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柏基的藝術世界

時間:2012-04-17 15:12:51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孔柏基先生於1932年2月出生於浙江上虞,1944年拜師學畫,1948年畢業于上海中華職業學校,1952年開始版畫創作,1956年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曾任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主任、副教授。1986年定居於美國。孔先生的藝術人生可分為3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印象啟蒙”時期,從上一世紀40年代至1964年。在這一時期,孔先生努力學習繪畫基礎知識,率先接觸“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繪畫技巧,畫了大量寫生,為日後的崛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他曾回憶:“雖然我在讀書時學過商業美術,但真正使我震動的是1952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中,我看到了凡?高、莫奈、塞尚等畫的印刷品,使我走上追求真純藝術的道路。”1964年,孔先生於上海文藝會堂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第二個時期為“發展創新”時期,從1964年至1986年。在這一時期,孔先生積極探索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洋現代繪畫的藝術表現方法的結合,從漢磚石刻、書法碑帖、古墓壁畫、民間木刻、皮影戲等的造型研究到敦煌、龍門、永樂宮等傳統藝術寶庫的現場觀摩寫生,進行了大量積累,作品數以千計。他在固體油畫上異軍突起,在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開闢出富於個性的表現領域,在“鋪、揉、蓋、敷、刮、挫、勾”等方法上積累了自己獨到的繪畫經驗,198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孔柏基固體油畫》,其中《普陀之荷》、《冬雨》、《銀色的海灣》、《黃山晨曦》、《沙溪的春節》、《春天氣息》、《黃昏》、《江南水鄉》、《古陶》、《魚米之鄉》、《憶故鄉》、《避風港》、《東山小巷》和《浙東山城》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廣為流傳。他還開創了“宣紙油畫”的新的領域,使油畫作品更易渲染,更具東方神韻,更易保存,探索成功了一些獨特的繪畫技法。1980年在上海舉辦“敦煌印象”個人畫展。1981年日本《朝日新聞》連續發表《一個中國人的夢》、《夢的畫家》等文章,同年,日本東京、中央畫廊舉行孔柏基個人畫展。1982年孔先生參加美國紐約、波士頓等城市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畫展覽”聯展。1985年在日本東京、大阪、京都、札幌、涵館、福岡、岐阜、福井等十六城市舉辦巡迴個展。1986年孔先生被日本《美術年鑒》評為“世界文化名人”,並授予“新銳巨匠”稱號,同年赴美,定居於美國。第三個時期為“走向經典”時期,從1986年至今。孔先生移居美國後有更多的機會賞研世界藝術大師的經典名作,對世界藝術發展潮流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於是在更廣闊的藝術視野中進行“學通東西”的繪畫實踐。在這一時期,孔先生更注重刻劃直面的人生,渲染真摯的情感,解讀歷史的承諾,承載藝術的睿智。在孔先生的許多作品中透露出東方人的人生智慧,流淌著熱愛生命、酷愛生活的激越之情,穿透出關於宇宙、人生、知識、精神的文化震撼,反映了現代人駕馭現代社會的時代氣息。孔先生努力地在作品中體現真善美與誠、意、情的相互激蕩,塑造人生、追求氣度、凝聚人生智慧與構建藝術境界的相輔相成,視覺美學與詩化意象的雙重營造,情景美、情感美與意態美的有機聯繫。這一時期孔先生的作品更深層地凝聚了對大自然的厚愛,對人間感情的吟咏,啟迪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生命的謳歌。在這一時期,孔先生在美國紐約皇后學院美術館舉辦個展,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辦個展,在美國紐約魯寧畫廊、藝波畫廊舉辦個展,在日本東京草月美術館、九州福岡美術館、日本和平紀念館、岐阜美術館舉辦個展。2005年,在上海美術館和深圳美術館舉辦個展。2006年,在香港藝倡畫廊舉辦個展。2008年,又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他的作品被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紐約林肯文化中心、哈佛大學、日本奈良金峰山寺、東京草月美術館、福岡美術館、日本和平紀念館、北海道美術館等收藏。孔先生的畫在探尋生命的坦誠中趨於成熟,在追求經典中走向經典。

細品孔先生的繪畫作品,帶有明顯的藝術特徵。一是興酣落筆,線條為先。孔先生歷來重視繪畫中線條的表現力,想線上條的變化及其節奏的把握上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曾在《一得之見百句》中説:“唯線條,永不腐,畫之骨,幅之柱,柔若線,剛若斧,燦若電,渾若霧,如龍遊,如鳳舞,如雷電,紙可破,如吐絲,視若無,如樂者,有抑揚,如誦者,有頓挫,凡曲直,凡厲惰,凡顯晦,凡狂懦,凡斷續,凡潤枯,屬一體,善融和,欲灑脫,氣需活,隨神出,莫驕做。”他經常説,線條中不僅有技巧,更有畫家的感覺、修養、性格和暢想。線條因對象而異,隨感情起伏,由變化而鮮活,由靈動而取勝。線條難在意到,貴在含蓄,要做到空靈而不虛無,質樸而不乏味。精到的線條自己無法重復,經典的線條別人難以摹倣。寫實主義和印象派往往關注面的塑造,表現主義則常常尋求線條的突破。在這次畫展中,《藍色的海藍》的線條動靜相連,粗細相生,枯濕相間,變而不滯,使人物神態的刻劃令人過目不忘。二是搖撼五嶽,結構生力。搖撼五嶽之力來自結構的嵌鑲與整合。在孔先生的作品中,空間結構生新奇與沉穩,時空結構匯多維與一體,色彩結構見璀璨與輝煌,心態結構顯高雅與從容。結構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顯露與深沉的兼有、張揚與內斂的相容、清晰與渾然的共生。結構不僅能顯示強健,還能反映委婉;結構不僅能定格“山是畫中骨”,還能描繪“水是畫中詩”;結構不僅能在物理意義上體現空間運動,還能在心理意義上駕馭心態感受;結構不僅能表達和、端、奇,還能內含精、氣、神。這次展覽中的《幻想桃源街》體現了形體結構與色彩結構的統一,藍天、建築和小路在結構之中互依、相望、錯落和親和,老房子中的樸實而感人的故事在結構之中傾吐,和、端、奇與精、氣、神在結構之中揭示。三是興酣意暢,以情動人。當年孔先生離滬北上畫敦煌,曾得即興詩句,開首便是:“畫敦煌,心為源,神之至,似可語,情益摯,技不滯,無意間,見其真”,可見心純而得神來之筆、興酣而吐自然真情的畫家心跡坦露、真情流淌之重要。孔先生的作品給人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享受、美學思考,而且是情感交流、人文關懷。他經常説:“畫畫不是為了展示畫家的技巧,而是為了留駐畫家的真情。其真情不必刻意去求,而是在思緒自在馳騁時無意間的自然流露。”這次展出的《母與子》、《羅馬人速寫》、《義大利農家女速寫》、《龐貝男孩》和《羅漢無憂》等傾情于養育之恩、農家之情、歷史之悟、生活之和,流露了畫家對人文、歷史、親情的真情厚意。

為了撰寫這篇文章,2008年5月我曾在美國康州格林威治孔先生的家中與他長談;2008年10月,孔先生來滬籌辦這次展覽時,我們又在西郊賓館長敘。我希冀孔先生對幾十年的藝術人生和繪畫經驗有個概要的表述,對今後的藝術之路有個理性的認識。我在筆電上記錄了以下這段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文字:畫畫要講究動機、借題、想像、駕馭和實踐,要有思想,覓靈性,講選擇,有技法,善調整,求檢驗。技術要過關,繪畫時要“不假思索”;色彩要講究,繪畫時要關注結構;黑白要拉開,繪畫時要強調冷暖;線條要錘鍊,繪畫時要避免張揚。要“整體,整體,再整體;結構,結構,再結構;抒情,抒情,再抒情”。對西方繪畫代表人物要深入研究,要探索莫奈的抒情、塞尚的理性、高更的勃發、凡?高的亢奮、馬蒂斯的野逸、畢加索的結構、旁納的隱性、維亞爾的雅致……今後的新的藝術追求是柔美、含蓄、深沉、整體、渾然,與時俱進地探求藝術的“獨立性、創造性、現實性和前瞻性”。一生能畫畫,給予自己的已是非常多了;近年來集中畫了加拿大魁北克、西班牙、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美國的康州等,要進一步關注全球視野下的城市發展;作為中國油畫家,要重視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傳統的不能掉,同時要尋求現代化;畫家要喜歡音樂、詩歌、文學。畫畫的人像翻山越嶺的人,一生都要奮鬥;同一個對象,有人不動心,但我動了心;線條既要美,又要藏匿;要用筆,又要用顏色一塊一塊畫上去,用筆能體現結構,離開線條就沒有結構;畫畫不能有火氣,不能急躁,要舒坦。孔先生談了很多很多,談到了繪畫的經典性、藝術的概括性、文化的現場性、歷史的積澱性、美學的抒情性、色彩的結構性、視覺的文學性、作品的音樂性、語言的全球性、時代的超越性……孔先生反覆強調,畫畫要著眼整體,組合結構;研讀藝史,去粗取精;調遣時空,昇華立意;遠離驕奢,融入真情;力戒單薄,展示凝重;錘鍊線條,塑造風骨;避免臟污,凸顯清純;鍛造璀璨,不忘樸實。

星河欲轉千帆舞,選擇藝路不言苦。孔先生於三年前在上海美術館個展的自序中深情地説:“''丹青事,心與血,畢其生,願已足'',這是1979年我在敦煌莫高窟寫下的心願。畫畫讓我感到人生的真正幸福。”三年之後,孔先生又一次來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他在畫展的自序中依然表達了獻身於美術創作的堅定信念:“上海對我,恩重情深,我唯一的願望,只想把自己的勞作積累,回饋給上海。前前後後,我已有三次個人展覽在上海舉行。1964年一次,1980年一次,2005年一次,連同今年這一次,一共是四次了。我覺得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幸運的事情。四次個展,環境各異,但是回顧我對於藝術的理念,卻基本上並無差異。我追求真誠直率,嚮往面對自然。我始終認為藝術表現的樸素是最好的自我表述。前瞻未來,依然要這樣去做,我想這還是對的。”孔先生在這裡明快地闡述了上海對他的“恩重情深”和他想把心愛的“勞作積累”回饋給上海的美好心願;明確地把“追求真誠直率,嚮往面對自然”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依然認為“藝術表現的樸素是最好的自我表述”;從容而執著地敘述要一路既往,堅韌地走下去。我們堅信,孔先生定能“走出新的藝術境界和藝術成果”,迎來藝術人生的新的發展時期。

也有核心價值引領、弘揚和踐行的問題,願多方努力,使我們的“能源源頭”更為乾淨健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