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在2007年初出版了《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五年後,您又出版這本《大眾篆刻》,您能説説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作者:我于2003年春退休後,確定了“健身、健腦、讀書、創作”的生活安排。在健腦活動中,我列入了“篆刻”一項。因為篆刻是我國獨特的傳統藝術,不僅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又是一種抒發情感和表達理念的載體,而且能訓練腦、手、眼的精密協調配合,對保持大腦的思維能力、延緩腦功能的退化,都有所幫助。
這樣,我就開始了篆刻。到2006年,我已經篆刻了兩百多方作品,對篆刻藝術實踐也有了一些感悟。出版社的同志知道之後,覺得我的篆刻作品以及對篆刻藝術的感悟,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有些價值,提出把我的篆刻作品結集出版,這就是《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一書出版的緣起。書中一共收錄了我的篆刻作品一百七十多方。從那時到現在,我又刻了四百多方作品,對篆刻也有了不少新的感悟。其間,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志認為我的篆刻作品在數量、品質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多次要求我修訂《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一書,我都予以婉拒。今年春天,中國美術館要為我舉辦篆刻書法展,並要印製一本展覽用的作品圖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同志覺得這是修訂《原來篆刻這麼有趣》的最好時機,再次提出把我這幾年篆刻的四百多方新作收錄進來,出一個新版本。我也覺得這樣做一舉兩得,就同意了,只是按照我對篆刻藝術的理念和追求,把原來的書名改為《大眾篆刻》。在我看來,這本《大眾篆刻》既是《原來篆刻這麼有趣》的修訂版,也是中國美術館舉辦我的篆刻書法展覽的配套畫冊,一書兩用,避免了重復浪費。
編輯:我們在欣賞您的篆刻作品時感覺到,您的篆刻作品隨處都流溢著創新的精神,無論是篆刻的題材,還是篆刻的線條、造型、佈局,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和風格。對於篆刻的創新,您肯定有自己的思考,能為我們談一談嗎?
作者:藝術貴在創新,篆刻藝術也不例外。但篆刻是漢字的藝術,用於篆刻的漢字,要規範準確,有根有據,不可以隨意造字。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創新,做到“變而不脫”。我給自己立了兩條不可跨越的紅線:一是不給任何健在的人刻名章,因為那是職業篆刻家的事,與我對篆刻藝術的追求不符;二是我儘量使印文更藝術化,但決不造字。我在篆刻作品時,注意創新,就我目前的狀態,一有某些藝術靈感,就有創作的衝動;沒有靈感或創新的構思,我一般不刻。
中國文字的根是象形符號,有著可以變形的無限空間。每次創作篆刻作品時,這些文字經常在我腦海中化為變而不脫的新奇映像,正是在這種狀態裏,我綜合想篆刻的內容,創作了略有新意的作品,如“舞”、“亂石鋪街”、“竹林”、“鳴”、“飛翔”、“園丁”、“目明”、“山高月小”、“(無)中生(有)”、“餅(過度包裝)”、“白廳烤鴨館(白丁考鳥官)”、“天安門”、“北京故宮”、“思”、“心平如水”、“開心人”⋯⋯ 我把這種創新叫做“以字造型”。
至於篆刻的造型,生肖印可以説是一個代表性的傳統類型。可那些生肖的造型多來自古代的圖騰,形象有些可怕。我則儘量採用可愛的漫畫或卡通的形式,把肖形印刻得可愛、吉祥、擬人化,在表現形式上擺脫傳統的模式。比如,我將“丁亥”二字與胖豬寶寶刻在一起,是為了給它裝飾打扮一下,好似帶上了領結、領花;把“虎”擬人化;把“卯”刻成一隻小白兔;“蛇”則刻成美女蛇,以回避其兇悍的一面,等等。我管這種創新叫“生肖變臉”。
線上條的創新方面,我注意根據篆刻的題材選擇篆刻的線條。比如,在“樂仙”這方印中,我把“樂仙”這兩個字刻成五線譜和譜架。在“莫札特”這方印中,我就注意把字的筆畫用五線譜上的音符和鋼琴鍵盤的樣子錶現出來,使線條的處理帶上音樂的元素,表明“莫札特”帶著音符和鋼琴鍵盤走向人間,使印章更有文化意味。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使整個篆刻作品的線條與傳統線條大為不同,別有一種美感。
這樣的創新還表現在其他方面,諸如作品的佈局和運刀的方法等。在篆刻材質方面,除了傳統的印材之外,我還嘗試過木頭、磚頭、紫砂、瓷、大理石、玉、銅等。材質不同,篆刻的感覺也不同,其藝術效果自然也不同。
編輯:確實,您讓篆刻藝術在方寸之間,綻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和風格;同時,您對篆刻藝術也有了很深的感悟和獨到的見解,它們對於追求篆刻藝術審美旨趣和拓展篆刻創作內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請您再具體談談自己的看法。
作者:我學篆刻主要是為了健腦,同時也是尋找另一種表達我的理念、情趣的文化載體。因此,在我刻的印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動機、一種理念、一種創新的嘗試。經過多年的篆刻實踐,我將這方面的感悟篆刻了五方印來概括:“石言美”、“石言志”、“石言情”、“石言趣”、“石言事”。“石言美”説的是篆刻藝術的審美追求,篆刻首先要給人以審美之感受,這是篆刻藝術的根本。其他四方印説的是篆刻的內容:“石言志”是説印可明志,可以表達治印者的理念、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石言情”是説印可以表達友情、親情、景情、心情;“石言趣”是説印可表達各種情趣,不但有助於治印者自己創造健康樂觀的精神世界,亦可與他人分享;“石言事”是説印可以銘記一些重要事件,見印憶事。我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中,就用了四十多方印來敘事和銘刻一段重要的歷史,也算以印銘史吧。出版社的同志説,讀者反應不錯,一是比較新穎活潑,二是有助於突出關鍵的內容。我覺得,這樣也使得篆刻藝術以開放的姿態與時俱進,具有個人特色、時代特色,煥發出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在2001年北京獲得第29屆奧運會舉辦權後,北京奧組委就投入了緊張的籌備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徵集會徽。北京奧組委的徵集、評選工作從2002年7月3日開始,歷時七個月,共收到國內外著名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有效參賽作品1985件。經由國內外著名專家組成的評委會初評和復評,共評選出10件獲獎作品,其中“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獲得總分第一名。2003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領導同志帶著初選方案來徵求我的意見。我們看了入選的若干設計方案後,一個使人耳目一新的“中國印”方案,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對將中國篆刻這一特有的傳統藝術加以抽象創新,與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和奧林匹克運動結合起來而別具匠心的方案,情有獨鍾。但我並未立即表達我的看法,而是先問奧組委領導同志在初選時有何傾向性意見。當他們告訴我傾向“中國印”方案時,我立即表示同意。方案公佈後,得到全國和全世界的普遍稱讚,它不僅為奧運會增添了中國文化色彩,也通過標誌物這種形式,極大普及了篆刻文化,拓寬了篆刻的功能,以中國“第一印”為篆刻的發展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編輯:説起您的篆刻感悟,您不僅把這部新作取名為《大眾篆刻》,還特別刻了一方“大眾篆刻”,並寫了書法題記 ——“讓篆刻藝術跟進時代步伐,貼近大眾,走向現實生活,雅俗共賞,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我們覺得,這裡麵包含著深遠的用心,您能為我們集中地説一説嗎?
作者:我在出版《原來篆刻這麼有趣》時,就想把書名定為《原來篆刻這麼好玩》,可出版社的同志覺得“好玩”一詞有歧義,容易生出誤解,讓人覺得我對篆刻藝術的態度不夠嚴肅。其實,我説的“好玩”,就是想讓讀者消除對篆刻藝術的距離感,讓大家覺得篆刻藝術不是那麼高不可攀,而是可以接近和嘗試的,是一件好玩的趣事。
篆刻與書法一樣,是漢字的藝術。與書法不同,篆刻講究鐵筆石趣,有著獨特的藝術韻味。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漢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由於電腦和網路技術的普及,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漢字書寫能力普遍衰退,這種情況實在讓人擔憂。篆刻並不是只能用篆書,中國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主要字體,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乃至印刷字體等,都可以入印,我就做過這樣的嘗試。我覺得,通過這種嘗試,你可以走近漢字,進而熱愛漢字。這是我提倡普及篆刻藝術的一個主要原因。
為此,在《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一書裏,我主張採用不同於傳統印譜的編排方式,以突出篆刻藝術的主體地位和獨立地位。人們可能知道,印章最早主要是權力的憑信,後來經過文人的改造,才成為一門藝術,但大都仍是書法和繪畫的附庸和點綴,是襯托書法和繪畫這些“紅花”的“綠葉”,獨立性不強。我在《原來篆刻這麼有趣》一書裏,則反其道而行之,為我的篆刻作品配上書法、照片、短文等,用“紅花”來襯托“綠葉”,進一步強調篆刻藝術的獨立地位,讓讀者更重視篆刻。
總結這幾年的篆刻實踐,我這次直接提出了“大眾篆刻”這個理念,就是讓篆刻走出象牙之塔,走進時代,走進現實,走進大眾,這樣才能使篆刻藝術生命常青,走向新的繁榮。
編輯:這幾年,國內高校、企業、美術館、博物館乃至新加坡、俄羅斯、法國等國家舉辦了您的篆刻藝術展。尤其是在俄羅斯、法國舉辦的篆刻藝術展,不僅開啟了在歐洲舉辦中國篆刻藝術展的先河,還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藝術門類,産生了廣泛深遠的積極影響。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先生看了您的藝術展覽後説:“友誼不是空泛的言談,是需要經過大家的努力獲得的,是需要像李嵐清先生那樣勇於創新的人來幫助我們實現的。”您能具體説説這些影響嗎?
作者:《原來篆刻這麼有趣》出版後,引起了許多讀者的興趣,他們不但看得懂,喜愛上這門藝術,甚至想進一步嘗試和了解篆刻藝術,一些高校要求辦展覽和講座。現在看來,這些展覽和講座有利於推廣、普及篆刻藝術,傳播中國優秀的文化,讓人們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喜愛篆刻藝術,也有利於推動篆刻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培養人們對漢字的熱愛,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熱愛。
這幾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在不斷提高,還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加上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的頻繁,都為向國外宣傳中國篆刻藝術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2007年我國舉辦俄羅斯“中國年”中國文化節時,應負責籌備的有關部門要求,我的篆刻藝術展在俄羅斯舉辦。2009年,應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邀請,我的篆刻藝術展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這是篆刻藝術首次作為獨立的展覽走向歐洲。
俄羅斯和法國的觀眾對我的篆刻藝術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超出了我的預料。記得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博物館、聖彼得堡大學、莫斯科大學舉辦展覽時,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俄羅斯科學院的院士發言説,他儘管不認識漢字,可一看到我的篆刻作品——“芭蕾”,就能想像出這是芭蕾,因為他從我設計的字形上就感受到了芭蕾的舞姿。因此,他對我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漢字也充滿了興趣。
法國的觀眾更是熱情,他們不僅到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踴躍參觀展覽,還積極參加我們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篆刻培訓班。一位法國學員還從外地趕到巴黎參加培訓班。他對記者説:“我來這裡是因為篆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是一種非常重要和特殊的藝術,在欣賞篆刻藝術的同時我可以欣賞到繪畫、書法。我很感興趣,希望能更深入地學習。”還有不少法國觀眾當場向我們的篆刻家認真學習起篆刻來。
這樣的例子很多,它們都驗證了我的那句話——“文化交流是心靈的溝通”。這也讓我相信,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經過創新,能夠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篆刻藝術在這方面的潛力還很大,有待進一步地發掘和拓展。
編輯:説起創新,我們覺得,您的創新精神不僅表現在篆刻上,也表現在您的篆刻藝術展上。以往的篆刻展覽,都是就篆刻作品而展覽篆刻作品,而您的篆刻展覽,表面看來是篆刻展覽,實際上又是“中國文化展”、“中國近現代音樂展”、“改革開放歷史回顧展”、“世界文化名人展”等等,內容實在是豐富多彩,堪稱探索出了一種新型的篆刻藝術展覽模式。一位法國博物館學專家在看了您的篆刻展覽後,説您的展覽“完全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百科大全”。據我們了解,觀眾不管原來喜不喜歡篆刻藝術,只要參觀您的篆刻藝術展,都覺得耳目一新、輕鬆愉快,並有很大的收穫。可見,您的篆刻藝術展的展覽模式確實與眾不同,匠心獨運。您能為我們説説嗎?
作者:我的篆刻藝術展,在展覽我的篆刻作品的同時,還要讓篆刻作品提綱挈領,統帶豐富多樣的主題和內容,把我的理念、情趣、思考和記憶通過篆刻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掘和深化篆刻藝術展的功能和效果,讓篆刻藝術展覽的受眾更多,擴大篆刻展覽的適應性和影響力,讓觀眾在了解篆刻藝術的同時,也能獲得篆刻之外的收穫。我曾刻過一方印章,叫“遊心印外”,意思就是既要追求篆刻藝術,又要不局限于篆刻藝術,讓篆刻包含更多時代的、現實的內容,充分發揮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門德爾松有一首藝術歌曲,叫《乘著歌聲的翅膀》。在我看來,我的篆刻展覽也可以叫作“乘著篆刻的翅膀”,就是用篆刻展覽的形式,不僅讓人們了解中國篆刻藝術,也讓人們看到中國文化、世界文化、中國改革開放的艱難歷程和巨大成就,以及我對現實的關注、對文化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
説到這裡,我想起自己曾多次開玩笑説,我的篆刻屬於“另類篆刻”。其實,我的印譜也屬於“另類印譜”,我的篆刻藝術展覽也屬於“另類展覽”。這個“另類”,也就是“大眾篆刻”。篆刻是一種以漢字文化為基礎的文化藝術,問題的關鍵是,要讓它走出象牙塔,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篆刻藝術深深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並擁有更多的文化內涵,使更多人感興趣,成為大眾的文化藝術,使篆刻藝術在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字、中華文化、世界文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