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推介

感覺與精神的記錄──藝術家李迪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3:28: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殷雙喜

問:李迪先生,很高興有機會同你談談你和你的作品,那麼就先從"你"開始吧,你是哪一年去德國的?為什麼選擇德國而不是美國或其他國家?

答:最初對我而言,無論德國和美國都是抽象的,也有些神秘感,但沒有一點可以進行比較的感性東西。在離開中國前,德國藝術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或多或少地對我有些影響,比如德國的浪漫主義繪畫,新表現主義,以及那裏後來發生的一些藝術事件象博伊斯這樣的大藝術家及他對後來的影響,當是都還是

很吸引我的,特別是八九年在北京由我策劃和參展的"中國表現藝術展"之後,更加強了去德國看一看的念頭,這一去就是九年。

問:你開始去德國是留學嗎?在改變了生活環境的情況下,你又是如何讓你在中國時所從事的藝術工作在德國繼續下去?有否斷裂感?

答:應該説我的藝術創作總是伴隨我的心境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它是屬於較敏感的那種類型。出國後的文化斷裂感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所以我並沒有不適的感覺,因為我一直相信,無論怎樣改變環境,我所渴望和希望的那種藝術總會不期而遇地到來,那不是刻意強求的。我從90年初先後在HP.Zimmer教授,Blalla W.Hallmann教授,Walter Dahn教授的工作室學習工作,在學習期間獲得艾伯特基金會三年的藝術獎學金,使我較順利地在95年取得了學位,那以後一直作為藝術家在那裏工作。

問:在德國,你親身體驗了那裏的生活,並研究了曾對你來説是抽象模糊的歐洲傳統和現代藝術,你現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答:在國內時對歐洲藝術,包括繪畫的興趣,還是停留在對技巧的熱情上,本質上並不很了解。到了歐洲之初總是盡可能地到處跑跑,看了大量的博物館,展覽之後,對傳統藝術漸漸失去了興趣,因為我發現那些黑乎乎有些發黴的東西,本質上同我沒有 任何情感上的溝通,同我眼前的這活生生的世界也相干不多,那些聖經故事也不那麼打動我。相反,那些活鮮鮮的現代藝術或者説新藝術,同我們的生活有著無法回避的關係,這一切讓我清楚了我的位置在那裏。

 


李迪 《多思的年華》1985 油畫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