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綜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6 15:28:1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洛桑,依山傍水的浪漫小城,至今仍保持著瑞士特有的和諧與恬靜。歷史上曾經藉藉無名的它,如今因國際奧林匹克總部的長駐而聲名遠播。如果你曾有幸與它親密接觸,定會被其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所吸引,漫步街頭,鱗次櫛比的中古建築令人恍惚間宛如隔世。而洛桑最值得炫耀的身份之一,同時亦可能是最易為人忽略的,則屬20世紀下半葉,它曾作為國際現代纖維藝術的中心,目睹了這一歷久彌新的傳統藝術的風華變遷。從1962年至1995年,30年間,15屆洛桑雙年展搭建了世界現代壁毯、軟雕塑及纖維藝術迅速崛起的重要舞臺,世界各國藝術家在該項盛會上扮演的角色令人難以忘懷。這一世界上最富纖柔細膩情感的藝術門類同最具靜謐深沉人文氣息的城市之間的天作之合,長年為人津津樂道。 1996年,風雨兼程數十載的洛桑國際傳統與現代壁毯藝術雙年展宣佈停辦,至此,纖維藝術數十載的浮華煙消雲散。洛桑大學人文學教授將其歸因于參展作品跳脫了傳統的根基,以至“比現代藝術還要現代”。糾結在公眾審美與價值判斷中的纖維藝術已無力把控自身的趨向,模糊的定位也似是而非地混淆著種種觀念,使其無力跳脫。洛桑雙年展的變故引發了劇烈的震蕩,令眾多纖維藝術家無法承受精神家園淪喪的巨大落差。卻也同時喚醒了他們麻痹沉睡的意識,不懈的思考、實驗與創作正孕育著全新的生命。而疑問只有一個:誰會承接這薪火傳承的使命?

一、“從洛桑到北京”首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2000年10月22日,一個北京尋常的秋日,卻足以載入世界藝術史冊。在這一天,醞釀籌劃良久的“從洛桑到北京”首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正式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拉開帷幕。它標誌著新時期洛桑精神的復蘇,國際纖維藝術的新生命在此破土而出,散發出久違的芳菲,重溫萬人擁戴與矚目的禮遇。作為洛桑雙年展的直接承繼者,此次展覽從籌劃伊始便受到了社會、媒體與藝術界的緊密關注與廣泛支援。眾多國際與國內的纖維藝術家尤其為之歡欣鼓舞,對於他們來説,這次重聚之路顯然並不平坦,亦不短暫。長久以來,洛桑始終是一個心結,一個夢想,而北京則慷慨地提供了圓夢的地方。中外纖維藝術家在北京集體簽署了《北京宣言》,承諾要作架橋者,通過各國藝術家之間的交流推動纖維藝術的發展。這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承諾,它將給予纖維藝術發展鮮明的文化指向。參加首次“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藝術家分別來自15個國家,共計90余位。儘管擁有言語不通等諸多障礙,卻難擋老友重逢的歡愉。在洛桑精神的聚攏下,在重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語言反而成為了贅余的飾物。縱橫交織、纏綿錯落的纖維作品無疑替代了生硬、客套的説詞,營造出溫馨、甜美的氛圍,將離別的酸楚、聚首的欣喜娓娓訴説,觸動著觀者的神經,也彰顯著自身的無盡魅力。作為洛桑雙年展死後重生的第一次國際纖維藝術的集中彙報和展示,本屆展覽難能可貴地完美繼承了洛桑雙年展所具有的極強的專業性、學術性與良好的國際聲譽,使得與會的眾多藝術家、理論家及社會各界人士均對本次展覽給予了高度評價。藝術批評家呂品田先生曾在展覽的致辭中説道:“‘從洛桑到北京’是一個寄蘊深意和新意的主題。它可以附帶但絕不著意于一種地理學意義,其底蘊要歸結到文化學方面……‘從洛桑到北京’,不是‘洛桑’的結束,而是‘洛桑’的創造性延續。它作為國際纖維藝術專展的、由創始人和歷屆主辦者所確立的全部美好方面,都將在‘北京’發揚光大。”這段論述充分認可並肯定了這一展覽的突出成果。闡明瞭其意義並不僅限于令一個高品質的、系統而龐大的國際性展覽重煥生機,更表現為對人類手工文化的崇尚、保護與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其文化學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展覽本身所包含的藝術價值。這是一次國際性高水準的纖維藝術作品展示,同時,也是一次各國纖維藝術家熱情洋溢的聚會,一次廣泛的學術交流。它必將對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從洛桑到北京”第二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首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成功舉辦,證明了中國、北京的組織、策劃與協調能力,表現了我們對這一悠久藝術足夠的恭敬與誠意。它不僅使關注國際纖維藝術的視線更多地投向了北京,同時也為自身贏得了推崇與尊重。以此為契機,時隔2年,第二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于2002年11月22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隆重舉行。由於適逢“洛桑國際藝術雙年展”創辦40週年,同時亦是現代纖維藝術的開拓者、“洛桑國際藝術雙年展”創始者、法國壁毯藝術大師讓•呂爾薩誕辰110週年,本屆雙年展平添了一絲祭奠、緬懷的意味。展覽本身更像是對現代纖維藝術的總結梳理,同時也是對先驅者傑出成就的謳歌禮讚。平穩地邁過了“洛桑”至“北京”地理跨度,感受並適應了兩個區域、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各國藝術家踴躍地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如約而至。同時眾多新朋友的赴會,也使本次展覽呈現出愈發蓬勃壯大的聲勢。相對首屆雙年展的冷靜與矜持,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們拋卻了猶疑不決的觀望與細微謹慎的試探,暢快淋漓地投入個人、集體創作,自由開闔地表達獨具風格的藝術觀念,表現出截然不同以往的嶄新面貌。傳統意義的織造僅限于平面,設計師與匠人囿于材料和技法,同時被時代觀念所挾制,難以流暢自如地創作表現。而本屆雙年展則足以顛覆公眾的這一思維模式,五花八門的纖維作品爭奇鬥艷、各抒風韻。藝術家們用千奇百怪的材料,在指間編織、纏繞、糾結、縫綴,塑造出或纏綿悱惻,或嘆為觀止的纖維藝術品,為觀者的視覺提供了一份饕餮盛宴。被稱為國際高比林之王的前蘇聯功勳藝術家基維•堪達雷裏教授的參展作品《山泉旁的歌聲》,是本屆雙年展的經典之作。作品取材于喬治亞高加索山民節日的場面,表現了婦女們在山泉旁聚會咏唱民歌時的歡娛情形。作者用精緻、細膩、完美的高比林技藝語言表達出的線條、色彩與光影效果,是畫家用筆和紙難以描繪的。其中羊毛材質的肌理變化,灑脫中透出柔韌,整個畫面就像高加索民歌一樣清脆嘹亮。瑞典纖維藝術家安妮卡•愛克達的作品《女王的婚禮》是繪畫與織物結合的代表作。當人們得知這件9平方米的巨幅作品是作者在沒有使用任何工具的條件下,憑著自己的雙手橫織豎壘而完成時,無不感到驚嘆!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對人類手工文化創作的讚美與歌唱。而拉脫維亞纖維藝術家帕得瑞斯•薩德雷斯的作品《運動中的運動》則與自然界中的爬行動物——蛇相關。作者收集了許多自然蛻落、花紋各異的蛇皮,運用腐蝕、刮擦等方法,將其與緞帶、蕾絲等用透明的塑膠壓疊在一起。作品以彎曲吊挂的形式來展示,遊走于作品中間,觀者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蛇皮的細緻紋理,同時引發了一種關乎生命的哲思。綜合材料的使用無疑可以使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像,更出色地表達他們的理念與情感,而其運用在近幾年的纖維藝術運動中亦越發顯示出特殊的地位。本屆雙年展的國內外參展作品率真而隨性,真切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對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的不同理解與思考。在不同國家、地域和民族的纖維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傳統上所建構的當代不同的藝術形態和文化觀念。作為這一展覽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它令我們對今後的雙年展充滿了猜想與期待。

三、“從洛桑到北京”第三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上海展年)積累了兩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成功舉辦的經驗,鋻於纖維藝術的學界地位、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的空前提高,以及其他地方高等院校協同參與的強烈願望,作為策劃組織者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審時度勢,歷經多次論證與商議,大膽變更了第三屆雙年展的展覽模式,將展覽地挪移至中國另外一座現代化、開放的國際都市上海,由上海美術家協會、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承辦,以適應日益開敞的纖維藝術發展空間需要,實現最大的傳播價值。但同時,組委會也決定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堅定地繼續保留“從洛桑到北京”的展覽名稱,維護在學術界及社會上形成的這一來之不易的國際品牌,也使得這一系列大型展覽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正如大家所期望的,本次展覽恪守了《北京宣言》的宗旨,繼承了2000、2002年兩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優秀成果,同時在參展規模和作品品質上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6個國家、214位藝術家的190多件作品彙報展示了當今國際纖維藝術發展的動向與成果。我們欣喜地看到,曾經高不可攀、孤芳自賞的纖維藝術,已經日漸大眾化、國際化與多元化,和諧完滿地融入了世界發展的主旋律,奏響了新時期的鏗鏘樂章。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參展的纖維作品如何刁鑽古怪、神形各異,但東西方藝術家均在力圖表達愛與美——這兩個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以經緯成就天地圖景、感觸人情冷暖,為本屆展覽鋪陳出一條流暢通順的脈絡。《夏夜》是榮獲本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金獎的作品,作者是來自日本的纖維藝術家福本潮子。作者將她在中國新疆吐魯番選購的麻布,經過重新處理,用日本傳統技藝染成了一幅浸潤著夏夜浪漫氣息的纖維藝術的抗鼎之作,表達的是“海上升明月”的詩化主題,體現的是崇尚簡約的創作理念。畫面上的可視形象只有湛藍的海水與澄明的月亮,卻簡潔而不單調,留給觀者的是無限的遐思。作者用梳子、鋼針和鑷子等手持的工具,將麻的經緯纖維進行解析,形成疏密有致、豐富多變的海水的波紋,染色時對月亮的形的控制極富技巧,邊緣明確而又含蓄,幻化為朦朧溫馨的視覺形象。正如作者自己的感言:“纖維藝術就是一種完整的視覺藝術,她能讓人們從感官中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南韓弘益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纖維藝術家宋繁樹的作品《來自伊拉克的信》是一幅飽含政治傾向的主題創作。作者採用丙烯酸纖維為材料,以深沉的藏藍作底色,壓抑而沉鬱。其上造作皴、擦、涂效果的紅色塊面,間接輔以濺灑的大小“血點”,對比強烈,富有視覺衝擊力。整幅作品簡單明瞭,暢快激烈地將矛頭指向美國發動的非人道的伊拉克戰爭,直陳作者對野蠻行徑的悲憤控訴與對和平世界的熱切呼籲,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生活中的戰爭受難者的人文關懷,反映了藝術家自身敏感深邃的洞察力和卓逸不群的職業操守。值得關注的還有熱愛中國的挪威纖維藝術家托娃•佩德森女士,她曾在中國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九死一生的考驗,深深眷戀著這片給過她太多記憶的黃土地。她總是熱情地出席在中國舉辦的每次展覽,並總會選擇涉及中國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這次她帶來的羊毛壁挂《上海的巨輪下水典禮》便是如此,她大膽採用中國民間的傳統喜慶色彩和圖案烘托巨輪在上海港口下水的歡樂時刻,形成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外國藝術家對中國現代化成就的自豪和驕傲,感受到只有家人才會分享的親情、支援與關愛。正如20世紀的美術宗師林風眠先生所説:“我相信,凡是誠心學藝術的人,都是人間最深情,最易感,最有清晰頭腦的人;藝術家沒有利己的私見,只有利他的同情心,藝術家無所謂利祿心,只有為人類求和平的責任心!”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藝術家心裏對愛與美的執著追求。本屆雙年展評委會主席袁運甫教授借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平淡中出神奇”,讚美纖維藝術是用平常的隨處可得的材料借助藝術家的蘭心慧質創造的人間幻景。他指出:“纖維藝術正在壯大,從西到東,從東到西,已經形成巨大的發展力量。我高興地看到這種發展勢頭,會有新的更多的創造在等待我們,我相信第四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會有更輝煌的成果。”

四、“從洛桑到北京”第四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蘇州展年) “從洛桑到北京”第四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繼2006年10月20日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拉開帷幕後,于當月27日移址蘇州,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美術館繼續譜寫新時期纖維藝術的華彩樂章,我們亦得以再次如期奔赴那兩年一度的約會,感觸生命,體驗溫情。此次展覽作品評審委員會主席由著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袁運甫先生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溫練昌先生共同擔當,溫練昌先生主持評審。歷經篩選,共有63件作品脫穎而出,分獲不同獎項。其中金獎3名,分別為《虛》(代敏華、徐婉茹,中國)、《水墨•風景》(任光輝,中國)與《清晨的浮游物》(尹凈熙,南韓)。另外還評出銀獎3名、銅獎8名、優秀獎49名及特別獎10名。而已故前蘇聯功勳藝術家、喬治亞國家科學院院士、第比利斯美術大學教授基維•堪達雷裏則以其在國際纖維藝術界的崇高地位與傑出成就,以及為世界纖維藝術交流融合做出的卓越貢獻,染指終身成就獎。較之以往,本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展覽規模和參展作品品質上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多變的風格亦更顯異彩紛呈。瓊•舒爾茨、宋繁樹、渡部裕子、福本繁樹、福本潮子、久保田繁雄、鄭璟娟、凱特•戴若姆、路易斯•萊米克斯•比魯伯、約信•布朗克、莫尼卡•凱米萊斯卡•萊曼等眾多國際知名的纖維藝術家,均攜力作以示支援,充分體現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所擁有的良好的世界聲譽與國際地位,也凸顯出纖維自身所寄寓的獨特魅力與強勢的感召力。

本次參展的作品形式多樣、題材眾多,在技法上也愈顯嫺熟與遊刃自如。更有不少將裝置、影像、音響等多媒體手段熔煉一爐,頗具實驗性的作品,為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維度,也向世界證明了其尚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無限的拓展潛力。經過三屆雙年展的切磋歷練,中外藝術家均對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傳統藝術擁有了更多角度、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充分展示了他們在藝術材料和形式纖維語言等方面的最新探索,實踐著纖維藝術從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豐富歷程。源於此,對觀眾而言,此次展會不僅可以使其領略纖維藝術自我維繫、沿襲、承繼、修護的歷史軌跡,更能夠感受其力圖變革、擴張、破廢桎梏、創立規則的內在張力與心路歷程,可謂一次難得的視覺審美體驗。更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展覽所表現出的綜合性與開敞性,意味著纖維藝術的研究者、創作者也已經將既定的開放化、國際化、多元化的響亮口號與嚴苛宣言中從紙面上分離,而轉變為他們自主的內在追求。這一切都預示著現代纖維藝術將贏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同,在未來仍擁有蓬勃不息的生命活力。

五、“從洛桑到北京”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歷經兩年焦灼的企盼,“從洛桑到北京”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于2008年11月25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如期開幕。在這個不同尋常的年份,纖維藝術以其一貫的包容、細膩與溫婉再次向世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本屆雙年展匯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件作品,其數量之多堪稱歷屆之最。有介於此,展覽期間還特別策劃了“從洛桑到北京”第五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之“藝術與生活交織”上海巡展(2008年11月28日)、“建築空間中的藝術形態”北京主題展(2008年12月12日)、798紅風匯當代纖維藝術家提名展(2009年1月15日)。無論是纖維壁毯藝術、纖維墻體雕塑,還是纖維裝置藝術、觀念藝術,又或者是大型纖維藝術的建築空間定制項目,均在此得到了與大眾難得的親密接觸機會,恢復了其“生活的藝術”的身份。由瓊•舒爾茨、李信子、渡部裕子、福本繁樹、福本潮子、久保田繁雄、鄭璟娟、柏謝爾•瑪庫、南希•科茲考夫斯基、張英蘭、劉巨德、杜大愷、王玉良、張夫也、呂品田等知名藝術家組成的作品評審委員會,在著名藝術教育家80歲高齡的溫練昌教授主持下,評出金獎2名、銀獎4名、銅獎9名、優秀獎70名。美國藝術家麗亞.庫克的作品《迷魂娃娃》和中國藝術家張海東的作品《融—熔》獲得金獎,日本藝術家藤本哲夫的作品《03-V》、德國藝術家古德龍.帕格特爾的作品《透明空間與藍色體》、加拿大藝術家路易斯.萊米克斯.博魯伯的作品《二維壁畫》、中國藝術家劉君的作品《傷秋》獲得銀獎。這些獲獎作品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材料、工藝、形式及創作主題等方面的最新探索,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藝術家們求新求變的創造精神,體現出全球文化情境中的相互交流與對話的深度和廣度。纖維材料是人類最古老、最實用、最密切相關的生活資料之一。在人類文明縱橫交錯、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創造模式比編織技藝更具生命力,因此它始終沒有脫離人類生存、生産與生活的主流。而伴隨工業社會逐步深入地邁進,人類對纖維藝術等純手工造作産物的生理、心理需求正演變得愈發強烈。在公眾參與介入藝術領域漸深的今日,擺脫與畫廊、博物館的單純附庸關係,重定一種傳播模式與規則,是使該藝術門類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尤其是生來保有親民風範的工藝品種,更會以此賦予其生命的內涵,也構成了相對應的社會學意義。因此,本屆雙年展努力探索的方向,便在於如何將纖維藝術置入公眾視野,真正融于他們的生活。自2000年開始,五屆雙年展共展出作品980件,參展藝術家880人,參展國家30個,平均每屆展出作品196件、參展藝術家176位。2008年第五屆雙年展展出作品是2000年第一屆雙年展的3.2倍,2008年第五屆雙年展參展藝術家是2000年第一屆雙年展的3倍。今天所呈現的作品是藝術創作發展的新的“景觀”,是以多種纖維為媒介的新的藝術創作成果,它們體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和藝術理念。“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就是這樣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意蘊深遠的文化藝術交流品牌,一個獲得中外藝術家廣泛共識的標誌,一個中外藝術家相識、相聚、交流探討的精神家園。與此同時,其對推動我國的纖維藝術創作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了孕育當代纖維藝術佳作的搖籃。從2000至2008,八年來,“從洛桑到北京”以其專業化、規模化、國際化的展覽模式,為國內外眾多有志於纖維藝術研究與創作的藝術家、理論家和教育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幾百名藝術家的近千幅作品,數以萬計的觀摩人群,使纖維這一人類曾經最親近、樸實的傳統技藝,在都市鋼筋水泥的熙攘中開闢了一條光明之路,褪去邊緣的外衣,重回大眾的視線中心。同時也使其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藝術新貴,呼風喚雨,叱吒藝壇。我們有理由相信,纖維編織作為人類探索自然、開創文明的原始本能活動,在現代社會仍然擁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博的接受人群。在洛桑精神的指引下,蔚然成勢的纖維藝術將不斷發展壯大,各國藝術家將攜植根傳統、面向未來的開拓精神,以寬廣的博愛胸襟和深厚的人文情懷,共同搭建一座親和的友誼之橋,不懈地描繪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畫卷!

 

林樂成 王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