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紀中國美術,決瀾社及其運動是無法抹去的一頁篇章。1920年至1930年的中國美術界,現代主義的潮流已然興起,然而自上海“一二八事變”之後,畫壇開始出現短暫的沉寂。其時的中國新舊交替,中西混雜,動蕩的國際形勢及內在的社會矛盾下,各種思潮及主義氾濫,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美術領域亦不例外。面對著複雜而冰冷的現實,以龐薰琹為代表的藝術青年們,卻決意打破這死一般的沉寂。他們成立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有獨立學術綱領和宣言的現代美術團體——決瀾社。他們“厭惡一切舊的形式,舊的色彩,厭惡一切平凡的低級的技巧”,他們希望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的時代的精神”,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注入了現代主義的新鮮血液。
這些決瀾社的熱血青年,早年多有留學歐洲及日本的經歷。他們曾親身接觸西方現代藝術,對於現代藝術的風格、形式、技法多有研習。回國之後,無論是個人境遇的不順還是社會環境的灰暗,都激發出這些青年學子們精神上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儘管他們的藝術創作手法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價值理念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選擇現代主義作為現實主義精神的載體。用點、線、面的構成,用色和形的交錯,用理智與情感的混合表達他們對社會和現實的呼喚與吶喊。
時代已逝,斯人已去,唯有精神長存世間。當我們今天借龐薰琹大型藝術展的契機,重新翻出塵封的歷史資料,推出決瀾社文獻展之時,仍能感受到激情與活力。決瀾社的出現,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是一場青春的革命。這個組織及其相關活動,向中國社會傳播了現代藝術的魅力和價值,向中國藝術界展示了現代藝術的活動方式,並以其開拓性和鮮明的藝術追求,提高了畫會組織在中國文化圈的地位。百年以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一直是中國美術重要的本體問題。面對因全球化帶來的中國藝術的困境,仍然需要新藝術組織和藝術家群體的力量,用“鐵一般的理智,狂飆一般的激情”去開拓中國藝術新的紀元!或許這就是決瀾社給今天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