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威尼斯中國館隱喻中國文化的艱難處境

時間:2011-06-01 20:09:43 | 來源:《世界藝術》

展覽>

關於威尼斯中國館的報告

——威尼斯的中國館只是隱喻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台中的艱難處境

呈文化部領導,各位專家: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次關於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劃方案候選。不過思考良久,仍然受困于中國館的具體展出空間,其中更多的是讓我想起,中國藝術在歐美強勢文化中的弱勢處境。因為作為威尼斯主題館的末端:中國館,是由一個油庫和所謂的處女花園構成,它沒有條件讓中國藝術形成哪怕是最基本的空間佈局,也無法讓中國策展人或藝術家實現自己的文化想像。而這個空間,恐怕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接受的展覽場地。它的存在,仍然讓我們想到一個纏繞著中國近當代文化歷史中,揮之不去的單詞:弱勢處境。由此,遷移場館或新建中國館迫在眉睫,它遠比展覽方案更重要。因為它暗示著中國藝術在國際交流平臺的尊嚴。

具體地看威尼斯中國館 “油庫”,在今天的視覺呈現中,根本就讓策展人和藝術家無所作為,尤其對擅長于架上繪畫、或者説架上繪畫在當代藝術中佔絕對比例的中國而言,就更沒有提供任何表現的可能,就是影像、裝置也沒有什麼空間可以施展。龐大錯落的油罐和機器,不但讓展覽受限、讓空間跼踀、讓觀眾不安,同時銹蝕的顏色和無法使用的燈光,更割裂了藝術應該激發的遐想和對應。即便利用外光,也只能是某個局部的挖空心思,尋找可能。但還是無法讓策展人實施其展覽理念,而狹長的過道更使作品難以與公眾互動、形成有效的觀看距離。我想:即便是請世界最好的空間規劃專家,也恐難以讓藝術品跟這個廢棄的油庫構成相應成輝的關係,難怪它在成為中國館之前一直廢棄於此。

至於“處女花園”這個好聽而無實用價值的公共空間,其本身就是一小塊無人問津的綠地,它的存在更多是讓走累的觀眾在此小憩。而多數參觀者根本就不能在這裡停留。況且,由於井蓋的存在、戶外氣候影響等諸多限制。很難讓中國文化在這裡形成有交互的傳播途徑。更致命的是:從上屆開始,主辦國義大利調整至毗鄰中國館。以後,極大的場地和投入懸殊,就讓中國館顯得更為寒磣。

回顧1993年中國藝術第一次走進威尼斯雙年展這個世界藝術的重大格局歷史時,仍使我們的組織者和藝術家心懷太多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恐是我們當代藝術集體的難言之隱,其中也是因為空間無法承受中國藝術家激昂的表達而讓我們有點傷心落淚,以至於當時組織中國藝術家前往威尼斯的奧利瓦,十幾年後再次來到上海代表義大利官方活動策劃人時,93年所有與他産生關係的每人平均未到場,就足見一斑。為此事我還問過奧利瓦先生,是什麼原因讓他顯得如此孤獨時,他只是答非所問的搪塞了事。由此看來,第一次威尼斯雙年展之行,所形成了隱喻,如夢魘一般的纏繞在中國藝術走向國際大展的行進道路上。

今天,我們終於從臨時性的中國館到固定的中國館,開啟了我們自己的國家空間,但作為國家形象的交流平臺,由於這惡劣的場館條件,從來沒有讓其他國家感受到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值得驕傲的本質。

有資料顯示,從2003年因“非典”影響未能成形的威尼斯國家館之旅共有3屆,其中雖有好的評述,但與一個文化大國的藝術形象仍相去甚遠,中國館沒能通過威尼斯雙年展的亮相,彰顯出一個大國文化已經具備的實力。其根本原因既不是中國策展人的水準,也不是藝術家當下的創作命題,問題就是所有威尼斯國家館中最差的空間條件。使我不能理解的是,相對於中國的台灣館、香港館則優於主戰場。中國的台灣館位居最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更有其突出的地理優勢和宣傳效應。香港館在主題館大門的對面,空間雖小,但也是觀眾的必經之地。由此看來,我們對文化藝術的認識和理解與我們競爭的大國有著太大的觀念差距。

文化藝術在歐美國家的主流價值觀裏,佔據相當的位置,文化藝術的強勢也造就了歐美等國人的尊嚴。由於中國館的簡陋,無疑在全球化時代大大影響了中國人的對外文化形象,也導致了歐美以及其他國家對我國政治、經濟領域的判斷與誤讀。事實是,我們不太看重的雙年展,在歐美及其他國家則標誌著一個民族對創造力和先進文化的態度,也是一個國家民族良好素質的生活方式。所以以國家群落的威尼斯雙年展,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及國民的關注。只有在一個好的、或者説較好的展示空間裏,才會使兩年一度中國國家館真正意義上形成國家文化形象的空間。否則我們的雙年展之旅努力肯定是徒勞而無益的。事實是只要去看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華人(包括在威尼斯居住的華人),大家説起國家館心裏只是隱隱作痛。

而今天的事實是改變中國館現有條件,對於今天的中國人而言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只是我們對雙年展的模式及意義的隱形作用缺乏相應的研究。從上個世紀末到21世紀,藝術越來越作用於我們的生活以及其他領域,而國與國之間的勢力張顯,更多的是通過這樣的隱形博弈。縱向的看,60年代美國為了爭取文化強勢而進行的國家介入、90年代英國為了贏得歐洲文化大國地位而調整的國家文化策略……都對這兩個大國在文化及相關産業中,得到了太多的好處。直至影響到中國今天的文化價值觀,應該説,它應該讓我們感到警惕。

我認為,只要涉及國際性的重大活動,政府應組織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策略推廣規劃,來造就中國文化藝術的全局推廣,儘管就目前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在文化推廣上雖有一些動作,但仍然由於機制的原因,對文化策略研究不足,不能使中國在世界文化宣傳上爭得相應的空間。其實,今天國與國之間實力的較量,不僅僅是經濟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在文化擴張上努力,避免長久以來我們依靠外來文化的事實。尤其在全球相互競爭的文化舞臺上,個人的力量和鬆散的民間組織無法承載起文化傳播需求的今天,效倣英國、美國政府的文化擴張模式,才是大國崛起的根本。

所以,要真正要參加藝術的奧林匹亞威尼斯雙年展,當務之急,就必須完善其組織結構和找尋新的場地,或買地建館來解決中國館長期的困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國家形象,也能為中國人新的文化體驗提供施展的舞臺,至於説到當前所謂不應存在的艱難處境,我想説的是:文化部門可整合相關外事部門,並聯繫當地僑領和友人一起想辦法(在威尼斯的華人鄭錫金就願充當這樣的角色)。儘快地與威尼斯當地官員及華人建立關係,一起來完成在藝術領域中的唯一國家館工程。另外,國家館,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也應撥出專項經費來鑄造這一國家形象的工程。

此外,如果真的政府缺乏文化藝術資金,經歷過2006年至今的中國藝術奇跡,中國藝術各個方面的融資能力已具相當規模,而中國藝術家及與藝術相關的人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不管是其個人報效祖國也好、還是國家對此實行稅收減免政策也好,民間資金的籌集也肯定會有效地解決中國的建館和遷移,只是需要有一個合法的機構來完善這一工作(前幾年的金融危機,南韓也有類似的典範)。我想就目前而言,只要文化部介入,一切指日可待。

望文化部領導以及各位專家重視!

俞 可

2011年1月1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