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雜誌編輯笹山央先生,邀請我介紹有關景德鎮現代陶藝。為了中日兩國間友誼和陶藝交流,我非常樂意為日本同行介紹我對現代陶藝的看法、活動及教學情況。
中國傳統陶藝源遠流長,從六七千年前簡潔、大方的各種彩陶至秦漢氣勢磅薄的大小兵馬俑和極具生活情趣的説書俑,一直到唐宋以後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的神奇釉彩,無不為世人所嘆服。
綜觀這些先民作品,從造型上看,一是以實用為主的輪制器皿,二是不規則的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造型。從材質上看,一是泥土質地的發揮,二是火與釉相結合所産生的神秘釉彩。從藝術效果上看,漢以前的作品渾厚、質樸、純真、大方、自然天成;唐以後的作品華貴、飄逸、灑脫;到了明清以後,由於各種釉上彩繪的出現,加以宮廷藝術的介入,從此造型和彩繪開始分離,有的繼續堅持民間藝術特色,有的則走向了異常堆砌、繁瑣、無生命力的工匠道路,以工代藝,淡化了傳統陶藝的原有生命力,至於那些傳統陶瓷雕塑品,其內容基本上屬於佛教題材、佛教人物,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中國傳統陶藝歷史如此悠久,産品之豐富、技藝之高超、材質和表現方法之多樣,影響甚為深遠,加以多年的閉關自守,因此至今處於壓倒地位的大量陶瓷仍是倣古陶藝和工藝品。這一點越是老産區越是難以擺脫傳統的約束。但是,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經高等藝術院校培養的造型藝術人員,用現代意識和新的文化觀參與陶藝活動,現代陶藝才開始萌芽。在傳統保守勢力的重壓下,現代陶藝被斥之為叛逆、奇形怪狀;加以在經濟水準和文化層次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擴展、宣傳就難以辦到。因而不被外人所知,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我就編輯先生給我提出的問題一一加以闡述。
問:你們認為什麼叫現代陶瓷藝術?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答:20世紀飛速發展的工業,使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個性釋放、競爭加劇、機械産品充斥市場等等。工業化的結果,一方面為人們帶來現代化的生活,但同時又迫使人們遠離大自然,遠離故土,失去人情味。於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追求在急劇改變著;回歸、復舊、尋根應運而生,成為當今的審美潮流。現代陶藝就是在這種背景中萌生、發展、成熟的。
陶藝的發展,本屬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現代工業化的結果,改變了這一格局,自從有了既有一定的科技頭腦,又受過正規藝術修養、藝術技巧訓練的文化人的參與,情況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一方面不滿足於大量工業化、規範化的陶瓷産品,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受傳統意識的約束,力圖拋棄純功能的要求,既不以經濟為目標,又不以宗教題材為內容,而力求用新的觀念、新的思維,用自我意識來觀察、體驗、表現現代人的生活、情感、審美、意趣、理想和追求。不管這種觀念明確不明確,它總是有意無意地支配著陶藝家採取新的藝術形式和目標,以求打破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固有形式和表現方法,使其更適應現代人心理和審美需要。目前來看,他們大多追求不規則的造型,追求自然天成、質樸的路子,體現著簡潔、明快、誇張的現代情調。同時值得提出的是陶土這種材質特性的發揮,以及火焰作用於釉色所産生的無窮莫測的肌理效果,也是現代陶藝所特別看重的,如充分體現黏土可塑性、柔軟性、泥土氣的寫意成型、泥板成型、泥條盤築成型,以及組合成型等,而啞光釉的肌理效果和殘缺肌理的運用,也是現代陶藝追求的主流。
概括起來説,陶藝就是借助於黏性的陶土、瓷土和釉料,運用手工特質所塑造的型,經高溫燒成後所形成的內在精神和特殊藝術效果。現代陶藝就是用現代人的新觀念、新思維,所形成的現代藝術觀,運用手藝特質又適當採用現代科技,所表現出的現代人的心理特質和審美情趣的陶藝形象。現在,東西方陶藝家,都力求將現代陶藝視為一種特殊表達媒體,而躋身於純藝術之林,它既不同於傳統陶藝,又不同於工藝品。目前主要有兩種追求:一是重泥料的組合、釉色肌理的發揮和工藝製作技術,而不重造型,這樣很難立於純藝術之林;另一種便是重造型,而不重材質、釉色、肌理、工藝技術和火焰的運用發揮,也難以表達現代陶藝這一特殊語言。
現代陶藝應屬於造型藝術範疇中的火焰藝術,它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科學是手段,藝術是目的,不能以科技成果代替藝術成果。因此,不管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不管是抽象的、半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它總離不開型。型就是它的重要語言,型就是表達陶藝家的觀念、思想、情感、個性的重要手段。同時有型還並不等於就是藝術,只有藝術效果的型才算得上藝術,材質、肌理、工藝、火焰的運用,既要服從造型的需要,又要表現自身的美,兩者相輔相成,才可能成為現代陶藝而立於純藝術之林。
問:中國陶瓷藝術具有悠久歷史,那麼現代的陶藝家在進行創作中是怎樣表現其時代性的?尤其是年輕人。
答:傳統有過時的東西,也有現代的因子。傳統可以成為沉重的包袱,人們也可以在傳統這個巨人肩上更上一層樓。過去的成就畢竟成為過去,現代人應該創造符合今天我們時代特性的陶藝。因此,儘管中國傳統陶藝有著悠久歷史,基礎深厚,但受過正規藝術院校培養、有著正確理論指導、有志於現代陶藝事業的學人,他們分得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他們首先要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人類精神和文化的創作之中,關注人生,熱愛大自然,不斷地把自身對自然和生命的感受轉換成陶藝的語言表達,並注進人類和大自然的奧秘之中。同時當一個學科發展到十分完整和盡善盡美時,必須要跨越、超脫本專業的知識領域,才能不斷領悟和突破它的固有形式。因此對不同現代藝術流派,不同藝術種類要跨門類、跨學科地互相溝通、觀摩、學習、研究、交流。長此以往,現代性、時代感也就孕育其中了。
正因為中國陶藝歷史悠久,大多數年輕人並不了解,也可能只看到清末走下坡路的歷程,而看不到更有朝氣、更具現代感的遠古曆程。因此,一旦改革開放的門打開,西方的各種思潮、各種藝術流派一起吹過來時,有些年輕人便不知所措地一味盲從,認為陶藝應屬全球性的語言,不必強調民族性,甚至提出否定傳統,追求洋味十足。也有的年輕人,自身的本土意識和民族藝術素質較好,經過向西方藝術的吸取,也産生了一些新面孔的作品。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影響、互相吸取和交流是有益的,但不能互相模倣、互相代替。西方藝術過去的寫實主義,影響了東方藝術;東方藝術的神秘主義、裝飾風格也影響了西方。畢加索就説過:是非洲的木雕和東方的藝術啟迪了他的藝術創造和追求,從而促進了整個西方藝術各種流派的出現。因此説抽象藝術是源於東方而不是源於西方。可惜的是西方藝術家並不理解和學到東方藝術的神秘內涵和藝術真諦,只是學了一點表面皮毛而已。東方藝術的神秘內涵和形式美,其藝術魅力歷幾千年不衰,余味無窮。而有些西方藝術,只求一時的快感和表面效果,就像商業廣告一樣一般風就消失了。因此説東方人何苦自卑和看不起自己的老祖宗呢。
現代藝術不僅要有全球的共性,更應是向個性發展的藝術——個人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交流是為取長補短,是為了更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民族性、特長和優勢,而不是使東西方文化都成一個面孔。
問:你們與外國專家如何進行交流?其活動內容是什麼?
答:一般來説這種交流是很少的,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幾次。一是日本友人加藤唐九郎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在景德鎮所開的座談會。我深深地懂得、理解和贊同他的陶藝觀和審美觀。二是80年代美國華人陶藝家李茂宗和美國陶藝家來景德鎮參觀,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華君武先生介紹給我。李先生告訴我,他帶了個人和美國陶藝家的幻燈,表示願和我們交流、座談。我覺得李先生雖身居美國,作品既有現代感,又帶有東方藝術的濃厚韻味。由於他是聯合國計劃署陶藝顧問,他來中國的旅差費可以由聯合國負責,於是我們決定第二年請李先生來我院講學,帶一個雕塑專業班半個月。有時他也表演給大家看。三是1988年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的“中華傳統陶藝和現代陶藝研討會”及展覽,有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及中國台灣、香港的華人陶藝家參加。會議要求與會者每人帶一篇論文、一篇講演稿、5件作品參展。會議除每人都可發表演講,放自帶幻燈外,還組織參觀陶藝作坊,集體手制陶藝與特別邀請三位陶藝家到香港理工大學陶瓷係進行交流表演(其中有我的盤條陶藝表演),同時還出版一本參展陶藝畫冊。
這次會議,最可取的是,論文、講演、研討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一個題目,各抒己見,各自發揮,參展的陶藝作品沒有任何制約的要求。這樣,陶藝家就可將自己地區、個人最具特色、最具優勢、最具陶藝語言的作品拿出來,可想而知,也就更具交流價值。
以上這些活動,無疑給我們提高了認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陶藝家的生活。
問:請介紹貴院的簡單歷史、教育系統、教職員人數、學生人數、畢業生人數及他們畢業後的情況(主要從事哪種工作),在校專業生主要學習些什麼課程?研究生呢?
答:景德鎮陶瓷學院成立於1958年,是直屬中國輕工業部領導的綜合性陶瓷技藝高等學校。學院下設四個係和一個基礎課部,共九個專業。即,陶瓷工程系——硅酸鹽工程專業、熱能工程專業、陶瓷原料礦物工程專業;陶瓷機械系——機械設計製造專業、機械製造工藝及製備專業;陶瓷美術系——陶瓷美術設計專業、陶瓷雕塑專業、工業造型設計專業;企業管理系——工業管理工程專業。同時還舉辦各種類型的進修班和培訓班。各專業面向全國進行招生和分配。主要分配在各地陶瓷教育、科研、生産、外貿等部門。每年畢業生二百餘人,美術系三十人左右。每年除招收本科專科學生外,還招收陶瓷美術、陶瓷工程等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現有在校學生近一千三百人,教職工六百餘人。
在校專業生主要學習課程,以美術系雕塑專業為例,主要有素描、泥塑、製作。素描以人體寫生為基礎;泥塑以人體、動物為主;製作則不但包括人物、動物,還包括自然界見得到見不到的一切都可作為表現的對象。凡是創作一般都要求使用陶土或瓷土,製作並燒成。其次還有圖案、色彩、陶瓷造型(指器皿設計)、工藝學、美術史、陶瓷史等。
研究生則與本科生有所不同,他們的課程安排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首先訂一個研究課題。根據課題和個人不同素質的需要有選擇地安排課程。一般著重研究和創意,大大消弱美術基礎和專業基礎的練習。在方法上以自學為主,教師隨時輔導。在條件上比本科生優越。由於目前的國情需要,美術系本科生的基本訓練是以造型能力、藝術修養的培養為主,陶瓷工藝為次。這樣的學生社會適應性強,既可以從事陶藝創作、産業陶藝設計、陶瓷行業管理,也可以從事其他美術創作、美術設計工作。
問:目前,陶藝家(除了貴院專家之外,還包括在工廠、研究所活躍的專家)在創作中有什麼苦惱?又有什麼希望?將來,想要創作些什麼樣的陶瓷藝術?
答:目前中國陶藝家,還沒有完全靠陶藝作品推向市場來維持生計(中國還不存在這樣的市場),他們多是在國營事業、企業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單位靠工資生活。由於中國經濟水準較低下,一般倣古瓷都是銷往國外,在國內市場能夠銷售的陶藝,只有能夠大量生産的價格很低的複製品才有市場。因此,不管在哪一部門的陶藝家,他主要考慮的是要為生産而創作、設計。要有大量生産,一要客觀地考慮廣大群眾的欣賞習慣、審美要求。二要適應現存的生産流程。三要價格適中。這些都是要求陶藝家的主觀意識要符合客觀現實。但是,另一些陶藝家他們不甘心長期處於這種被動地位。他們希望把自己的主觀願望,更多的個人愛好和追求,通過作品釋放出來,而無須考慮複製和別人喜不喜歡。於是便出現了風格各異的現代意識很濃的原作陶藝。
目前,這種原作陶藝,尤其是較有現代感的原作陶藝,多出於高等藝術院校,因為他們畢竟是學術單位。至於一些研究所、工廠由於都要考慮經濟效益,又難以被別人所接受和理解,能堅持從事現代原作陶藝創作的就很少。至於我們學校,由於是唯一的全國陶瓷專業綜合性學校,教師們在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多從事現代陶藝的創作。其作品的命運,也就是參加一些國內外展覽而已。
中國陶藝家還面臨的一個情況是,他們都沒有自己的陶藝製作和燒成的起碼設備,只有求助於公家的大型設備。這樣的結果是,藝術追求受設備的制約,要適應設備和燒成的要求,而不是設備和燒成服從於自己的藝術追求。現在,中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藝術上允許百花齊放,允許個體小作坊的存在,銷售上允許出售屬於自己的作品等,這些無疑將會促進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但只有在國家經濟、文化素質具有相當高度的情況下,有千萬個屬於小型不同風格的陶藝作坊的存在,中國的現代陶藝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任何造型藝術,都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首先是從材料開始的。陶瓷的個性十分鮮明,泥土的柔軟性、可塑性,使之産生與其相應的多樣形式;釉色作用於火焰後使之十分神秘。陶瓷這種材料一經燒成,它的硬度和永不變質的特性,又是任何其他材質所無法相比的。目前,陶藝作為一種裝飾,多屬於室內陳設,很少推廣到室外。從中國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和中國古建築屋頂上的陶瓷裝飾品來看,五百年後,還好象是現在燒出來的,可見這種材質是能經得起千百年風風雨雨考驗的。我目前正在研究和創作的正是與園林、建築相結合的1.5米至2米左右的較大型陶藝,希望將其推廣開來。願中日兩國陶藝家共同攜起手來互相交流,為東方的現代陶藝攀登高峰而奮鬥。
(1990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