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

時間:2010-03-10 08:51:10 | 來源:首都博物館

展覽>

“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覽不只是對一個人物的介紹,更是對一個時代的展示。西元16世紀,世界歷史出現巨大轉變。中世紀的黑暗愚昧在地理髮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下被漸漸沖淡。科學思想戰勝了封建迷信,人本主義衝破了宗教禁錮。面對迅猛發展的基督教新教派,羅馬教廷這座衰朽堡壘搖搖欲墜,它的守衛者們惶惶不可終日,掙扎著維護教廷漸趨黯淡的光芒。天主教維新組織耶穌會派遣大批成員到世界各地傳教,以擴大羅馬教廷的影響範圍。1578年,利瑪竇沿著達·伽馬開闢的航線,乘風破浪前往印度,開始了他的遠東傳教之旅,並於5年後踏上澳門土地。從此,他把後半生交給了中國,行程路線貫穿南北,最終辭世于北京。該展覽的展陳設計別具特色,基本上按照利瑪竇走過的路線安排陳列空間。利瑪竇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艱苦之旅用一個鋪著木板的狹窄空間表示,配著波濤滾滾的聲音,能讓觀眾身臨其境般體會利瑪竇遭遇的種種困難。

利瑪竇是一位大學者,他的勤奮與淵博值得我們敬佩。為了引起關注從而便於傳教,他飽學各種知識,給中國帶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及藝術成果,讓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與寫實油畫。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利瑪竇——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呈現了代表16世紀左右歐洲科技水準的星盤、圓規、經緯儀、約分儀、水力鋸、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測繪、機械等諸多領域。大部分展品製作精良、小巧細緻,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足以令觀眾在驚嘆之餘了解利瑪竇介紹到中國的科學用具之原狀。提香、拉斐爾、卡拉瓦喬等大師原創的油畫作品則用於表現16世紀文藝復興的偉大成就,不但揭示利瑪竇從中汲取的西方繪畫技法,還給美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場華麗視覺盛宴。

拉斐爾名作《永恒與天使》在利瑪竇展覽中出現。畫中,小天使簇擁著半身的上帝,他正在賜福、目光朝下。這件作品可能是拉斐爾主創的《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的祭壇大屏風上端的裝飾線腳,是為佩魯賈的巴裏奧尼家族創作的。

古羅馬學者西塞羅的著述《論責任、論友誼、論老年、悖論》的16世紀版本反映了利瑪竇研究過的知識。西塞羅著作中的人性和倫理智慧、作品的文風被視為演説家和作家的最佳典範,因而對西塞羅著作的研讀構成了耶穌會士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利瑪竇,他在自己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論》(1595年)中引用了西塞羅《論友誼》一文中的許多格言。

火繩槍是一種從十五世紀末起被廣泛使用的火器。這裡陳列的展品包括滑膛槍管和牛角及螺鈿鑲嵌的外殼,主要特點是它的“轉輪打火”系統,避免了使用火繩點火發射。

拉蒂諾測角儀是用設計師拉蒂諾·奧西尼(1530-1580年)的名字命名的,用來測量距離、高度、深度,還用於地形測量。它有一個中央軸及與它相連的四個移動軸,它們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配有窺孔。軸上還刻有不同度數。

簡易經緯儀通過測量位置角度來觀測高度、距離和進行地形勘察。它有一個中央圈,中間是轉動的羅盤,外面有一根帶有兩個窺孔的轉動照准儀。當窺孔對準某個特定地方時,經緯儀就會在地平中央圈內顯示對應北極磁場方向的位置角度。

利瑪竇是第一位把歐洲近代文明慷慨介紹到中國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認真鑽研中國典籍的西方人。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傳教,一方面肇始了東西方文明的接觸,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世界上很多地方不同,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數千年一脈相承的制度與傳統。利瑪竇訪問的明朝正處於理學思想和士人文化佔主導的狀態,同時也有著無與倫比、璀璨奪目的物質財富。青花瓷、金銀器、玉擺件和水墨畫體現出中國晚明高超的工藝水準以及從皇室貴族到普通文人都推崇的哲學理念。這些物件代表了利瑪竇所看到的泱泱中國,也許曾讓他艷羨不已、嘖嘖稱奇。

本次展覽展出了首都博物館藏的景德鎮窯青花人物紋罐。此罐製作于明朝萬曆年間,肩部飾一圈纏枝花卉紋。腹部四開光內均繪人物故事圖,近足處飾蓮瓣紋一週。底書青花雙圈“大明萬曆年制”6字雙行楷書款。明代是我國瓷罐史上的鼎盛時期,由於“罐”與“官”諧音,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超過了瓶、尊,成了興旺門庭的吉祥物。它們的用途與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並取代瓶,成為人們居家擺設的重要物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