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隆重開幕 中外頂級美學學者發表學術演講

時間:2010-08-14 17:09:03 | 來源:藝術中國專稿

展覽>

8月9日上午,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隆重開幕。4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美學家與600多位國內學者將在未來五天裏,在“美學的多樣性”主題下,圍繞美學、哲學、藝術、教育等廣泛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是世界美學大會舉辦以來參加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大會。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利民、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國際美學協會現任主席穆爾、國際美學協會候任主席卡特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辭。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葉朗教授主持開幕式。周其鳳校長代表北京大學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學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説,北京大學和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使國內外學術界的朋友們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北京大學的美學傳統,他希望北京大學能夠成為東西方美學、藝術交流的平臺。袁貴仁部長在致辭中説,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美育。在21世紀的今天,中華民族將迎來一個創造力噴涌的偉大時代。我們要培養富有原創性的人才,各級學校一定要重視美育,要大力推進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結合。

開幕式之後,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馬戈裏斯、吳良鏞、張世英三位學者作了大會主題發言。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國際美學協會前任主席、終身會員馬戈裏斯先生的演講緊扣“美學的多樣性”的主題,從西方哲學理論的內部來討論“全球化”與“普遍性”之間的關係,並闡述了審美、藝術在協調多樣與一致、特殊與普遍方面的獨特作用。馬戈裏斯首先指出,偉大的、經典的藝術作品帶有某種“普遍性”,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欣賞。比如古希臘的悲劇,可以激發起人的精神世界當中的巨大能量,可以使人的生命更加豐富、昂揚。然而,與這種基於人的生活本身的“普遍性”不同,基於理性形式的、概念化的抽象規範則往往導致一個統一的“普遍標準”。西方傳統哲學語境下的“普遍性”是邏輯的、人為的創造,如果把這樣一種人為的模式與歷史的語境割裂開來,並推定為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絕對標準,則往往變成一種霸權。馬戈裏斯指出,這種“霸權”是具有誘惑性的,從思想的霸權可以發展到文化的霸權,以至再到政治的霸權。這種“普遍”是我們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最有迷惑性的面相之一。馬戈裏斯認為,要打破對於“理性”的簡單化理解,把豐富的生活、歷史從單一的、抽象的規範當中解放出來,就要從語言、藝術入手,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多樣性。他指出,語言塑造了人,也塑造了文化的獨特面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的過程是人們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融通的過程,而對於偉大藝術的共同欣賞則是一種在歷史的、文化的多樣現實中顯現人類文明普遍性的最為理想的方式和狀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教授做了題為《人居環境的最高藝術境界》的發言。吳良鏞教授從人居環境的定義著手,指出人居環境是“時間-空間-人間”之交織,而“審美文化的綜合整合”構成了人居環境的最高藝術境界。美好的人居環境是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創造,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而書法、文學、雕塑、繪畫等不同門類藝術在人居環境當中的深度綜合也彰顯了中國人的生活與藝術的緊密聯繫。吳良鏞指出,當今的人居環境科學要追求與藝術創造相結合,走向“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這是一場醞釀中的科學革命,體現著人類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在建築與相關學科方面的覺醒。吳良鏞特別強調了“建築學人的美學修養”。他指出,建築學人應有俯仰一切的胸懷,“納須彌以芥子”,要從古代畫卷和現存的歷史名城遺跡之中體會、汲取豐富的美學營養與創作靈感,借助實例、文獻提高人文修養,同時借鑒西方當今的文明成就,從而成就代表時代的巨幅畫卷。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先生做了題為《哲學與審美——從西方後現代藝術談起》的大會發言,探討東西方哲學、藝術深層溝通的可能性。張世英結合當代世界美學的最新發展狀況,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藝術與現實、審美與生活的關係是什麼?張先生認為,哲學乃是“對攸關人生問題所作的理性的、方法上的和系統的思考。”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什麼層次上反思人生,就具有什麼層次的哲學,就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或説人生境界。境界是有高下的,境界高的人或群體,精神的自由程度就高。一個達到審美境界的人,可以用審美的精神來面對日常平庸的生活。在生活當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既是哲學的最高的任務,也是藝術的最高目標。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最新發展越來越顯露出藝術與哲學在心靈層面上的深刻聯繫。許多當代藝術家表面上無視規矩、放蕩不羈,實際上是對極端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所崇尚的刻板規則的突破,具有一種“後哲學”的意味。“後哲學”打破了此前西方哲學界限分明、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反而與中國傳統的萬有相通,亦此亦彼的思維方式具有深刻的共鳴。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一種物我兩忘、主客不分的詩意的審美境界,中國傳統哲學大多是對這種境界的理性反思和理論陳述。莊子為死去的妻子“鼓盆而歌”,頗像當代的“行為藝術”,但正是由於有了高度哲學化的思考,這種“行為藝術”才能夠轉化為美的哲學,給人帶來長久的思想啟迪。這種提升人生境界的哲學是東西方美學思考可以在深層相遇的地方,也可以糾正後現代藝術當中的一些矯枉過正的弊病。

馬戈裏斯、吳良鏞、張世英三位學者的發言,不僅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美學與哲學,美學與藝術、日常生活之間的廣泛而深刻的聯繫,而且為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交融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我們有理由期待:為期五天的學術交流將會全方位地展示出東西方美學思想的魅力。

世界美學大會是國際美學界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的會議,每3年舉辦一屆,被稱為世界美學學術轉向的“風向標”。本屆世界美學大會將展開多場高規格的大會發言、專題會議、分組討論和圓桌會議等,並開設“中國藝術”、“藝術教育”與“舞蹈美學”三個分會場,為千余位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分享體驗、交流思想的平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