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我曾在台北《藝術家》雜誌上發表過一篇介紹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文章《中國空前的國際藝術盛會》。我在文章開頭興奮而激動地宣告: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歷經百年風雨而步入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在21世紀之初,向整個世界進一步敞開了大門。
2003年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The First Beiji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China 2003, 簡稱北京雙年展the Beijing Biennale),即將於今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辦。這是中國空前的國際藝術盛會,這是當代世界藝壇的一件大事,這是東方文明古國煥發的青春光彩,這是21世紀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偉大前奏。北京雙年展創辦伊始,就引起了世界的矚目。”(王鏞《中國空前的國際藝術盛會——2003年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藝術家》2003年8月,第234頁。)
三年多來,我們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北京雙年展,正在籌備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從初創時期的興奮和激動情緒中冷靜下來,站在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戰略的高度,回顧和思考一下北京雙年展的文化戰略意義,總結一下北京雙年展創辦初期的經驗,對於我們進一步明確北京雙年展的文化戰略目標,今後更好地籌辦北京雙年展,把北京雙年展打造成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知名品牌,是非常適時的,完全必要的。這對於其他項目的文化産業發展建設可能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際藝術雙年展
雙年展(Biennale或Bienale)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藝術展覽,由一個國際評審委員會評審。([英]奇爾弗斯編《牛津藝術與藝術家辭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頁。)
國際藝術雙年展創始於1895年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1895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首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簡稱威尼斯雙年展)在水城威尼斯的城堡花園舉行,由威尼斯市政府主辦。首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官方文件宣稱:威尼斯雙年展代表“無國家區分的現代精神的最高尚的活動”,同時也是“對我們(義大利)藝術家的教育”。這裡的“現代精神”主要指19世紀末歐洲藝術從傳統向現代演變時期的探索精神。曾經領先歐洲的義大利藝術當時已落後於法國藝術,因此威尼斯雙年展主張打破國界的國際藝術交流,鼓勵對新藝術的探索精神。首屆威尼斯雙年展特邀莫羅、沙瓦納(舊譯夏凡納)、伯恩·瓊斯、伊斯拉埃爾斯、利貝曼擔任國際評審委員,這些歐洲著名畫家都多少脫離了學院派傳統,代表著當時的“現代精神”。首屆威尼斯雙年展共有16個國家參展,參展藝術家共285人,參展作品共500多件,參觀人數總計224327人。當時的威尼斯市長塞爾瓦蒂科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發起人,而今被義大利人譽為“未來的威尼斯市長”,表彰他對威尼斯市未來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雙年展,它不僅提供了國際藝術展覽的一種流行模式,而且它本身就是當代國際藝術(主要是西方藝術)的風向標、晴雨錶和觀察哨。它並非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而是隨著西方藝術演變而不斷演變的變化模式。至今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舉辦了51屆。在連續舉辦幾屆之後,威尼斯雙年展就已贏得“國際沙龍”、“藝術的奧林匹克”的世界聲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威尼斯雙年展恢復展覽以後,它逐漸成為公認的國際前衛藝術的最重要的展出場所。由於它巨大的國際影響,其他國家的一些名城也參照威尼斯模式舉辦雙年展,著名的有1951年創辦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和1959年創辦的法國巴黎雙年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紛紛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國際藝術雙年展以跨國界的廣泛效應和兩年一屆的持續影響力,逐漸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和展示世界各國文化實力與藝術特色的平臺,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形象與國際文化地位的象徵和標誌。目前世界各國的雙年展有些設立在經濟、文化中心,如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惠特尼雙年展、蒙特利爾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約翰內斯堡雙年展、光州雙年展;有些設立在國家首都,如巴黎雙年展、新德里三年展(雙年展的變體)、達卡雙年展、開羅雙年展、哈瓦那雙年展、倫敦雙年展等等。
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文化戰略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單極的超級大國借助經濟全球化推行文化單一化,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國家抵制文化單一化,主張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提倡文化多元化。近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文化多樣性宣言》就代表了這種文化多元化趨勢。美國藝術批評家邁克爾本森也曾經感嘆:“美國的藝術體系不能再統治全球,大量雙年展的舉辦便是這歷史性變化的證明。”([美] 邁克爾本森《策劃人的時代》,《世界美術》1998年第4期,第8頁。)
達卡雙年展的啟示
2002年1月7日至13日,我應邀參加“2001年孟加拉國第10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簡稱達卡雙年展)暨國際研討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作為達卡雙年展國際評審委員,我作為國際研討會中國代表發言人參加了活動。在達卡短短一週的活動中,我受到了很多啟示,感受最深的幾點是:
1、孟加拉國是南亞的小國,面積僅1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卻已超過1.2億。儘管經濟不發達,孟加拉國政府卻不惜撥出鉅款資助雙年展活動。從1981年齊亞拉赫曼總統發起首屆達卡雙年展以來,現已堅持舉辦10屆。本屆達卡雙年展共有亞洲、非洲、太平洋地區的42個國家參展。孟加拉國總理親自出席雙年展開幕式併為獲獎者頒獎,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大力配合主辦單位孟加拉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可見孟加拉國政府高度重視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也具有長遠的文化戰略眼光。
2、達卡雙年展基本上遵循當代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規範,但又採取了與西方國家的雙年展模式不盡相同的組織、策劃和展出方式。達卡雙年展有時採取個人策劃方式,有時則採取集體策劃方式。目前西方國家的雙年展流行以裝置和視像為主,達卡雙年展仍以繪畫和雕塑為主,也有少量的裝置和視像。
3、東方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經濟全球化和西方強勢文化的挑戰。本屆達卡雙年展暨國際研討會的主題就是“本土藝術:傳統、身份與挑戰”。與會各國代表在面臨挑戰,如何繼承本土藝術傳統,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發展東方當代藝術的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共識。
4、廣大發展中國家藝術家都對中國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寄予厚望。在達卡期間,他們紛紛向我詢問中國有無國際藝術雙年展,盼望將來中國能夠在北京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盼望他們有機會到北京參展。我想,小而不富的孟加拉國都能夠堅持舉辦10屆達卡雙年展,我們泱泱大國中國更應該舉辦北京雙年展,也才不辜負廣大發展中國家藝術家的殷切期望。
從達卡回國後,我越來越迫切地感到,從中國在世界文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的高度考慮,中國要想領先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為21世紀的東方文藝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應該儘快付諸實施的重大文化戰略決策之一,就是在北京舉辦大型的國際藝術雙年展——北京雙年展。
北京雙年展的籌辦
2002年1月2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美術理論界新年座談會”在北京北苑賓館召開。我在會上談到了達卡雙年展的啟示,並提出了籌辦北京雙年展的建議。我的建議受到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劉大為的高度重視,他委託我儘快起草一份可行性報告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呈遞上級領導。
2002年2月4日,我起草了一份《關於籌辦中國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建議和報告》。為了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我在報告第三部分“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的世界文化戰略意義”中強調指出:
1、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可以在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逐步培育、增強和顯示中國當代文化競爭的實力,迎接西方強勢文化的挑戰。中國作為第三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理應在當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保持世界文化發展的均勢或“生態平衡”。
2、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可以在當今世界文化的角逐中搶佔文化制高點,掌握文化自主權。中國藝術家參加西方國家的雙年展,往往要受到西方策劃人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偏見的制約和左右。而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文化自主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展覽主題、作品選擇、評審標準和“遊戲規則”都由我們自己制定,這樣我們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對話中,就可以擁有平等的地位和獨立的發言權與裁判權,向世界展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藝術精品,避免一味迎合西方時尚、缺乏獨立創新意識的流弊。
3、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可以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更好地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又要擺脫後冷戰時代的冷戰思維定勢,採取開放的姿態和靈活的策略。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當代藝術包括目前流行的裝置藝術、視像藝術等形式,我們應該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科學的批判,借鑒其中的精華,揚棄其中的糟粕。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當代藝術,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因為他們與我們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和機遇,處於類似的文化語境,承載著共同的文化命運,他們的當代藝術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為切近的參照。
4、中國舉辦北京雙年展,有利於將來把北京建設成為當代世界藝術的中心之一。從世界文化的歷史發展來看,所謂強勢與弱勢,中心與邊緣,都是相對的,可變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自強自立的精神。隨著我們經濟實力的增強,擁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東方文明古國,一定會迎來東方文藝復興的偉大時代。水城威尼斯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搖籃,威尼斯雙年展使她成為當代世界藝術的中心之一。古都北京歷來是中國政治與文化的中心,北京雙年展也必將使她成為當代世界藝術的中心之一,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東方文藝復興的基地。
籌辦北京雙年展並非我個人的意見,而是中國廣大美術工作者的共同願望。在我之前,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陶勤、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副總裁萬紀元等人都提出過類似的建議。劉大為責成陶勤把我們的建議重新整理成文正式呈報上級領導,也受到中國國務院、財政部、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2002年9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立項,北京雙年展正式列入國家資助的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北京雙年展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為後援單位。北京雙年展組織委員會決定在2003年9月舉辦首屆北京雙年展。
北京雙年展創辦伊始就實行集體策劃制度。鋻於中國現行的文化體制和特殊國情,中國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還不具備引領全國以至國際藝術潮流的獨立地位和個人權威,個別藝術批評家的觀點也難免片面(即使是“深刻的片面”終究是片面),因此北京雙年展沒有照搬西方通用的個人策劃模式,而是由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負責人、著名藝術家和理論家(包括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聯合組成策劃委員會,實行集體策劃。集體策劃的優點是可以發揮群策群力的集體智慧,避免個人策劃的獨斷和片面,防止以個人的好惡代替公平的選擇,相容不同策劃人的不同藝術觀點和多樣性探索,缺點是所取的往往是集體智慧的平均數,各種意見不容易統一,一旦意見統一了又可能抹殺個人獨創的見解。個人策劃與集體策劃各有利弊,權衡利弊,就北京雙年展來説,集體策劃利大於弊,行之有效,這已被頭兩屆北京雙年展的策劃經驗所證實。北京雙年展的集體策劃制度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策劃委員會全體成員平等協商,暢所欲言,少數服從多數,多數通過的意見由總策劃最終裁定,集體合作的氣氛非常融洽。而且這種集體策劃制度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2003年首屆北京雙年展的策劃委員會總策劃為靳尚誼、劉大為、馮遠,策劃委員有丁寧、水天中、王仲、王春立、王明明、王璜生、王鏞、孫克、許江、劉曦林、鄒文、邵大箴、李中貴、易英、范迪安、郎紹君、袁運甫、翁劍青、常寧生、盛楊、董小明、詹建俊、薛永年、戴志祺、魏小明,召集人是王鏞、陶勤。策劃委員會邀請義大利策劃人溫琴佐桑福(Vincenzo Sanfo)參加策劃。
2005年第二屆北京雙年展策劃委員的人數比上屆適當精簡,這樣討論意見更容易集中。為了便於開展工作,策劃委員基本上都是在京人員。策劃委員會總策劃為靳尚誼、劉大為、馮遠,策劃委員有丁寧、水天中、王仲、王明明、王鏞、孫克、劉曦林、鄒文、邵大箴、李榮海、范迪安、袁運甫、翁劍青、陶勤、常寧生、盛楊、詹建俊、薛永年、戴志祺、魏小明,召集人是王鏞、陶勤。策劃委員會仍然邀請溫琴佐桑福加盟,他依舊熱情推薦部分國外優秀藝術家參展。
北京雙年展的國內外參展藝術家作品徵集分為特邀和應徵兩種方式,特邀中外藝術家名單由策劃委員會確定,應徵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徵集。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的主題展人選,通常都由特邀藝術家組成,而應徵則似乎是北京雙年展的一種創造。特邀可以確保主題的實現和展品的品質,有利於鞏固名家;應徵可以擴大徵集的範圍和展覽的影響,有利於發現新人。北京雙年展採取特邀和應徵結合的方式,並逐漸增大應徵的比重,為國內外廣大藝術家特別是名不見經傳的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公平競爭、脫穎而出的機會,應徵手續比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展覽更簡便直接,難怪第二屆北京雙年展世界五大洲69個國家包括中國應徵的作品如雪片般飛來,數以幾千計。經過策劃委員會精益求精的評選,普遍提高了參展作品的藝術品質。北京雙年展重視作品本身的水準而不是考慮藝術家既有的名聲,旨在努力推出具有原創性的新秀。
2003年首屆北京雙年展成功舉辦以後,我曾向北京市政府建議把北京雙年展列入北京市文化産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把北京雙年展打造成世界聞名的中華文化品牌,這對於實現中國文化産業中的文化戰略目標,將是一個事關全局的重要舉措。
2005年第二屆北京雙年展成功舉辦以後,中國政府對北京雙年展更加重視。北京雙年展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舉辦,具有一般城市所不具備的政治優勢和文化實力,更加凸顯出中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2005年,北京市政府代表在第二屆北京雙年展開幕式上説:“北京雙年展作為以北京命名的國內惟一的官方雙年展,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其鮮明的學術主張在中國乃至世界藝壇獨樹一幟。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重鎮,有義務在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建立國家乃至世界級的品牌項目,保持在文化方面的先進性。在連續成功舉辦幾屆之後,北京雙年展將成為北京新的象徵,在北京的當代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006年9月公佈的中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已將北京雙年展列入“重點扶持知名品牌文化活動”。這表明瞭中國政府對北京雙年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也確立了北京雙年展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知名品牌的文化戰略目標。
前兩屆北京雙年展回顧
2003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中華世紀壇和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共展出48個國家的329位藝術家的677件作品,成為“北京金秋最美的風景”。
2005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舉辦的第二屆北京雙年展,參展範圍擴大為69個國家,632位藝術家,778件作品。其規模之大,作品來源之廣,在中國美術展覽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其他國家舉辦的國際藝術雙年展中也是罕見的。
北京雙年展堪稱中國空前的國際藝術盛會。兩屆展覽累計參展國近百個,參展藝術家近千人,展出作品1455件,國內外來稿數以萬計。北京雙年展策劃委員會的專家們認真審核,遴選世界各國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參展,確保展覽的國際性和高水準。有些享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代表著各個參展國的當代藝術成就,他們的參展作品構成了一部當代東西方各國的繪畫、雕塑史;同時,眾多頗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新秀的加盟,也構成了對未來的世界藝壇的前瞻。
北京雙年展主展場中國美術館和中華世紀壇,觀眾日流量超過兩萬,兩屆觀眾累計過百萬。國家有關方面領導以及幾十個國家駐華使節、文化官員和藝術家出席了開幕式或參觀了展覽。
兩屆北京雙年展期間都舉行了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國理論家和藝術家代表在研討會上暢所欲言,為北京雙年展增添了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
中國的主要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陽光衛視、湖南衛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美術》、《美術觀察》、人民網、新浪網在內的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網路等百餘家媒體對北京雙年展進行了深入採訪報道,其中台灣《藝術家》雜誌連續以數十頁篇幅推出兩屆北京雙年展專輯。
國外的重要媒體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墨西哥、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的電視臺、通訊社、報刊、雜誌、網路等各類媒體,或拍攝專題片,或大幅報道,或競相轉載北京雙年展的消息。南韓《中央日報》發表評論説:“過去一百年來,由歐美藝術支配著世界藝壇,如今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東北亞崛起,中國因北京雙年展的誕生而可以與西方在視覺藝術領域一較高低,它也給南韓光州雙年展以極大的啟示。”
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展望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籌備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為了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匹配,我們決定把第三屆北京雙年展推遲一年,在2008年舉行。2008年,舉世矚目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中國首都北京拉開帷幕。與此同時,第三屆北京雙年展也將隆重舉行。隨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腳步的臨近,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已經得到北京奧組委的批准,列為人文奧運的一部分。第三屆北京雙年展是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辦的惟一的大型國際美術展覽,在主題選擇、活動組織等方面都與奧運會協調和銜接,無疑這將會成為一次美術與奧林匹克的精彩對話。
屆時,國際體育界和美術界的兩大盛會——北京奧運會和北京雙年展互相匹配,體育的聖火與美術的聖火將同時點燃,新北京將在五環的光彩中向整個世界盡情展現力與美的雙重魅力。
為充分體現北京雙年展與北京奧運會的關聯性和一致性,從藝術角度表現和詮釋奧林匹克精神和北京人文奧運理念,經北京雙年展策劃委員會集體討論,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定為 “色彩與奧林匹克”。“色彩”是美術的代名詞。豐富的色彩意味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象徵著當代世界藝術的繽紛景象。“色彩”賦予“奧林匹克”更多絢麗、神奇、變幻的美。可以預見,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們,將從奧林匹克倡導的人類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的精神中獲得啟發,從當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形象地體現人們以身體、意志和心靈的整體平衡,實現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勇於接受更高、更快、更強的極限挑戰,積極奉行一種昂揚向上的生命哲學,為展示力與美的北京奧運會增光添彩。“色彩與奧林匹克”,猶如美術與奧林匹克之間的一道彩虹,通過這道彩虹的橋,人類構建和諧世界的夢想將飛升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2008年在中國首都北京,當來自五大洲的藝術精品成功凝聚全世界的目光的時候,借助奧運經濟的大商業圈活力無窮的商機,將使海內外企業獲得可持續産業擴展以及聲譽躍遷的重要機遇。為此,我們願意進一步整合巨大的社會資源,拓寬資金來源,吸納社會贊助,以共襄北京雙年展與北京奧運會同步登場的盛舉。
北京雙年展的基本策劃思想
策劃思想是當代藝術展覽的靈魂。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是這三屆北京雙年展策劃主題思想的基本依據。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當戰爭、恐怖主義、自然災害、環境保護、貧富差距、種族歧視、宗教衝突等問題困擾著渴望和平、和睦、和諧生活的世界各國人民之時,藝術家應該自覺承擔起為實現構建和諧世界的理想而盡的社會責任。這也正是北京雙年展確定策劃主題的現實針對性和基本出發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世界各國文化的多樣性面臨嚴峻的挑戰,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正在迅速消失,導致人類文化生態的失衡。針對這一問題,首屆北京雙年展策劃的主題“創新:當代性與地域性”,旨在倡導相容當代性與地域性的文化創新精神,保持人類文化生態的平衡,消除不和諧因素。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五大洲各國的當代繪畫和雕塑藝術各具特色的表現方式。從中我們不難窺見當代藝術家力圖尋求本國傳統文化精神和符號,發現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中自我發展和自我更新的多種可能性。這也為世界當代文化藝術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樣式。首屆北京雙年展的國際研討會,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第二屆北京雙年展策劃的主題“當代藝術的人文關懷”,表達了當代藝術對人類社會現實生活與公眾的關注,對人類和平理想的訴求,對當代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的思考,明確地提出當代藝術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思想。這一高揚和諧思想的展覽,通過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倡導和鼓勵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審美取向,把建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導入藝術領域,也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大國和平崛起的國家形象。展覽的主題獲得了世界各國參展藝術家的熱烈響應,受到了國內外許多宣傳媒體的高度評價。北京雙年展總策劃之一、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在第二屆北京雙年展國際研討會上,闡述了當代藝術的人文關懷的意義,強調了在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引導下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他説:“藝術家的終極目的應當在於激勵社會進步。藝術家所能賦予作品的力量和理想,正是在於改變並且提升人和這片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與環境的品質。”
第二屆北京雙年展結束後,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不斷發來感謝的郵件,有些藝術家自願把自己的參展作品贈送給北京雙年展組織委員會(外國藝術家捐贈作品現已累計百餘件)。是什麼原因吸引了世界各國藝術家如此青睞北京雙年展?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北京雙年展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尊重世界各國文化多樣性與東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主張,獲得了世界各國藝術家的認同和擁護。
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策劃的主題“色彩與奧林匹克”,同樣而且更進一步地貫徹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北京雙年展將隨著中國與世界藝術潮流的變化而日益豐富和完善,但不論今後如何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展覽的靈魂:維護世界人類文化生態的平衡和諧發展。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不同文化的真誠交流、和諧相處,是世界文化和諧發展的動力,也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保障。北京雙年展始終把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作為策劃思想的基本依據,通過當代藝術的展覽促進世界的和諧、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幸福。
北京雙年展的顯著展覽特色
北京雙年展的顯著展覽特色之一,是堅持把繪畫和雕塑藝術的當代形態作為其主要展出形式。這不僅符合中國美術創作主流的現實狀況,也順應了當代國際藝壇繪畫回歸的趨勢。
在世界為數可觀的雙年展中,惟有北京雙年展堅持展品以繪畫和雕塑為主,以區別於其他雙年展流行的以裝置和視像為主的形式。這已經形成北京雙年展與眾不同的品牌特色。當然,北京雙年展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相容的而不是排他的,任何有助於昇華主題、抒發情感的藝術元素都不會被斷然拒絕。展覽的雕塑部分,有一些向裝置延伸的作品;繪畫部分,有些作品與攝影相結合,並廣泛運用綜合材料,融合多種元素與技法,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總之,參展作品題材多樣,內涵豐富,技法創新,風格新穎,多角度地探索著繪畫和雕塑的新的可能性,顯示出這兩個傳統藝術門類正在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
北京雙年展以其鮮明的展覽特色,致力於把北京打造成當代國際繪畫雕塑藝術的中心,打造成可以同長期舉辦雙年展而聞名世界的威尼斯、聖保羅相媲美的當代國際藝術名城。近兩年來,我隨同中國美術家協會代表團,相繼到義大利2003年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和巴西2004年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現場考察,同時梳理了一下歷史最長最著名的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的歷史與現狀,與北京雙年展進行了初步的比較研究。與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相比,北京雙年展屬於後來者,剛剛起步。北京雙年展需要借鑒其他國際藝術雙年展的經驗,也應該確立和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藝術特色,這樣才能自立於當代世界藝術之林。一位參展的瑞典藝術家説:“在歐美的當代藝術展上絕大多數作品都是視像、裝置,在中國能看到如此眾多來自不同國度的繪畫、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傳統媒體不應由於新的媒體出現而衰落。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支點,傾斜于美國的全球當代藝術將漸漸由於中國的介入而趨於平衡。這是北京雙年展與眾不同之處。”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劃人、義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溫琴佐桑福曾經預言:“如果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藝術趨勢會發生一次新的、革命性運動的話,那必定是在中國。”
北京雙年展以構建和諧世界的崇高理念和打造當代國際繪畫雕塑藝術中心的展覽特色,預示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改變著世界當代藝術的現有格局,已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2008年,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借助北京奧運會的東風,將引起國內外媒體的更大關注。
北京雙年展創辦伊始就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當代中國文化特色,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恢弘氣度和吸收當代東西方各國文化精華的博大胸襟,因此能夠從當今世界數十個雙年展中脫穎而出。我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我們與中國和世界各國藝術家通力合作,北京雙年展將逐漸成為北京新的象徵性、標誌性文化活動,成為一個代表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