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達:讓我解放的還是中國文字

時間:2010-09-06 21:48:12 | 來源:藝術數據網

展覽>

文/夏楠

谷文達檔案出生年份:1955年/籍貫:中國上海/經歷:1976年畢業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198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1-1987年執教于中國美術學院,1987年移居美國紐約,現為職業畫家,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舉辦展覽/代表作品:裝置藝術《碑林》、人發系列裝置藝術《聯合國》、,行為藝術系列《文化婚禮》

見谷文達是在廣州三年展開幕的前晚。風聞他來參展,連忙夾帶了資料匆匆前往。

他身材偏瘦,帶副眼鏡--黑色鏡框的圓邊老花鏡。前額光光,乍一看是平頭,轉過身我才發現他一條黑辮子綰了幾截盤在後腦勺。後來知道,他已經有十七八年不去理髮店,頭的前半部分一直自己剃,後半部分留到膝蓋了。所以,後面看是晚清味道,正面看又絕對是標準的平頭。

他嗓音略帶沙啞,為了就要參展的作品,一班人已經累得人仰馬翻,他自己也連續幾晚只睡了四五個鐘頭。緊接著我開始懊喪自己的資料不具時效:主辦方標記的谷文達參展作品《香港紀念碑》因已賣給一位收藏家,谷文達要向對方借出自己的作品來參展,需要與合同、租金等等被他視之繁文縟節的東西打交道,而且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他顯得無奈,但又處變不驚,他迅速提出了一個《文化婚禮》的行為藝術。欲招募20對"新人",與他扮演的"新郎"及一位澳大利亞籍"新娘"在廣州風景怡人的二沙島,共同完成一場45分鐘的文化表演。

"文化婚禮其實是個系列,已經做了4個,1999年開始就在美國、日本、香港、德國做過。這是第5個,它還將持續地在世界各地進行。"關於這個就于第二日面世廣州的行為藝術,谷文達顯然沒有從他的情緒中走出。"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衝突與矛盾當中,文化交流是人的第二自然交流,不是人的本身,真正想實現人的第一自然交流,結婚更具有實質性。我設想通過不同人種的結婚,達到本質的改變,但是,這種'假結婚',促進種族之間了解只能在表面,最後只能是一種誤解……"

谷文達從小就對歷史、文化感興趣,更是迷惑于其中存在的誤解,即衝突與矛盾。"誤解是我們的知識與物質世界相關聯的本質,誤解的總和就是我的作品的對抗性的真理。"他説自己當年在中國美院國畫係讀研時幾乎沒畫什麼畫。但事實上,他曾不負眾望地推出了觀念水墨作品,使他立時成為美術界關注的焦點。1985年新潮美術運動風起雲湧,他又安靜地馳騁在自己的天地中。緊接著,1987年離開他執教多年的浙江美院移居美國紐約。

每當要開始一個作品之前,谷文達的助手們需要通過3個月到當地的30個理髮店收取當地人的頭髮。谷文達毫不懷疑地説:"至今已有100多萬人的頭髮融入我的作品中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除了人的頭髮,谷文達在1991年以女性經血為材料完成了系列裝置,在1993年以4種不同形狀的胎盤粉來探討人類的終極意義,展出引起轟動也惹來了爭議。谷文達並不理會,依然故我。

更有意思的是,谷文達漫不經心地將自己捲入一場場行為藝術中,比如他現在正持續完成的"文化婚禮",每一次他自己充當"新郎"角色。説至此,谷文達笑了:"是我沒有控制當時的發展。"他又説:"我覺得是藝術家都有一個願望,想一鳴驚人,藝術家不出名他做什麼?"所以,對於那些越來越熱衷拿自己的身體來表演的藝術家們,谷文達顯出過來人的冷靜。谷文達在每完成一件作品後有一個怪癖:在作品前禪坐我習慣了,因為剛做時不知是怎麼樣的,現在做完了,做了這麼久,挂了出來我才看到整個效果,我是很陶醉的。"

谷文達並不熱衷談過去。剛到紐約的日子,因為有收藏家關注他的畫,得以度過最困難的"學英語階段"。這裡,他談到前任太太的支援。

為了完成他的幾個持續裝置,谷文達經常往返于他在美國紐約、中國上海、西安的3個工作室之間。為了應付每年30多個國家的展覽,谷文達又需要與飛機、賓館為伍。一年中他有7個月是在賓館度過。住賓館讓他覺得難受。他拿出一本美國居家雜誌,上面登了他為之得意的美麗而古樸的家。"雖然我住各種各樣的賓館,但感覺上,它們的擺設都是一模一樣的,我總是在一回到家,就整個松掉,回家就是度假。"谷文達熱愛的那個家,是由他的室內設計師的太太凱瑟琳完成的傑作。雖然如此,那些陳年的黑漆古董傢具在我看來,感覺上更與谷文達的氣質契合--一個對中國、對古典、對歷史迷惑的人。

我將觀點表達出來,谷文達又笑笑説,他還特別沉迷中國的小篆。他覺得那有種無法言説的繁體美學。所以兩年前,他就開始編纂一個辭典裝置,名為《中國簡詞》(《谷氏簡詞》)。他饒有興致地撕下我採訪本中一張紙,拿筆揮舞,瞬間,一個由"羊"、"年"組合出的新字誕生,這個新字其實就是一個詞。他覺得英語對他而言只是生存需要,而只有中國的文字,才真正讓他感到解放。我想,以後中國人用它寫文章可以縮短1/3了。"

谷文達寫這個"羊年",原來2003年是他48歲的本命年。他專門雇請了攝像師為他錄製第二天的行為藝術過程,他想將這種紅地毯上的婚禮場面做一本新年掛曆,還出一個紅色封面。他又疑惑地問:"這種所謂本命年説,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沒有回答,他仿佛自言自語:"又比如……"

臨走,門後放著的行李箱吸引住我的目光--上面貼滿了登機時的各種各樣的安檢標簽,有英文的,有中文的,當然還有別的我不認識的文字。我想起了谷文達的一句話:"在文化的碰撞中,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