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毛主席詩意冊》——山水第一佳構

時間:2011-11-09 17:09:28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翰海2011秋拍,將推出近現代繪畫史的傑出作品,傅抱石創作頂峰時期的代表作《毛主席詩意冊》,此八開冊頁繪于1964-1965年間,是傅抱石生命最後的春秋,《毛主席詩意冊》也是其藝術生涯最後的傑作。

傅抱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創作,主要以革命聖地和毛澤東詩意為主題。在時代的感召和要求下,傅抱石以不間斷的創作使傳統筆墨呈現時代精神的高度寫照,推動中國山水畫的面貌在二十世紀中期煥然一新。在其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傅抱石以生命最後的實踐與努力,促成《毛主席詩意冊》最傑出的呈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體現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傅抱石創作頂峰時期傑出之作

傅抱石先生(1904-1965)的繪畫創作,經歷扶桑求學,金剛坡探索幾個歷史階段,入四十年代末,已臻成熟。五十年代畫風漸有變化,筆致由蒼茫而雄健,偏于灰暗的色調也趨於明快。1960年,傅抱石參加江蘇國畫寫生團,歷時三月,復赴東北和東歐的寫生,抱石先生的襟懷愈加開闊,藝術隨之豐富多彩。如果説重慶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藝術草創初成階段;六十年代,則是其藝術巔峰時期。

以毛澤東詩詞為題作畫,傅抱石始於1950年。1956年,他與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嬌》。

《毛澤東詩詞》出版的1964年,傅抱石以其為題,佳構疊出。傅抱石曾説過:“我第一次讀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園春•雪》心情無限激動。那氣魄的雄渾,格調的豪邁,意境的高超,想像力的豐富,強烈地感染著我。”

畫家發自肺腑的激動,促成高妙詩境與神奇畫境的完美呈現。《毛澤東詩意冊》即為最傑出之作,作品以無比精湛的繪畫技巧,極其鮮明的繪畫風格,大膽而富於變化的構圖,瑰麗而沉毅的色彩,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成為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的名篇。 八開詩意與畫境的完美呈現

毛主席詩意冊,計八頁,五頁鈐印“甲辰所作”印者,作于1964年,三頁鈐“一九六五”印,即為該年所作。 “韶山詩意”(1964年作),寫韶山衝全景,山巒、叢林、溪橋、農田、村舍和點綴其間的人物活動。韶峰聳起一段蒼翠,抱石先生用加墨的石綠。溢發出生機的色彩。亂麻皴與墨色的點厾、渲染融為一體,繁茂清逸。 “芙蓉國裏盡朝暉”(1964年作),天空、水面,相互映照雖淡猶濃的緋紅。借之於水彩畫的渲染,讓畫面充滿亮麗朝暉。墨味朱點的桔林、石綠鋪染的田野、往還的水中舟楫及岸上喧騰的廠礦,繪出新時代的生機勃勃。

“虎踞龍盤今勝昔”(1964年作),“龍蟠虎踞”,是一千多年前諸葛亮對孫權形容南京地形的用語,毛澤東藉以入詩,傅抱石立意于“今”,鍾山龍蟠,石城虎踞,與浩蕩的長江組成豐富的畫面。江面上,橋墩遠遠矗立,正在建造的長江大橋,記錄一個歷史的真實景象。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964年作),圖寫北戴河海域秋景:傾盆大雨,滔天白浪,可謂淋漓灑落之至。與之相呼應的是,風雨中的秋木紅葉,搖曳著、呼嘯著……作者有力的揮灑點層,撼動著讀者的心。遠方,島影渺渺、風帆片片,畫中有詩地境況出曹操的遺篇與毛澤東的詞章。 “寥廓江天萬里霜”(1964年作),寫風霜洗禮後的山水層林—一個染盡朱丹的世界。空白在上為天,在下則為水,天水一色,是秋的寥廓。墨色交融的破筆點層,是作者表現秋木叢林的本色,深具力度和速度的把握功夫。

“登廬山詩意”(1965年作),畫面近景為“飛峙大江邊”的廬山,簡單而具磅薄氣象;纍纍風雨中的是開闊的長江、江上的行舟和江岸的港口、廠礦。其虛與淡,正用“山色有無間”的妙處,亦是抱石先生所獨具的。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1965年作)大片的墨塊充塞畫面,這是散鋒亂麻皴和潑墨的結合。虛處僅一線,是江流,點綴穿行其上的火輪和照明的燈火,大片的墨山因之有了聲色,也有了生意,這是黎明前的峽江。形似迫塞而虛在其中,即設險又破險。

“風展紅旗如畫”(1965年作),群山疊嶂,叢林如織,全用破筆潑墨及散鋒亂麻皴,是典型傅氏本色,造就莽莽蒼蒼的豐富世界。穿行其間綴以點點紅旗,呼應畫的主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