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重建我們賴以棲居的家園

時間:2010-08-14 11:49:07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在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上,從生態美學的視角討論了“自然美”的問題。他指出,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來説,並不存在一種跟人的精神世界沒有關係的“自然美”。自然之所以是“美”的,並不是因為它符合人的某種知識或者特定的需要,而是人在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當中體驗到的家園之美,人性之美。

長期以來,“人化自然”曾經是在中國美學當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説法,這種説法認為,人在生産勞動的過程當中改造自然、改造自身,並對這種改造的結果産生一種欣喜之感。他們認為,這就是“自然美”的根源。

在當今這個技術、交通、資訊空前發達的時代,人類的生存家園越來越受到人的慾望、權力污染,人們終於痛心地發現,原來人類的無限制地“改造”活動産生的並不一定是美好。層出不窮的各種污染事件讓原本與人和諧共生的自然界變得越來越荒蕪、醜陋,甚至危險、可怖,這已經成為我們當代最令人觸目驚心的問題之一。學術界的有識之士們已經開始反思那種崇尚“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等思路的弊端。就此,我們對曾教授進行了一次深度的採訪。

問:您反對以“人化自然”來解釋自然美,而我們知道“人化自然”並不僅僅是一種美學的學説,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它都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定論。您是通過什麼樣的契機來突破這樣一種定論性的説法?

答:的確,我們定義美,特別自然美就是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説法,來自馬克思的哲學手稿裏的話。但是馬克思在那裏講的是資本主義社會裏的勞動問題、異化問題,並不是審美的問題,而馬克思在審美的視角講的問題,恰恰包含生態的維度,也就是“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統一,這才是“美的規律”。從美學理論的角度看,“人化自然”的説法當中包含著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用這個來闡釋馬克思的思想,是不準確的。從事實的角度看,人化的自然並不都是美的,大量的過度的人化是不美的,現實已經給我們已經看到很多的教訓了。

問:您覺得現在對自然的過度破壞是不是也跟這樣的思潮有關係?

答:對自然的破壞主要是工業革命,特別是工具理性主義氾濫,也與唯科技主義的膨脹有直接的關係。在我們中國的表現,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人定勝天”等等。過度的“人化”違背自然規律,發達國家付出的代價都很昂貴,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收穫,但生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西方在一兩百年積累的生態問題,中國在二十年內都爆發出來了。生態問題已經直接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關係到中國的現代化能不能成功。所以我認為,在“四個現代化”之外,還要有生態現代化,沒有生態現代化,就沒有其他現代化。也就是我們國家提出的生態文明,沒有生態文明建設,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

問:您提到了“過度的人化”,這個“度”在哪?是不是還有不過度的人化?

答:這個“度”就是人和自然在一個整體當中的“共生”。是否既滿足人的需要又滿足自然的需要,達到雙贏,這就是生態美學的合適的“度”。就是我説的“生態人文主義”。

問:您的理論建構和海德格爾有相似,但您也提到了中國的儒家和道家,他們怎麼參與生態美的理論建設和海德格爾這樣的西方思想家産生互動呢?

答:我是受到海德格爾的影響,1936年之後他有一個轉變,被西方稱為形而上的生態哲學家。海德格爾又受到東方的影響。中國的古典智慧如何參與生態哲學、美學的理論建設呢?我認為要吸收中國古典哲學的“魂”而不是“形”。我們試圖從中國古典哲學當中找一些話語,我找到兩個,一個是哲學的“天人合一”,一個是美學裏的“中和之美”。“天地位也,萬物育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就是天地各在其位,風調雨順,吉祥安康,這就是我講的元、亨、利、貞,“四德”。中和之美意味著在天地之間建立一個吉祥安康的大家,人們在裏面美好地生存。這個能不能被西方學者接受,就看中國學者能不能把它變成當代的話語,推到國際學界。

問:您怎麼看待西方已經發展很多年,中國正在興起的環保運動?

答:我們和西方有一個時間差,西方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他們從1972年世界環境大會環境宣言之後就進入到生態文明時代了,中國到了2007年的“十七大”才提出生態問題,比西方晚了三十多年。中國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發展的同時環保,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完成生態的現代化建設。怎麼辦?除了要重視政策、科技的支援之外,還要改變我們十三億人的文化態度、生活方式。我們的社會既要發展,又要環保,做到“雙贏”,也就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包括我們的城市建設,也要走一個中國特色的雙贏之路。所以,中國人要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這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文化維度,也是我們生態美學的重要意義所在。

生態美學家一方面要進行理論的建設,另一方面還要關注現實,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城市化問題,城市化比例要從46%增加到75%,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把生態美學應用到城市建設當中?第一天的會議中,吳良鏞院士提到,要把城市建設成為一個有機的、健康的、能夠呼吸的生命體,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推廣的理念。這也是生態美學的研究者能夠對當前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有所推動的地方。

(來源: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孫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