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從洛桑到北京” 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在南通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2 10:48: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現場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南通國有置業集團承辦的“從洛桑到北京” 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南通展年)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15日在江蘇省南通市唐閘中國近代工業遺存保護區舉行。本次展覽以“回歸與超越”為主題,展出來自美國、英國、波蘭、加拿大、義大利、瑞典、丹麥、德國、巴西、荷蘭、澳大利亞、喬治亞、南韓、日本等37個國家和地區,及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瀋陽大學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台南大學等80余所綜合大學藝術院校和職業技術高校,以及來自江浙地區、南通市工藝美術行業特邀參展作品,共307件作品齊聚南通,擁有三個展區5000余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堪稱“中國唯一、世界最大”的國際纖維藝術展。

南通市委副書記、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國華致辭

盛大的開幕式

2012年11月8日上午10時,“從洛桑到北京” 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南通展年)開幕式在南通唐閘中國近代工業遺存保護區廣場舉行。在南通市副市長朱晉先生的主持下,南通市委副書記、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國華先生,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勇先生,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雙年展總策展人鄧林女士,中外藝術家代表、波蘭洛茲美術學院教授、清華美院特聘教授愛娃•萊考斯基•塞斯卡(Eva Latkowska-Zychska)女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先生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致辭

張國華市長在致辭中指出:“100多年前,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在南通建立近代中國第一家‘大生紗絲廠’等一批工業實體,本屆展會選擇在唐閘古鎮舉辦,不僅可以有力促進南通城市及纖維藝術走向世界,也將極大地擴大國際纖維藝術的影響力。”梁勇副部長也對表達了對展覽的期望:“希望唐閘文化創意産業園借這次纖維藝術展的東風,進一步做好規劃、搭好平臺、深化發展,早日實現由‘工業文明活化石’到‘時尚創意新天地’的蛻變,努力躋身省和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的行列,為江蘇文化産業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鄧林女士也對展覽場地做出高度評價:“在擁有百年紡織歷史的工業老廠房裏,在參差的紅磚、斑駁的泥墻面上,纖維藝術作品融入了空間、融入了歷史,此時,纖維藝術與老廠房渾然天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愛娃教授則在致辭中講述了她與纖維藝術35年的情緣,她説:“藝術由人創造,並服務於人。感謝林樂成教授和他的學生們,感謝南通市為我們提供如此精彩的展示空間,是他們使得藝術家的相聚和藝術思想的交流成為可能。”謝維和副校長在致辭中感嘆道:“在眾多藝術形態發展、成長的今天,纖維藝術何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呢?為什麼在我們國家這麼多城市和地區爭相舉辦這樣一個展覽呢?為什麼能在世界不同國家産生如此強烈的影響呢?我不是一個專家,但我深深地感到,就在於纖維藝術的大俗大雅,有著非常深厚而廣闊的群眾基礎和人民基礎。”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纖維藝術已經走出家庭、走出藝術家的工作坊,開始走向企業、工廠,進一步走向社會,它有著非常強的經濟發展潛力,具有難以估量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唐閘古鎮舉辦的這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必定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意義。隨著禮炮響徹晴空,禮花紛揚舞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國家紡織工業部部長)杜玉洲先生,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先生,雙年展總策展人鄧林女士,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華先生,南通市政協主席王德忠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先生,清華美院黨委書記趙萌先生,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勇先生,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裴旭先生,中外藝術家代表愛娃女士,南通市委副書記陳斌先生,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章樹山先生,南通市政協副主席楊展裏先生共同為開幕剪綵。

熱烈的學術研討會

本屆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于11月9日下午2時到4時在南通唐閘中國近代工業遺存保護區禮堂舉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尼躍紅教授擔任本次研討會的策劃和主持工作。本次研討會改變了以往演講式的做法,採用嘉賓分組討論的方式。參與討論的嘉賓由本屆雙年展評審委員組成。根據討論的主題,分為上下兩個半場,分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張夫也教授和中國裝飾雜誌社主編方曉風教授擔任主持人。研討會始終洋溢著輕鬆愉快的氛圍。

學術研討會現場

上半場的嘉賓有評委會主席瓊•舒爾茨(美國),委員張英蘭(南韓)、福本繁樹(日本)、莫妮卡•凱米萊斯卡•萊曼(波蘭)、愛娃•萊考斯基•塞斯卡(波蘭)。大家圍繞“當代纖維藝術的發展趨勢”各抒己見。福本繁樹先生指出:“日本纖維藝術沒有中國發展得好,因為日本主要致力於保護傳統,而忽略創新。因此當代纖維藝術的發展,一方面要守護傳統,另一方面要拓進,即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愛娃女士則首先肯定了在中國舉辦國際纖維展的包容性,允許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展,並且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不分你我。同時她強調:“應該尊重藝術家的想法,給予藝術家充分的自由。尤其要保護青年藝術家,以及他們尚處在幼稚期的想法。但最重要的是,纖維藝術永遠是藝術,應該先藝術,再纖維。”而莫妮卡女士則對愛娃的想法加以補充:“我們要製造一種藝術,一種以纖維藝術為基礎的藝術。”張英蘭女士則談了自己從第三屆到第七屆擔任了4屆評審委員的感受,她認為展覽規模越來越大,參展作品水準越來越高,參展作品的種類和面貌也越來越豐富。最後,舒爾茨不無幽默地説道:“如今,人人都想成為纖維藝術家,願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學術研討會現場

下半場的嘉賓有評審委員劉光文(喬治亞),利茲•威廉姆斯(澳大利亞)、德伯拉•考西尼(美國)、南希•科茲考斯基(美國)以及中國著名絲綢設計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秦岱華教授。討論的話題集中針對本屆雙年展的評價。劉光文女士提出:“評價作品始終要以藝術為標準,而不能以技術為標準,如果作品匠氣太重,藝術水準就會下降。評審應該有一定的標準,不能僅靠評委的個人趣味,這樣的評審結果才更有引導意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藝術系主任利茲教授同樣認為:評判的前提應是當代的、且屬於纖維的藝術作品,應建立當代纖維藝術的評判和批評標準。美國聖何塞紡織藝術博物館館長德伯拉女士則認為:“纖維藝術作為藝術的分支,相對於繁雜的當代藝術,具有手工藝和傳統的特色,相比更加純粹,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保護和發展纖維藝術。”南希女士則從藝術史的角度説道:“當代越來越多的藝術媒介的出現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纖維藝術家要思考如何改變物質的結構,如何改變人們思考藝術史的方法,比如1895園區雖然都是工業老廠房,但纖維藝術改變了它的面貌。”秦岱華女士作為中國藝術家強調:“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正是中國文化復興的時機,我們不僅要吸收世界優秀藝術的養分,更應該梳理、思考自己的傳統,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文化資源可以借鑒。因此,藝術家應該回觀自己的藝術,回歸內心,有自己的文化立場,這樣纖維藝術的前景會更好。”隨後,大家一起探討了關於纖維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問題。最後,主持人方曉風先生則幽默結束道:“各位始終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對展覽、對作品做出評價’,但我願意分享自己喜歡的一件作品——一件由小朋友製作的中國傳統的“百納服”式的作品,它喚起了我童年的記憶,深深地感動了我。”

 這次研討會無疑是輕鬆愉快的,真誠和富有見地的,場上掌聲陣陣、妙語連珠,但藝術家們也對纖維藝術未來的發展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與探討。如何保護和發展纖維藝術?如何建立當代纖維藝術的評價標準、批評體系? 如何處理傳統與當代、技術與藝術、存在與空間的關係?無不是當今纖維藝術發展需要面對、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