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參觀者在羅中立的《春蠶》前拍照。實習生 劉夢 攝
除早期作品外,如張曉剛的《天堂3號》等近作亦有展出。
本報訊在當代藝術發展三十多年中,以羅中立為代表的傷痕、鄉土繪畫,張曉剛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為他們的母校四川美院(簡稱川美)在中國當代藝術史打下了不可撼動的地位,由此繪畫“川軍”的名號被叫響,他們一度被認為支撐起了中國繪畫半邊天。美術界也稱之為“川美現象”。
昨日,“山川蒙養20年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川美藝術作品收藏展”在此開幕。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等領銜的31位川軍以170余幅作品揭開了川軍在當代藝術領域耕耘的30餘年,其中這些重要藝術家的早期作品為首次集體公開展出,真實還原了1978至1985年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變革。
據悉,本次展覽展期為兩周,將在中國美術館展至3月27日。
“傷痕”和“鄉土”打頭陣
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葉永青、龐茂琨、到60後何森、鐘飆直至80後羅丹,31位川美人作品集體亮相,170余幅山藝術文教基金會收藏的川美藝術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上演了一場長達三十餘年的川軍演繹。
展覽一開篇就選擇了“傷痕”“鄉土”的代表作品,包括王大同的《雨過天晴》、羅中立的《大巴山人》等。“傷痕美術”和“鄉土繪畫”時期是川美最輝煌時期,很多名家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並最終成為美術史上的重要部分的。對此,收藏家林明哲指出,自己收藏的就是一段歷史,此次展覽呈現的就是這段重要歷史時期的美術史全貌。為此,該展覽開篇也選擇由此入手。
“領頭人”早期作品首曝光
在由繪畫主導的當代藝術市場中,“川軍”一度被認為支撐起了中國繪畫半邊天。如今,羅中立、張曉剛等都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領軍人物。為了真實展現這些領頭人的藝術生涯,此次展覽展現了藝術家創作的全面貌,早期創作與新作同臺亮相。其中,許多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屬於首度亮相。
羅中立的《1976年的天安門》《廣安難民》《大巴山人》《蒼天》等作品在國內沒有公開展出過。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已是市場最具號召力的創作體系,然而其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創作卻是別有一番風味,此次亮相的《山的女兒》便是張曉剛創作于1984年的作品,是其對過去鄉土時期的一張告別之作,也是其轉型時期的重要作品。
對此,策展人趙力指出,近距離觸摸這些作品,還是能夠感受那個沸騰年代,藝術家以自己的創作融入並創造著歷史,他們的成就讓你肅然。
作品背後的故事
《春蠶》又是羅中立繼《父親》之後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父親》的姊妹篇“母親”,取意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裏男耕女織的分工,以“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讚美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形象。對於自己的這批早期作品,羅中立告訴本報記者,自己現在最看重的也是這批早于《父親》的作品,因為這批創作是不可能再有了。
收藏故事
從百萬一堆到百萬一件
1987年,台灣商人林明哲到北京,與北京畫院洽談“兩岸繪畫藝術交流展”籌辦事宜。他順道進行了一趟神州之旅,就此結下了其與四川美院、與羅中立交往之緣。
林明哲告訴記者,最初自己青睞于中國書畫,但很快就明白在中國書畫領域很難建立一個重要體系,“因為重要作品都收藏在故宮等國家博物館內,但中國油畫則剛開始”,林明哲覺得收藏中國油畫還是有機會的。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油畫當屬傷痕美術、鄉土繪畫聞名。由此,林明哲便從四川美院入手。
1987年初到四川美院,在林明哲的記憶中是“沒有一輛公交車玻璃是完整的,晚上的街道沒有一條是明亮的。”不過那次戰果頗豐,林認識了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葉永青、龐茂琨,信手就卷走了川軍們辛苦積壓十幾年的成百上千張作品。很多藝術家因此脫困並得以持續創作。
林明哲説,當時看到這批藝術家的創作覺得很震撼,於是便買了幾百件回去。一般一張也就幾百塊錢,等於用差不多100萬美元就把川美這些人十幾年的作品都買走了。
如今由林明哲一手創辦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對川軍作品的收藏量已達千件之多,“對於藝術家來説,作品被收藏到現在都沒有展示過,就不太公平了,”林明哲説,這次收藏展正是想給藝術家作品一個公開展示的機會。而當年林明哲花幾百塊錢一張收藏的張曉剛、周春芽作品現在動輒在拍場上就叫價上百萬、上千萬。
對話策展人
用時間檢驗藝術家
新京報:上世紀80年代,川美人的創作全國矚目。現在大家提到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三十年中的繪畫川軍現象,也就是藝術界談論的川美現象往往會溯源於此,究竟這種説法的依據在哪兒?
趙力:改革開放後,四川美院比較早地在全國範圍內招生,將積壓了很多年的藝術人才都招進了川美。同時,川美強調藝術創作與教育同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作。這樣一批藝術人才在提倡自由創作的環境下,馬上發酵起來,涌現出了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高小華等藝術家。他們畢業時的作品都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再通過全國美展、四川美展、全國青年美展的展覽平臺,這一批川美在校生、剛畢業的學生便形成了一個為全國矚目的群體。
當時文化部開全國美術教育大會都放在四川美院召開,就是因為川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京報:不過也有説法認為,繪畫川軍的鼎盛時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此後便是在走下坡路?
趙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浪淘沙,能進川美的都是人精。川美現象的出現是這些人精厚積薄發造成的,是個歷史過程。羅中立他們都是在歷史選擇過程中成為代表。那時候往前走一步就是一大步。而現在藝術家多了,川美藝術家不僅與中國其他院校的比拼,還要與世界上其他藝術家比拼。而且何森、鐘飆、郭偉這些藝術家登堂入室是在2000年以後,留給他們的時間並不長。我們要耐心等待,通過歷史的檢驗。
作者: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