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見證——義大利烏菲奇美術館館長講演側記

時間:2011-03-21 14:54:32 | 來源:中央美院美術館 作者:王春辰

展覽>

2010年3月13日週六下午,義大利烏菲奇美術館館長安東尼奧納塔利(Antonio Natali)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國際會議報告廳做了“穿越烏菲奇歷史的長河”的精彩講演。 納塔利用幻燈圖片將聽眾帶入一個遙遠的國度,仿佛在這座四百餘年的世界著名美術館經歷了一場歷史的漫遊。演講首先從美術館所在的城市講起,烏菲奇美術館地處義大利佛羅倫薩城,于1581年應科西莫一世之子梅迪奇家族的Granduca Francisco的請求成立。歷經風風雨雨四百多年依然保持了初始的風貌。烏菲奇美術館藏品豐富,號稱世界三大美術館之一,擁有許多傳世的著名繪畫,如杜喬、喬托、波提切利、提香、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丁托列托、倫勃朗等等大師的作品,每年的觀眾達130余萬人次。美術館的建築最初由義大利文藝復興著名的建築師、藝術家、藝術史家瓦薩裏于1560年設計,用於市政廳辦公用,所以美術館得名烏菲奇(Uffizi=office)。建築呈現為平行的幾何形狀,沿阿爾諾河建造,與對岸的Pitt宮隔河相望,烏菲奇建有懸空的走廊跨河通向Pitt宮。該走廊又稱“瓦薩裏走廊”,展示了美術館收藏的1700余幅自畫像中的500幅。

館長從美術館的入口引領聽眾神遊到古色古香的各個展廳、走廊中。入口的展廳原先是一座美迪奇家族的小型教堂,其門楣上挂有從其他教堂壁畫上移來的杜喬壁畫,但丁以前也曾在這個教堂演講過。隨著走廊和不同展廳的轉換,納塔利介紹了眾多大師的作品,如米開朗基羅的一幅畫在木版上繪畫,據認為畫于1504年,但經過納塔利的考證,通過發掘于1506年發現的羅馬雕像與被發掘的拉奧孔的造型的對比,認為這幅畫只能晚于作品中的小孩生日的1506年,所以此畫作應該是1507年作品。他通過圖像和歷史文獻的考證,有講解了達芬奇著名的《聖母告知圖》中視覺中心背景的那座山與大海的含義。這幅作品原是附近的一座本篤派隱修院的壁畫,該教派信奉福音書中對上帝的描述,認為上帝是山中之山,而大海則由蕓蕓眾生組成,所以這幅作品的重點是上帝在蕓蕓眾生之中,也正好宣告聖子即將誕生的背景。至於人們認為這幅畫的聖母透視不準確説法,納塔利指出該作品原先挂在教堂的高位上,人們是從側面來觀看這幅畫,所以有了一個側向的縱深,在這種情況下,聖母手臂加長正好彌補了畫面在側向看時被縮短的視覺誤差。

至於説,對繪畫的圖像解讀是否一概而論,則要小心,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每一幅作品的創作時間背景和當時、之前的歷史文獻、本文來查證作品中的故事來源。所以圖像闡釋是有限制的,不可以泛化,如解讀達芬奇繪畫中的山是否都有宗教性含義,要具體分析,而不能將圖像符號的解讀固定,其象徵意義會隨著時間、地點、委託人的不同而不同。 納塔利在演講中也反覆講到不僅要去觀看那些著名的大師的作品,也要去注意那些同樣重要、同樣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所以他們在作品陳列與展示上進行了細心的設計和週全的考慮,盡力讓觀眾多停留在那些作品面前,以此來增加對優秀作品的欣賞,而不是走馬觀花。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到烏菲奇美術館在溝通觀眾、強調歷史現場感的講究。

烏菲奇的收藏從15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20世紀,形成了完整的美術史脈絡。在其收藏的當代繪畫作品中也不乏歷史名畫的吸收,如1981年的一幅加裏波第所做的作品,就借用了烏切洛的《羅馬之戰》的構圖和人物場面,顯示了悠久的歷史在當代的影響。

演講之後,中央美院的師生和納塔利進行了問題對話,深化了演講內容。有問到烏菲奇的學術研究狀況,納塔利指出他們一年有兩期的烏菲奇研究情況報告,同時與國際上著名的美術館合作舉辦各種專題研討會,也出版相關著作。關於美術館的運營費用方面,納塔利指出一是國家撥款,二是觀眾參觀的門票收入,足以維持運營費用。 短短的兩個半小時的演講與對話不足以盡現烏菲奇美術館的奇妙,但足以讓我們暢想那樣一個偉大的藝術歷史和傳統,這是一種源自歷史的文明,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藝術,而且能夠守護自己的藝術寶藏則是一種責任和文化道義。看著那些依然是文藝復興時的建築和這些保存的藝術,歷史的久遠才歷歷在目、時間的見證才清晰地觸摸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