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大天地 朱白話今昔——李嵐清篆刻與《突圍》講座側記

時間:2011-05-24 15:00:13 | 來源:中國上海

展覽>


李嵐清同志在作篆刻與《突圍》講座



1月19日,李嵐清篆刻與《突圍》講座暨李嵐清篆刻藝術展在滬舉行,為聆聽者打開了一扇通向篆刻藝術殿堂之窗,將觀看者引入了高雅愉悅的藝術之旅。

  上午9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一走進友誼會堂,1000多名聽眾便報以長久熱烈的掌聲,迎接新年伊始這場難得的藝術盛宴。

  談篆刻,道突圍

  71歲重拾舊趣,潛心治印,短短5年間創作400多方。篆刻不僅讓李嵐清感受到無窮的樂趣,更讓他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昨天他從“研習古璽”、“治印感悟”、“生活情懷”、“幽默趣聞”、“緬懷大師”等十二個方面,娓娓道來,向聽眾講述了他研習篆刻的緣起、經歷和心得。2001年,李嵐清帶隊赴莫斯科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在慶祝會上,他情不自禁帶頭喊出了“祖國萬歲”、“人民萬歲”。建國55週年時,他以此精心創作了兩方印章,分別為滿白文和細朱文,飽滿、莊重、渾厚,反映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熾烈的熱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嵐清為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篆刻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勿忘開拓者》、《打破壟斷》、《大鍋飯吃不得》、《就叫特區》、《換了人間》、《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等44方印章,引導人們從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視角,領略中華民族篆刻藝術的博大精深和創新魅力,進一步感悟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

  憶趣事,説發展

  講座中,李嵐清點評上海寶鋼為“引進中崛起的世界一流企業”,講述了鄧小平同志多次視察寶鋼以及那句響噹噹的話——“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他憶起上海最早發行糧票,那半兩糧票、一寸布票見證著計劃經濟時期物質短缺的艱辛;他談到88層金茂大廈的建成,為上海增添了新的標桿,而今天的上海已是高樓林立,萬象更新。

  濃濃的上海情緣,如此親切,如此溫暖。

  李嵐清有一方“三級服裝加工部”的印章,印章背後是一段“做衣難”的故事。1978年2月,李嵐清曾手持一塊布料為做件夏天穿的襯衫,從西單走到甘家口,才找到一個服裝加工部肯接活,量完尺寸後卻被告知要等到11月才能取,無奈又輾轉走到東安市場,發現一個“三級服裝加工部”,儘管他們自稱技術低下、做壞不賠,但取活時間勉強可以接受,便留下布料,結果做出來的襯衫成了“和服”,又寬又大穿不了。後來,“是上海救了急”。李嵐清説,當時上海出了一種新衣料,趕緊買來,終於在上海做了一件白色短袖襯衫。他對這件“上海製造”的白襯衫很滿意,穿了很多年,並穿著它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張彩色照片。

  商業廣告、慈善捐贈、甚至引進外資技術設備等如今司空見慣的事,當年都有著曲折的一幕幕。李嵐清回憶起1979年1月文匯報刊登《為廣告正名》一文,引發了一場關於廣告的大討論,衝破了社會主義報刊不能刊登工商廣告的禁區,“揭開了當代中國廣告嶄新的一頁”。在那之後,中德合資的威娜寶洗髮水成了第一個上央視做廣告的外資品牌。

  作為最早一批合資企業,上海中德合資生産的“桑塔納”轎車,改變了我國汽車工作的發展面貌。李嵐清清楚地記得,第一批國産零配件合格率不到3%,獲得德方認可的第一批國産零配件僅有喇叭、輪條、收音機天線和“上海”標牌這四樣。説到今天桑塔納的國産化程度已經高達97%,當年參加外資技術設備引進談判的李嵐清欣慰地笑了。

  新啟迪,新境界

  1月19日下午召開的《突圍》與對外開放座談會上,不同界別的人士認為,《突圍》一書中的精彩故事,揭示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突破重重阻力,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探索和實踐,梳理和總結了對外開放初期一些重要的實踐和理論問題,是生動鮮活的教材,對上海在當前嚴峻、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衝破瓶頸、破解難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重要的啟示、鞭策與鼓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月19日在上海美術館開幕的李嵐清篆刻藝術展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復旦大學一名男生告訴記者:“我是學生會幹部,嵐清爺爺是復旦學生的老前輩,看完這個展覽,我覺得能有這樣的學長、前輩,真是太自豪了。”篆刻家徐若甫説,李嵐清篆刻藝術題材之廣、形式之新、刀法之美,都令他欽佩不已。比如“十二生肖”印,一改古代肖形印的慣用形式,多采取卡通造型加以線條化處理,生動雋永,令人耳目一新,特別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喜愛。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李新對李嵐清為鄧小平所刻的兩方印章激動不已,一方“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印”,一方“科教後勤部部長鄧小平之印”。他説,這兩方印刻出了中國篆刻藝術家以及每個中國人的心聲,這也是對古老的篆刻藝術一次了不起的“突圍”,突破了篆刻藝術囿于文人實用印鑒的狹窄格局,開創了新天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