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雙年展展覽框架和學術靚點

時間:2010-10-19 08:43:39 | 來源:雙年展辦公室

展覽>

  本屆雙年展的展覽框架

  2010上海雙年展的策展過程分為“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展開”部分是指從2010年7月至9月的國際“巡迴排演”,按照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在歐洲、美國與亞洲進行;“回歸”部分是指“巡迴排演”向上海美術館主體展的回歸,三次“巡迴排演”將構成主體展覽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是上海雙年展將自身議題放在世界舞臺上進行檢驗和排演的過程,也可以被視為上海雙年展對於國際藝壇的一種呼應與回饋。  根據“巡迴排演”這一充滿現場感和行動感的工作方式,2010上海雙年展的主體展覽將以上海美術館作為中心展場,同時擬設立主題性分展場,與主展館共同構建起“雙年展劇場”的情境與敘事。10月份,“巡迴排演”將回歸到雙年展主館,構成主體展覽現場的基本“劇情”和框架。雙年展主館側重展示具有現場感的平面作品以及具有事件性的空間作品,強調當代藝術創作的敘事容量與場所精神。

  本屆雙年展學術靚點:遊牧式的“排演”

  2010上海雙年展擬邀請多傢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國際機構作為合作夥伴,共同參與雙年展的國際“巡迴排演”計劃。同時,從“巡迴排演”這個主題方向出發,我們將力圖在策展方法和運營方式上進行制度創新,“巡迴排演”計劃中的十余位主要思想家、藝術家和策展人將組成國際團隊,參與並且協助策展人進行雙年展各流動站的學術研究和組織工作。  國際“巡迴排演”預計從2010年5月開始,至9月底結束,共進行三站。該計劃將邀請四十余位思想家、藝術家、策展人共同參與,強調話語生産與視覺生産的合一。每場“排演”持續一週,根據特定主題內容,以不同藝術機構為劇場,以當地藝術家正在進行中的作品為基本“劇情”,藝術家的調研文獻和感性資料作為“道具”,展開其創作過程,打開藝術創作的暗箱,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排練場,並邀請思想家、策展人作為“演員”,以論辯、講演、寫作等方式共同參與藝術生産的排演過程,從不同角度開啟封閉在個體創作中的多種可能性。“巡迴排演”體現為一個創意實驗室,藝術勞作的現實資源、藝術家的創意、藝術史的知識、藝術體制的限定、批評話語以及觀眾同時被搬上舞臺,進入排演狀態,並在排演中實現自我更新。

  如何“排演”?

  1924年蘇聯未來主義作家 Tret’iakov創作了革命詩歌Roar China!
  1926年蘇聯左翼群體在莫斯科演出的同名戲劇Roar China!
  1930年10月27日前衛戲劇Roar China!在Martin Beck Theatre上演
  1934年,未名社成員劉峴在上海創作該劇的插圖《怒吼吧中國!》。
  1935年中國版畫家李樺創作黑白木刻《怒吼吧中國!》
  1937年國際縱隊成員Langston Hughes在Volunteer for Liberty 發表反法西斯詩歌Roar, China!

  這段發生在1920-30年代的上海-蘇聯-紐約-西班牙之間的曲折往事,是藝術-政治史上的一次曾經真實存在的“巡迴排演”。這80年前的“巡迴排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角度,去重新檢討前衛與革命、革命與國際、國際與民族-國家、國家與政治、政治與藝術、藝術與前衛-革命之間的複雜關係。80年後的今天,上海雙年展將以另一次跨地域的國際性的“巡迴排演”向那個大時代致敬。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迴排演”計劃從2010年6月開始,共展開四幕。可以被視為一種歷史的回聲。

  第一幕:胡志明小道,與“長征計劃”合作,2010年6月至9月于北京展開,議題為“從生産到排演”。“長征計劃”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策展項目之一,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覺生産和話語生産。“巡迴排演”第一幕將以“長征”正在進行的“胡志明小道”計劃為排演案例,檢驗“文化生産”這一觀念的有效性,以及從“生産”到“排演”的範式轉變對於藝術創作與思考的意義所在。本次“排演”將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寮國之間搭建一系列藝術與思想的活動平臺,深入到這個地區的複雜記憶中,集中探討藝術和思想在重新定義“自我-歷史-社會”這一集合體的過程中的作用。“胡志明小道” 以調研(2008-2009)、教育論壇(2009.7)、實地行走(2010.6-7)、“排演”(2010.9—11),“劇場”(2010.10—2011.2)以及“知識資料庫”等元素構成,其中“排演”和“劇場”部分共同構成2010年上海雙年展的“巡迴排演” 項目。

  第二幕:指路明燈(Guiding Light),將與PERFORMA: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合作,2010年11月于紐約展開。PERFORMA 致力於探討“現場”與表演藝術在20世紀藝術史中的意義和影響,以及21世紀表演藝術的發展方向,致力於以表演、現場等方式進行社會批判,是當今國際雙年展領域最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排演第二幕的主題為“指路明燈”,這個題目取自史上最長的電視肥皂劇,該劇先在電臺而後在電視上播放,長達72年之久,並於去年停播。紐約著名藝術家林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和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將邀請二十余位精英藝術家、批評家和策展人參與,共同思考和討論上海雙年展提出的若干議題,共同探討自我和藝術的危急時刻。本次“排演”將探討藝術創作在作品與現實、劇場與排演、社會空間與藝術體制之間的糾結關係,在現代主義以來的烏托邦思想與左翼文藝的背景中反思當代藝術的“社會參與”及行動主義,深入探討藝術家當前創作中的困惑與僵局。“指路明燈”破壞了傳統的“排演”概念,這也是對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的一種呼應。它的目標不在於一齣完美的劇目,而是對可能性的拓展和加強。排演作品的原動力變成了作品本身,完整感的延遲最終將實現本屆上海雙年展關於“建造一個表演的自省空間”的提議。

 


  第三幕:巡迴排演——主體展,將於2010年10月23至2011年1月在上海美術館展出。本屆雙年展主體展強調當代藝術的敘事容量與場所精神,將打造出一個注重時間性、虛擬性、體驗性的跨媒介現場,繪畫、影像、裝置、網路……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劇場中登臺表演,彼此串聯。通過這些媒介和形式,雙年展把不同的時間意象引入現場,時間空間化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構造起一個總體化的敘事性環境,觀眾可以在展廳流線中漸次領略一幕幕的“雙年展情境”。這漸次展開的雙年展情境演繹出起伏跌宕的“情緒場”,牽扯著記憶、籌劃與建造。在這個意義上,雙年展劇場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劇”和“場”之間的一次次超越經驗的曆險。

  第四幕待租賃藝術家  作為“巡迴排演”的第五幕,上海雙年展將與著名國際策展組合WHW小組以及德國藝術家組織葛諾特·法伯合作,借助他們虛構的人物形象葛諾特·法伯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排演。WHW將以60年代南斯拉伕經濟自治為背景創作劇本,邀請葛諾特·法伯這位虛構人物作為鼓動者和表演者參與演出。劇本以閱讀列表的形式出現,在表演過程中,演員要克服諸如多語言之間的翻譯、相互間的偏見、因知識産生的鴻溝以及政治和藝術的關係等等障礙,並借此進一步討論自治、藝術和宣傳有何相關?藝術家和策展人的界限在何方?觀眾的必要性是什麼?以及什麼可以被展示而什麼又是隱秘的等諸種問題。第四幕的歐洲部分將在克羅埃西亞的薩格勒布(Zagreb)的非盈利機構諾瓦(Nova)畫廊舉行,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研討會于12月3日至4日舉行,與維也納的Tranzit組織合作,題為“甜蜜60年代:運動和空間”,研討會由兩場夜間講座和三組日間討論構成,研討會內容從南斯拉伕經濟自治運動開始,討論60年代地緣政治及其政治背景,隨後延伸到文化領域的討論;第二組集中在當時藝術生産,討論文化生産和文化系統之間的張與馳;第三組則探討物理空間的意蘊,特別指向城市規劃和建築。第二部分為現場展示,將於2011年1月中旬開始,展期為一個半月,WHW將會和葛諾特·法伯繼續合作,邀請中國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租賃藝術家”計劃的另一版本。

  幕間——致中國“現場藝術”十年  2010,中國“現場藝術”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從實驗劇場到媒體表演,從“後感性”到“聯合現場”,中國當代藝術的跨媒介實踐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值此十週年之際,我們需要追問:“現場藝術”實踐給當代藝術的創作帶來了什麼?現場藝術是否造就了一種劇場化的展覽文化?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定義藝術現場與日常生活現場之間的關聯?我們如何界定現場藝術的中國方式?十週年,是中國現場藝術的慶典時刻與回顧時刻,還是説,這只是一個“幕間”時刻?在幕間時刻,演員們回到後臺,帶著舞臺上的裝扮,交頭接耳或閉目養神,他們處於現實與舞臺、日常與劇場的中間區域,他們等待著下一幕的開場……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幕間”項目,我們將以文獻展的形式對“中國現場藝術”的歷史進行深入的學術梳理,並同時以一場與歷史和現場觀眾互動的開放研討構造起一個表演性的現場——什麼是現場?什麼是表演?什麼是劇場?什麼是觀眾?什麼是社會參與?什麼是排演?什麼是歷史?什麼是紀念?

  第五幕:“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將於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在上海展開。“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將從雙年展開展後開始,每兩周邀請一位世界級的印裔學者與中國學者進行學術對話,同時編輯出版“印度當代社會思想系列讀本”(8冊55萬字)。高峰對話將聚集20余位印中兩國的知識分子,以當代思潮前沿的論點促進中國學界的亞洲內部交流,重新評估當今國際學術形勢,刺激中國學術視野更新。參加本項目的印中學者包括:霍米巴巴(Homi Bhabha)、迪佩什 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帕沙 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阿希斯 南迪(Ashis Nandy)、杜讚奇(Prasenjit Duara)、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Tejaswini Niranjana)、吉塔 卡普爾(Geeta Kapur)、薩拉 馬哈拉吉(Sarat Maharaji)、陳光興、汪暉、趙汀陽、王曉明、陳宜中、陸興華、賀照田、陳思、陳界仁、Raqs Media Collective等。

  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將邀請80余位思想家、藝術家、策展人共同參與以上四幕“排演”。“排演”強調話語生産與視覺生産的合一,對第八屆上海雙年展來説,“排演”並非某種展覽形態上的隱喻,而是一種思考和運作的方法。雙年展要做的,是以“排演”作為策略,邀請藝術界的不同參與者: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收藏家、博物館長以及形形色色的受眾們一起來到雙年展這個排練場中進行排演,從而思考藝術實驗和藝術體制之間、個體創造和公共領域之間的關係。

  雙年展將自身定義為“排演”,定義為一個反思性的表演空間。“排演”是藝術世界的自我排演,是不斷地自我提醒和自我解放。以“排演”反對“表演”,以“排演”反對“生産”,以“排演”反對“話語實踐”,策展人所做的,是劃分和組織、集結和動員。對本屆雙年展來説,重要的不只是展覽最終的視覺呈現,而是長達一年的策展過程中實際發生了什麼?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排演”其實就是受邀藝術家、策展人、不同學術領域的理論家所構成的這個學術共同體在2010年的無數次對話、論辯、思想和實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