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時間:2011-05-19 19:07:35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倡揚“大眾篆刻”理念 推動傳統藝術普及

由中國美術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家協會、西泠印社協辦的“大眾篆刻——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于5月20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以550余件篆刻和200余件書法作品構成的恢弘規模,展示了李嵐清在篆刻、書法創造上的豐厚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大眾篆刻——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作品集》也于同日首發。展覽中,400余方篆刻原石首次集中向公眾亮相,成為展覽的突出亮點。展覽以印、詩、書、畫、圖片、文字結合的豐富形式,構成對李嵐清多年來篆刻創作全況的反映,讓人在欣賞和閱讀中走進李嵐清的篆刻書法藝術世界。

李嵐清曾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從領導崗位退休之後,仍然十分關心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致力於高雅藝術的推廣和傳統藝術的普及。在篆刻藝術的研究與創作上,他一方面深入中國印學,追本溯源、研習經典,另一方面,以極大的熱情和心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從篆刻理念、篆刻內容、技法到表現形式都新意迭出,構築成宏闊而精深的篆刻大觀。

走進中國美術館一層大廳,一枚“大眾篆刻”的印章造型格外醒目,它點明瞭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的主旨。中國篆刻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之際就已奠立形制,在實用中兼有審美。發展到明清之際,隨著文人藝術家的參與,篆刻趨於情感與個性的表達,既與詩、書、畫合為一體,也成為中國藝術的重要形式。但是,篆刻藝術在今天如何進一步發展?如何超越已有的傳統性內容和各种經典的法則樣式?尤其是如何使屬於“小眾”欣賞的篆刻走向“大眾”,成為大眾理解和欣賞的藝術形式?是篆刻藝術發展面臨的課題。李嵐清在多年篆刻創作的實踐中,提出了“大眾篆刻”這一理念,並身體力行,以這個理念為目標,創作了大量作品,並形成了以篆刻為中心、展開豐富內容的展出形式,使展覽成為一個別開生面的空間。

一、8大主題構成豐富篇章

李嵐清篆刻創作的主題十分豐富,展覽分為“遊心印海”、“以印銘史”、“情係神州”、“印跡人生”、“文化拾貝”、“詩印書情”、“走出國門”、“素描大師”8個部分。每一件作品都鐫刻著一段歷史、一次經歷、一則故事、一份情意,充分體現出他將自己的政治抱負、文化學養、人生境界與篆刻探索相結合的獨特創作道路。例如,在“以印銘史”中,展示了反映改革開放初期重要歷史的40多件作品,它們由作者特別為自己的著作《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而創作,用篆刻銘記歷史,也用篆刻“印證”了歷史;在“情係神州”中,作者以真摯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懷錶現祖國的山川自然、人文歷史與社會發展,從每件作品中都可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其中“任重道遠”、“為民執政”、“天下為公”等是為紀念建黨90週年和辛亥革命100週年創作的最新作品。在“走出國門”中,收入了作者應邀在新加坡、俄羅斯和法國舉辦的“中國印•李嵐清篆刻藝術展”而創作的部分作品,其中有“達•芬奇”、“歌德”、“巴爾扎克”、“莎翁”、“雨果”等大量西方文化藝術名人以及與音樂、舞蹈、美術有關的“天鵝湖”、“悲愴”、“芭蕾”等作品。它們以豐富多樣的印章形制和篆刻創意,反映了作者對西方文化的深厚學養,用中國的篆刻形式為西方著名文學藝術家和經典作品“造像”,在篆刻創作中還是第一次;展覽還展出了作者最新的一組創作“素描大師”,他在宣紙上為自己景仰的李叔同、趙元任、齊白石、徐悲鴻等文化名人畫上素描,然後蓋上為他們篆刻的印章,再寫上為他們寫的詩歌,形成了新穎的“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形式。可以説,他的篆刻藝術以寬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學識,為篆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時代內容,反映了他在篆刻上所體現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和“筆墨當隨時代”的意識,為中國篆刻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這次展覽,還展出了李嵐清的書法原作近百件,其中既有書寫古代詩詞名篇的作品,也有以格言、感受、記事為內容的作品。他的書法風格出自心性,結體凝練韻致,清秀雋美,顯示出學者睿智與從容心態,令人觀之感受到儒雅的文心墨韻。

二、“遊心印外”,美不勝收

李嵐清在拓展篆刻內容的同時,十分重視篆刻形式語言的探索。他在創作時追求的是“遊心印外”,每件作品都有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創意。他深諳立篆之本是中國獨有的象形文字,在創作中充分發揮漢字的象形特徵,結構與字形的變化組合充滿新穎的意態,文字在方寸之間成為鮮活的生命形象,開闢了篆刻藝術的一個新天地。他認為:篆刻與書法一樣,是漢字的藝術。與書法不同,篆刻講究鐵筆石趣,有著獨特的藝術韻味。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漢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於電腦和網路技術的普及,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漢字書寫能力普遍衰退,這種情況實在讓人擔憂。篆刻並不是只能用篆書,中國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主要字體,諸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乃至印刷字體等,都可以入印,可以讓人走近漢字,進而熱愛漢字。“這是我提倡普及篆刻藝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篆刻的藝術語言在於線條與結構。李嵐清在創作中特別注重根據篆刻的題材選擇篆刻的線條,通過線條的韻味形成獨特的意象,例如,他用錯落的線條刻出的“亂石鋪街”,用細整的線條刻出的“心平如水”,令人觀賞時進入由線條組成的作品意境。在“樂仙”這方印中,他把“樂仙”這兩個字刻成五線譜和譜架。在“莫札特”這方印中,把字的筆畫用五線譜上的音符和鋼琴鍵盤的樣子錶現出來,使線條的處理帶上音樂的元素,表明“莫札特”帶著音符和鋼琴鍵盤走向人間,使印章更有文化意味。仔細品味李嵐清的每一方篆刻作品,都可以看到它們意趣橫生,線條與傳統線條大為不同,別有一種美感。

李嵐清篆刻作品的獨特風格還在於他抓住漢字的象形特徵這一機杼,用“以字造型”的方法形成畫面般的篆刻形式。在展覽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明”、“竹林”等作品既是篆刻之書,又是文字之畫,別出心裁。在篆刻的傳統中,生肖印是一個代表性的類型,李嵐清在表現形式上擺脫了傳統的模式。採用可愛的漫畫或卡通的形式,比如,將“丁亥”二字與胖豬寶寶刻在一起,好似帶上了領結、領花;把“虎”擬人化;把“卯”刻成一隻小白兔,使生肖造型回避其兇悍的一面,突出了可愛、吉祥和擬人化的審美特徵。

在篆刻材質方面,除了傳統的印材之外,李嵐清還嘗試過木頭、磚頭、紫砂、瓷、大理石、玉、銅等。材質不同,作品篆刻的感覺也不同,其藝術效果自然也不同。

三、“乘著篆刻的翅膀”

李嵐清在篆刻研究和實踐中形成了有關篆刻藝術的許多獨到見解,其中以“五言”為精闢。他認為石可“言美”,篆刻首先要給人以審美的感受;石可“言志”,也就是篆刻的內容應該表達作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石可“言情”,在每一次創作中記錄的都是友情、親情、景情和心情;石可“言趣”,在篆刻的過程中充滿著發現與創造的樂趣,也可與他人分享;石可“言事”,篆刻可以銘記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某一情境,以印銘史,使得見印憶事,構成對歷史的回溯和人生的回望。他從實踐中得來的這些理論認識,為中國印學的發展注入了嶄新的內容。李嵐清還認為:“印章最早主要是權力的憑信,後來經過文人的不斷改進,才成為一門藝術,但大都仍是書法和繪畫的附庸和點綴,是襯托書法和繪畫這些“紅花”的“綠葉”,獨立性不強。”,為此,他反其道而行之,為他的篆刻作品配上書法、照片、短文等,用“紅花”來襯托“綠葉”,進一步強調了篆刻藝術的獨立地位,讓觀眾和讀者更重視篆刻。

“在展覽我的篆刻作品的同時,還要讓篆刻作品提綱挈領,統帶豐富多樣的主題和內容,把我的理念、情趣、思考和記憶通過篆刻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掘和深化篆刻藝術展的功能和效果,讓篆刻藝術展覽的受眾更多,擴大篆刻展覽的適應性和影響力,讓觀眾在了解篆刻藝術的同時,也能獲得篆刻之外的收穫。”

從2006年李嵐清所著《原來篆刻這麼有趣》出版以來,隨著他篆刻作品的積累,已在國內各博物館、美術館、大學舉辦多場篆刻及書法作品展和講座,並走出國門。他的展覽和他的篆刻藝術講座,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推動了篆刻藝術的普及和民族藝術的國際交流。“讓篆刻藝術跟進時代步伐,貼近大眾,走向現實生活,雅俗共賞,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這是李嵐清從事篆刻創作的根本理念,也是這次展覽的宗旨。“大眾篆刻”作為一個嶄新的命題,通過這次展覽,已引起篆刻界的學術關注與討論。用李嵐清的話説:“篆刻展覽也可以叫作‘乘著篆刻的翅膀’,就是用篆刻展覽的形式,不僅讓人們了解中國篆刻藝術,也讓人們看到中國文化、世界文化、中國改革開放的艱難歷程和巨大成就,以及我對現實的關注、對文化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

展覽開幕之際,李嵐清向中國美術館贈送了他的作品“中國印”,向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院、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第四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中國文字博物館等20余所大中學校和文化機構贈送了他的新作《大眾篆刻——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作品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