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雅軒798藝術中心舉辦“藝緣--黃苗子、鬱風藝術展”

時間:2011-10-21 09:41:45 | 來源:藝術中國 段建輝、張文佳 撰文

展覽>藝緣--黃苗子鬱風藝術展>

2011年10月22日至11月2日,百雅軒798藝術中心將舉辦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黃苗子先生與夫人鬱風女士的藝術展,這是繼故宮博物院於今年9月在神武門展廳舉辦了“藝緣—黃苗子鬱風藝術特展”之後,將二位老藝術家的100多件藝術精品再次呈現于廣大觀者,展出黃苗子先生與鬱風夫婦的繪畫、書法等經典作品以及黃苗子近年來的新作。

“藝緣”,是黃苗子為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黃苗子鬱風藝術展”自取的展名。這是一位年近百歲的世紀老人,對藝術的理解,對友情的感悟,對人生的總結。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廣泛好評,到故宮神武門展廳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故宮博物院自2006年啟動對當代藝術大家的收藏系列展,先後有吳冠中、范曾、劉國松、張仃、饒宗頤先生的作品入藏故宮,黃苗子和鬱風作為夫婦藝術家的聯展,是故宮收藏的第六位和第七為現當代藝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專門到故宮參觀了展覽,並對展覽做出了高度評價。她説,“黃苗子和鬱風兩位著名藝術家始終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我們的黨,把他們的畢生精力獻給了文化事業,到耄耋之年依然堅守信念,為我國美術和書法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黨和人民是永不會忘記的”。她説,我們的藝術家要學習黃苗子、鬱風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忠誠于祖國和人民及執著于藝術追求的精神,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劉延東衷心祝願黃苗子先生健康長壽,永葆藝術青春,繼續為我國美術和書法事業、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貢獻。她稱讚展覽辦得好,應該讓更多的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這些老藝術家的奉獻精神和他們對藝術的追求。

2008年9月,百雅軒在798橋藝術中心舉辦了“風雨一吟——黃苗子藝術展”,作為黃苗子先生多年來的首個個展,受到了社會的好品。三年來,黃苗子先生身體欠佳,經常在醫院治療,與疾病進行樂觀的抗爭。在醫院的病房裏,在短期出院的間隙,他仍然不斷地創作出了一批新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如“三生花草夢蘇州”、“砍頭不要緊”、“農作圖”、“祭祀圖”等。三年來,在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廣東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機構的推動下,黃苗子展覽先後走進山西美術館、上海百雅軒藝術中心、廣東美術館、中山美術館、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越來越多的人們近距離地認識到這位藝術大師的藝術和風範。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黃苗子鬱風的作品受到了收藏界的重視,多家出版社出版了《黃苗子詩書畫集》、《苗老漢聊天》、《黃苗子鬱風作品集》、《藝林一枝——黃苗子古美術論集》、《畫壇師友錄》等畫集書籍。2009年,黃苗子先生用他和鬱風多年收藏的師友作品和他們自己的一部分作品的拍賣所得,設立了“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用於獎勵藝術院校的年輕學子。2010年,鬱風的家鄉浙江富陽設立“鬱風苗子藝術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活動。

黃苗子與鬱風伉儷在中國藝術界是備受矚目,備受尊重的一對夫婦。年輕時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通過對藝術的熱情與信仰有了交集,最終相互扶持相伴一生。夏衍先生曾評價黃苗子、鬱風夫婦為“老少年”,一直“熱情奔放,意氣風發,不知老之將至。”他們在充滿坎坷的人生中,始終共同堅持著對藝術的熱情,樂觀地對待藝術歷程中所有的跌宕起伏,呈現于觀者的是如此大氣磅薄而又貼近心靈的一種藝術語言。黃苗子先生通過長期的書法創作與實踐,將古篆字、畫像磚、石刻瓦當等傳統的文化藝術精華與繪畫構成的形式感巧妙結合,形成“苗子體”書法,受到前輩藝術家啟功、熊秉明、吳冠中等人的高度評價。

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多年來致力於吳冠中、羅爾純、黃苗子等藝術大師的推廣工作。多年來連續組織推動了黃苗子先生的展覽、出版、學術活動,還特別製作了一批黃苗子和鬱風先生代表作品的複製品和版畫。向苗子老人請益學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百雅軒目前也是收藏黃苗子先生藝術品最多的機構。百雅軒總裁李大鈞認為,“藝緣”兩個字,體現了黃苗子崇高的境界。苗子是個矮小的老人,但心胸博大、超然物外已經成為他的代稱。苗子一生推崇美育的價值,他不是藝術學院裏的教育家,卻是一個鮮活有力的為藝術而人生的案例。

苗子的故事,有些將隨風而逝,比如與藝術無關的事情。但關於他和藝術的人和事,卻因為那些作品和著述將廣為流傳。在百年人生的動蕩和社會的變遷中,苗子的路走得清晰而紮實。他是一位虔誠的藝術修士,他修道了一個境界:藝術是獨立的存在,藝術是人生的伴侶。藝術是“藝緣”。

黃苗子簡歷:

黃苗子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教育家,他1913年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家庭。黃苗子小時在香港就讀,受家庭影響,喜愛詩畫文藝,八歲習書法,十歲時就已在香港報刊上發表漫畫。十二歲師從鄧爾雅先生,十九歲到了上海,從事美術漫畫活動,並任上海大眾出版社編輯。黃苗子先生經歷豐富,交遊廣泛,當過國民政府財長部薦任秘書,中央銀行總行秘書處副處長,中央信託局秘書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秘書,全國政協委員;《新民報》副總經理;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格裏非斯大學客座教授及名譽教授等。他時時充滿著藝術創作的激情,長期活動於文藝,美術,書法界,並頗有成就,200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先生“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黃苗子先生的美術論著有《美術欣賞》、《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畫壇師友錄》等;書法有《黃苗子書法選》等等。黃苗子先生在漫畫、美術史論研究、藝文評論、詩文創作、繪畫書法等等方面都頗有成就,他追求藝術的人生境界已打動無數觀者。

鬱風簡歷:鬱風1916年出生於北京,少時受到叔父鬱達夫的影響,愛好新文藝。早年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學習西洋畫。之後又歷任上海美專附中教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常務理事,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她一生都熱衷於繪畫的探索,作品清秀淡雅,通過她的畫面,人們能感受到鬱風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她的作品曾在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等多個地方進行展覽,在美術評論與散文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遺憾的是,鬱風已在2007年離我們而去,享年91歲,但她的藝術作品、藝術靈性已經深入人心。

眾多名家對於黃苗子鬱風藝術的評價

著名藝術家、哲學家熊秉明先生:“苗子先生用篆籀,寫的只是一首隨口拈來的絕句小詩。縱橫揮掃的淋漓痛快和現代點潑派、行動派所追求的肢體騰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藝術史上從未有過這一種企圖,在中國卻有一個悠長的傳統。”“寫文字而有畫符號的神秘,畫符號而有安排圖案的美妙,安排圖案而終含涉生命的沉吟與飛揚。我們沐浴在五千年曆史長流中,也戰栗在二十世紀之末煙塵的前沿。”

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對苗子,我先是拜讀其文章,從中取得藝術方面的教益,後來才看到他的字,一見傾心,十分喜愛,突出感受是構圖美、虛實美、節奏美,總之,是造型美。”他談到鬱風的作品説到:“她寫來絕不千篇一律,生動準確地勾勒出各人的特點,一幅幅輕鬆簡潔的肖像畫。”

著名學者高居翰先生:“黃苗子通過一系列字體風格,變換自如嫺熟,或將更古老的篆體與隸書相結合,反映出他多年的鑽研,同時顯示個人風格。他運用繪畫手法,如讓毛筆飽滿水墨,使用裝飾性的水墨濃淡處理,使用有顏色圖案的紙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鬱風、黃苗子伉儷是我國當代卓有成就和影響的著名藝術家,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即投身於左翼文藝事業,在新中國文化建設事業中也貢獻良多。在數十年藝術生涯中,他們始終堅持對藝術的篤敬信念和真誠追求,勤奮耕耘,碩果纍纍。他們的藝術創作、研究和活動響應社會進步的旋律,伴隨時代前進的脈博,演繹出獨特、優美的樂章。更為可貴的是,他們一直熱心奉獻社會、激勵後學,多次將作品和收藏捐贈給美術館、紀念館等社會公益機構,將藝術成果回饋社會和人民。”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先生:“無論是治史著文還是書法丹青,他們的學術總閃現著智慧的華採,他們的書畫總透溢出純粹的逸興。……只要向他們投去目光,我們就會看到,不只是中國藝壇,整個中國文林因有他們這樣一雙身影而顯得氣象氤氳,光彩照人。”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她的畫作構思精巧,色調秀麗,意境清雅,抒情意味濃郁。她還將獨特敏感的藝術觸覺融入她優美的散文之中,形成了清新、明麗、質樸的文風,散發著女藝術家的細膩與光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