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必然要提到“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當代纖維藝術發源地是瑞士的洛桑,從1962年開始到1995年的33年時間裏,洛桑雙年展共舉辦了15屆,每一次展覽都推動著這一領域的藝術創作向前發展,新的創作思想和表現手段使它逐漸擺脫傳統壁毯藝術的束縛,成為人們嘗試、表達藝術觀念的新的舞臺。然而,1996年洛桑雙年展的停辦,在某種程度上令國際纖維藝術失去了活動的中心和展示的舞臺。可喜的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林樂成教授將國際纖維藝術展從瑞士洛桑帶到中國北京。 2000年10月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北京拉開帷幕,展出了來自15個國家90多位藝術家的140多件作品,正如中國藝術評論家呂品田先生所言“‘從洛桑到北京’,不是‘洛桑’的結束,而是‘洛桑’的創造性延續”,而中外纖維藝術家在北京集體簽署的《北京宣言》則是這對一創舉的歷史見證。經過第二屆藝術展的進一步交融、開放和創新,“從洛桑到北京”的國際纖維藝術品牌逐漸樹立起來,2004年第三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打破地域的界限,將這一品牌盛會移至上海舉辦,上海展年的成功舉行適應了日益開放的纖維藝術發展的空間需要,促進了國際纖維藝術的傳播。2006年在蘇州展年上“終身成就獎”的設立與頒布是世界纖維藝術精神——“洛桑精神”確立的重要標誌。自2008年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展後不斷開展的纖維藝術主題展則標誌著“從洛桑到北京”世界纖維藝術精神的延續和擴展。直到2010年第六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河南展年),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藝術家以291件最新力作共赴盛舉,更多更優秀的參展作品,更廣更高水準的國際參與,更寬更深層次的藝術思考,預示著國際纖維藝術盛世的到來。2011年,“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在吉林舉辦,成為中國纖維藝術交流與普及、創新與發展的平臺。2012年10月,第七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南通展年)將開啟“從洛桑到北京”的第二個“十年”。
(一)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 2011年9月18日,由吉林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承辦的“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在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匯集了全國20多個省份選評出的137件優秀作品,其中有特邀作品10件,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的發展成果和藝術成就。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經過十余載的積累,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呈現出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的創作特點,形成了大眾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格局,此時此刻為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做個總結與展望是意義深遠的。此次展覽共評出36個獎項,比原設定的60個獎項少24個,其中金獎空缺、銀獎1名,銅獎3名,傳統工藝獎4名,優秀獎28名。首屆中國纖維藝術展評審主席劉巨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先生闡明瞭此次評獎的原則,他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品要具有獨立、獨特的思想,對人類的生存境界有一種普世的關懷;第二點作品是否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新的理解和闡釋,能夠在這個大的古老的樹上發現新綠;第三點作品是否體現作者在心性上獨特的審美,高明、獨特、新興的審美。“基於人類生存的關懷、民族文化精神、個人心性上的獨特審美這三點進行評審。”李當岐教授也對獎項的縮減做出了解釋,他指出希望大家一起打造一個品牌,一個國內的品牌,無論是藝術家、組織者,還是評委都要把他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而評出得金銀銅獎一定要能夠站得住腳,它要有思想、有高品質,所以本著對纖維藝術事業認真負責的態度,提高了標桿,為下一屆纖維藝術作品展指明瞭方向和正確的導向。他進一步補充道:“傳統技藝獎,不是對傳統技藝的複製和拷貝,而是用傳統的技藝做現代的東西,做有思想的東西,在做一種有衝擊力的東西,這樣事業才能向前發展。” 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的舉辦給中國纖維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纖維藝術應走向世界,向更新的維度進一步發展。
(二)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赴烏克蘭、白俄羅斯巡展從國內展覽到國際巡展,當代纖維藝術已經由中國走向世界。“正在改變的景觀”——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美國巡展歷時三年,歷經2010年聖何塞紡織藝術博物館、2011年美國紡織歷史博物館(麻省盧威爾市)和2012年美國國家紡織博物館(俄亥俄州代頓市),在美國東西海岸掀起中國纖維藝術的熱潮。2011年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兩次被定為中國文化部對外交流項目,赴烏克蘭、白俄羅斯巡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墨西哥城多元美術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及阿根廷等南美國家進行巡展,與此同時,中國的纖維藝術又被邀請在英國南安普頓、巴西聖保羅等世界知名“藝術創新地”進行文化交流與成果展示,這無不體現了中國纖維藝術的發展、世界纖維藝術領域的擴大。 2011年9月21日至10月3日,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赴烏克蘭、白俄羅斯巡展先後在基輔和明斯克展出15天,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參展的30件作品均為18所中國藝術院校師生和知名藝術家的30件作品,且是歷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獲獎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中國藝術家面對他們身邊不斷變化的世界,表達了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環境的認識和思考,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當代藝術風貌。 9月21日,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在基輔市烏克蘭國家美術家協會藝術家中心開幕,烏克蘭文化部副部長克拉格、中國駐烏克蘭大使張喜雲、清華大學副校長張鳳昌、烏克蘭國家美協主席彼得羅和100多位烏方官員和藝術家出席。烏克蘭文化部副部長克拉格在烏克蘭首次舉辦的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的致辭中感嘆道:“今天我們看見的作品展示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展示了中國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每次都給我們帶來驚訝,因為中國的藝術,讓我們了解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張喜雲在致辭中指出:“本次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示給烏克蘭朋友們一個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畫面,能夠為每一位烏克蘭人進一步認知當代的中國帶來一些新的眼界。” 展覽期間,清華大學副校長張鳳昌等隨行人員與烏克蘭文化部副部長舉辦會談,就加強中烏兩國和兩國高校的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進行了有益的溝通和探討。烏克蘭國家電視臺對張鳳昌校長和林樂成教授進行了專訪,多家烏克蘭重要媒體對此次展覽進行了跟蹤報道。 9月28日,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在白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開幕,白俄羅斯文化部副部長古拉什、白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維切爾、中國駐白俄羅斯大使館參贊孫宏治、白俄羅斯國際廣播電視臺臺長加裏別科洛維奇、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家代表團團長李當岐發表致辭。白俄羅斯知名藝術家、詩人及白俄羅斯國立藝術學院師生數百人到場,開幕現場十分熱烈。白俄羅斯四大電視媒體,其中包括國家電視臺在內的三家電視臺對展覽進行了報道與採訪。藝術交流既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橋梁,又是不同民族與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載體。本次中國當代纖維藝術作為中國政府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應邀赴烏克蘭巡展圓滿成功,不僅促進了中國當代藝術和教育的發展,建立了國家間高校的多渠道交流平臺,擴大了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國家一流院校的影響力;而且對於推動國家間的藝術文化交流與合作也具有示範作用,促進了我國以纖維藝術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我們期待更多的藝術文化的交流項目來進一步增進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以促進我國藝術文化事業及文化産業的發展,並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文化發展的巨大成就。
(三)第一屆纖維藝術高級研修班 2011年6月17日,首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國家級培訓項目——纖維藝術高級研修班在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拉開帷幕,來自北京、新疆、江蘇、浙江、山西、陜西、福建、雲南、山東、河南、廣東等全國十幾個省的國家、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齊聚北京,在國家文化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引導和支援下,在林樂成教授的主持下開啟了象牙塔中的纖維藝術與行業最具規模的一次交流學習。本次培訓包括兩個階段,將藝術理論學習、考察與調研、創作實踐充分結合起來。 6月17日至6月23日,第一階段的培訓以邀請知名藝術家、學者進行主題講座和組織學員進行考察與調研學習為主。本階段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為培訓基地,可以使學員更深入地了解學院的學習、創作和實踐環境,探索生産、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的可能性。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袁運甫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劉巨德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尼躍紅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示藝術設計家史習平教授受邀進行了主題講座。6月24日至7月26日,第二階段的培訓在北京通州臺湖教學基地開展,以學員自主的創意表達與實踐探索為主,並輔以小型的主題講座、沙龍討論會等。為給學員的創作實踐打好基礎,林樂成教授和王凱教授分別進行為期兩天的主題講座和創作指導。林教授以當代工藝美術設計的原創性與市場化主題,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鼓勵他們在市場之外進行獨立的創作,實現工藝匠師向藝術家的轉型;王凱教授則結合自己多年來對纖維藝術創意與表達的研究和總結為學員進行現場的創作演示和指導。在一個月的創作實踐中,很多學員願意拋棄仿製的陋習,以鎮湖繡娘為代表的學員,有的甚至拋開畫稿,直接繡出胸中意象,這無疑是他們突破自我的勇敢嘗試,讓我們看到了工藝美術産業原創性的曙光。正如袁運甫先生所言:“工藝美術作為大文化的意義,有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工藝美術教學必須結合生産,否則是紙上談兵。”首屆纖維藝術培訓項目則在映證大文化的意義,産、學、研相結合,開闢工藝美術原創性與市場化的新天地。
(四)“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南通展年)暨學術研討會啟動儀式 “從洛桑到北京” 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南通展年)將於2012年11月8日至12月8日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並同時舉辦 “從洛桑到北京” 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學術研討會。此次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南通國有置業集團承辦。2011年12月31日下午3時,“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南通展年)暨學術研討會啟動儀式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主辦方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趙萌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蘇丹教授,江蘇省南通市政府副市長朱晉,南通市政協副主席、工商聯合會會長徐守銘,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陸善平,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倪永平,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周劍石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所長林樂成教授參加了簽字儀式,共同宣佈新一屆雙年展暨學術研討會的正式啟動。南通市位於江蘇省東部、長江入海口北岸,濱江臨海,形成半島。南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北依廣袤的蘇北平原,素有“江海門戶”、“揚子第一窗口”之稱,享有“工藝美術之鄉”“紡織之鄉”“文博之鄉”的美譽。南通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1899年,中國近代實業第一人張謇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家自辦紗廠“大生紗絲廠”。而展覽舉辦地點“南通•1895”全稱南通市唐閘近代工業遺産保護工程,其以繼承和發揚工業遺産為特色,擁有可使用展覽面積6萬㎡,建築形式為自1995年至上世紀80年代的各類工業建築,具有建築尺度大,建築造型豐富的特點。因此,選擇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辦新一屆的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既是對中國纖維藝術、民族纖維企業的“百年回歸”,亦是對中國纖維藝術民族化、産業化、國際化發展新篇章的“世紀開幕”。屆時,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韓、日本等30多個國家的來賓及國內300多位纖維藝術家齊聚南通唐閘1895文化産業園,對促進國際纖維藝術的交流與發展,展示中國纖維藝術新視野,特別是提高南通唐閘1895文化産業園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影響力,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當今,“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南韓或者日本,成為國際纖維藝術運動的領頭軍”赫然從美國評論家黛博拉•科爾西尼(Deborah Corsini)和簡•皮瑞彼時(Jane Przybysz )博士合作的文章中提出。中國的藝術家們也許應該更加深入思考這個令人興奮但不可回避的問題。畢竟,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卓越成就的紡織大國,我們只有深刻地認識和把握這一優勢,正視當代纖維文化的機遇與瓶頸,才能在國際纖維藝術運動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世界纖維藝術的發展,不辜負國際對中國的期望和支援。美國評論家布莉塔•埃裏克森(Britta Erickson)在看過中國當代纖維藝術美國巡展和深入了解中國紡織發展歷史文化以及十年來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發展歷程後坦言:“可惜的是,在這些珍貴的實踐中,中國的纖維藝術家們沒能深刻地理解他們所爭相效倣的技藝中的理論基礎之間的關聯。同樣地,他們雖然在纖維藝術領域中呈現出空前的實踐熱情,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理解自己所採用的媒介所含有的與生俱來的各種可能性,以及他們選擇纖維藝術的重要意義。”評論家真誠而懇切的言語可見他對中國纖維藝術和國際纖維藝術發展的關切和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