惑的東西。我們説在攝影的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遇到些問題,雖然之前也遇到過,但是現在這個時代裏,我們由於攝影人的層次多了,攝影人的組成成分也很多,所以説攝影變的藝術大眾化了。再一個攝影也需要有一個從理論建構上的一種梳理。這就是出版這套書的原始想法。

這套書我們在最開始策劃的時候是覺得中國攝影史要有一種一定的梳理,而梳理的線索又不同,有的是從事件,有的是從攝影人,有的是從攝影的一種流變、風格,但是攝影批評這一條路上以前梳理的少,或者説以前我們關注的不夠,我們覺得這是一個缺憾。所以中國攝影批評這本書本身就是,你看它的時間跨度它是從1929年一直到2013年,就是到現在也就是跨度了大概有八十多年。作者也是有這樣的一個歷史跨度的,最早像三幾年的當時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那些人,他們也做攝影批評。還有就是覺得攝影批評現在來講在中國雖然是攝影大發展的環境裏,但是攝影批評的氛圍並不夠健康或者完善。主要的問題就是在於一寫東西好像就是吹捧的多,好像都是大家屬於互相捧場的多,真正涉及到攝影的問題或者攝影應該指出的問題上就回避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些特色吧。那麼我們在看攝影史或者攝影文化、攝影批評的脈絡裏發現中國其實還是有這種批評的,好像現在我們覺得這方面弱,但是我們通過梳理可以看出它是有它的歷史脈絡的。另外一個,我們也用這種出版的方式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攝影批評是怎麼回事。攝影批評並不是一個攻擊,並不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可能更多的實際上我們叫它評論也好,叫它攝影文化的分析也好它是一種建立在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之間平等交流這麼一個環境上的。所以很多現在的大學學生或者我們做藝術工作的人他對批評的概念或者方法不熟悉。這樣就會造成沒有看過很好的攝影批評的東西,我們又怎麼去延續攝影批評的這樣一個方式呢?所以我們想把這套書的出版作為一種文本也好,提供的一種方式也好,讓大家有可以借鑒的東西。

藝術中國:因為原來我就聽説過中國真正懂攝影的人很少,而且真正懂讀圖的人也很少,這本書是不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會對人們有一個幫助?

殷德儉:對,沒錯,就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因為現在圖像時代,但是真正圖像時代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你在那麼多圖像面前可能會失去你自己的一種判斷,攝影批評可以幫助你建構一些觀看的方式,對攝影的一種介入的方式。

藝術中國記者:雖然還沒讀過,但聽您介紹到這裡我已經對這套書很感興趣了。

殷德儉:我看了都很激動。雖然這些文章是(經歷)那麼多年有一個流變的,但是你會發現現在看還會給你帶來很多啟發,會給你帶來很多的衝擊。這是我做編輯的時候也仍然會感覺到的。剛才姜健老師説到有人給他的一個評論,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切中當時他問題的所在。給他帶來的是種巨大的收益。所以我們説把攝影批評看做是一種平等的交流的語境中,一種學術的建構,而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情緒的發泄,更不要是一種吹捧。

藝術中國:今年的平遙攝影節裏有很多出版社都來了,而且也都有新書出來發行,這是不是意味著平遙攝影節在攝影相關的綜合性上會更加重視相關的行業?或者説它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拍照片或者單純的展覽?現在是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嗎?

殷德儉: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單是平遙攝影節,我們也介入別的攝影節的一些出版工作,我們發現現在很多攝影節第一它要豐富它的元素,出版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第二是出版可以留下一些東西,我們叫文本也好,叫什麼也好,當一個攝影節它不再求得以只有熱熱鬧鬧的時候,它一定要通過一種方式把它留存下來。展覽是相對短時間的,報紙它是相對傳播性很強的,出版是一個可以沉澱的可以進行梳理的(形式)。從去年濟南攝影節我們覺得很多攝影節已經關注用出版的方式來補充攝影節。再有一個層面就是,現在的攝影節裏為什麼顯得出版有一定的介入了呢?就是説攝影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的這種程度,人們感覺拍照片不是什麼難事的時候,人們會覺得為什麼拍照片,拍什麼照片,怎麼拍成為他們的一個問題的時候,那麼他就需要在照相機之外去尋找答案。當然雜誌、微網志、網路都能提供這種資訊,但是我覺得圖書更為理性,圖書帶來的是一種更理性的構建、更沉澱下來的一種思想。這樣對讀者的幫助可能是非常大的。因而對中國攝影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

我覺得很多出版社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不僅僅是攝影類的出版社,還包括著像廣西師大、中青社這些做出版的。再有就是因為攝影出版現在有引進和本土原創這塊兒,我覺得我們出版社都不想忽視,既有引進的,比如説三影堂它們做了很多好的東西,但是本土原創這塊兒也更紮實地跟我們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所以這四本書你會發現都是我們本土的作者。所以很多出版社你會觀察它,就是一個出版社是不是只有引進版,或者只有本土學術。這就是本土原創,你不鼓勵它它就會萎縮,它就沒有這樣的土壤,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心願,希望我們的聯合能夠把本土,不單是攝影批評,還包括中國攝影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趙俊毅的《中國攝影史拾珠》的那個。還有一個就是那日松所著的那本書,《從紅星衚同到798》,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那個當年的媒體人,現在的策展人和攝影畫廊經營者。他見證中國二十年多來攝影發展的歷程,這二十年多來他是親歷者和參與者,也是一個觀察者,他涉及到所有的活動,別人對他的評論,他採訪的別人,你就可以看出中國攝影這近三十年發展的一個線條,這雖然是一個個人視角,但是這個個人視角既具象又形成一種宏觀性。那本陳建中先生的,就是他在美國,我們叫他海外的攝影評論家,短小精悍,攝影評論文章不是長篇累牘,既有長文,但是也需要有短小的文章。那麼短小文章,我覺得對現在有什麼有意義呢?比如説微網志,140個字,140個字很難闡述清楚一個東西,但是它也提供給我們把一些問題儘量濃縮儘量精華讓更多人看懂和了解。你會發現我們很多晚報的那種類似“五色土”或者副刊專欄登載的那種小文章會很吸引讀者。那攝影評論裏也包含著,我覺得用合適的文體,來體現、表述表達作者的觀點。陳建中這本書也是,每篇文章都不會超過4頁。他可能有的是為報紙發的,有的可能是對某個雜誌的社論發的,但是總之形成了他的語言風格,形成一個你很快能夠了解作者的東西。

藝術中國:其實這種輕量話的文章對於現代人來説更適合。

殷德儉:但是這些文章又不是簡單的東西, 它還是有深度的,因為它有很大的關照面,然後再濃縮到一個小的語境來表達。這四本書我想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為什麼選擇這四本書,除了我們需要,我覺得這四本書也有一定的份量。另外這四本書也代表著不同的方向。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這幾本書後面有個上架建議,這個雖然是商業上的,但是我們定位時就是在文化和理論,實際上我們希望這套書不僅給攝影人看,還希望更多研究文化的人來看一下。我們把攝影放在中國大文化的概念裏來梳理好多問題就會看的更清楚。另外我們也希望搞文化的人來了解我們攝影界,別輕易的否定我們,看不起我們攝影,“攝影有什麼文化?不就是拿個照相機去拍照然後自娛自樂嗎?......很多人不願意、不屑于跟攝影師為友,覺得攝影師做不出什麼文章來也沒什麼思想,這是不對的。攝影人也別自卑,攝影人也要拿出我們自身的東西來證明,我們經歷著攝影的理論發展和實踐的程度。我有時跟那日松和其他朋友聊,我個人理解攝影理論和攝影實踐其實是一個硬幣的雙面,它不是兩個東西,就是説這個可以要,這個可以不要。它互相誰也離不開,無非就是説你經常把這個面給別人看的時候那個面容易被忽視,但它一定存在於它的背後,當攝影理論做的不夠紮實或者有缺陷的時候,一定會拖攝影實踐的後腿。比如很多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拍風光,這麼遭人罵,為什麼呢。那麼現在你會發現拍風光照樣有拍風光自己的理論,也是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我説簡單的否定、肯定就不靈了。

藝術中國:您也經常拍照吧,從您説話的狀態還有精神面貌感覺到的。

殷德儉:對,我也拍。因為我做這四本書非常激動。我自己都感動自己。其實做書是需要這樣的,就是説自己都想把我自己的想法趕緊給我的讀者來分享。所以就覺得做這四本書很興奮。你看今天來的很多“大家”,我雖然也沒有什麼精美的茶點也沒有什麼隆重的甚至沒有麥克風,但是大家其樂融融,都覺得這個事情做的很有意義。這種狀態其實是我們現在攝影界挺需要的一個氛圍。攝影出版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它應該是能夠相容並蓄的,其實我們出版社還出別的不同類型的,當然現在評論界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其實沒關係,讓大家都有説話的機會,讓大家多去做一些評價和判斷。所以我老是覺得攝影批評它是一種叫一是平等的,另外一個它不是帶有一種打壓的。批評不是就是對你的一種指責,批評實際上是在學術上的一種交流或者判斷,這樣的東西實際上是健康的,是對人有益的。如果把攝影批評的理念理解的正確的話你就不會産生激烈的抵觸。我有時候也給人寫序,也是會有斟酌的,這是中國的一種人情世故。但是真正要讓攝影人站出來有地位或者贏得別人對我們攝影人的尊重的時候,你得有自己的一個態度和言語。今天我覺得好多這些老朋友、這些真正有建樹的人能夠坐到這兒也是一個態度。憑什麼為一本書,為一個出版社的這麼小的一個活動坐在這兒,而且大家談的都很開心。雖然今天我覺得就這麼點時間,它應該是個開始,你會發現我們會慢慢發酵這些東西。我們的媒體,甚至我們回到北京還會做一些活動讓這些東西慢慢傳播。最終的目的我們不是説以賣多少書來衡量這個事情做的好還是不好,而是説這本書有多少人真正把它作為營養。因為如果説應景的給我説捧捧場多買我幾本這不是我初衷。甚至我希望館配,用很低的折扣我都給他們,為什麼,因為我特希望它能進入大學的圖書館,特希望能讓很多普通的人了解到它。

藝術中國:這樣的書確實在現在這個歷史階段是比較及時的。

殷德儉:這點你説的也是比較關鍵,就是現在是個很重要的階段,包括攝影者和攝影文化的提升,要不然你怎麼轉型,你怎麼轉的過來啊?但是攝影理論來的更弱一點,因為它原來的建構不像繪畫,它本身自成體系,本身從國外的西洋美術的研究、從方法論上或者從學術上,最明顯的就是從攝影的影像的收藏市場上你就會看出,影像收藏市場雖然除了因為攝影的特殊性和複製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很多收藏家沒有定位,沒有定位我們怎麼知道你未來的價值是什麼?或者你在攝影史上是什麼地位。所以一個好的作品,一個好的攝影家,一個攝影流派一定要有批評家,沒有批評家的話就該質疑它存在的地位或者價值了,因為沒人理會。就像我説你説你的車好,安全性強,是要有數據和實在支援的。就像吳冠中,吳冠中肯定是,背後不管是博士生,甚至是有大家來研究他,慢慢來吧,慢慢建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