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覽北京開幕

時間:2009-09-26 19:02:46 | 來源:美術報 王凱

展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


我國自古便有盛世修史的傳統。回顧歷史,近而可望的是分別於明永樂年間與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今日,亦為國力強盛之際,一個充斥著視覺文化的圖像時代中,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覽,于9月22日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以圖像視覺譜寫了中國近現代史的嬗變。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領導小組組長、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蔡武,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藝術委員會主任、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藝術委員會主任、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主持開幕式。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工程領導小組成員湯恒、董偉、劉中軍、王家新、范迪安,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的有關領導以及參與此次工程創作的藝術家們出席了開幕式。

蔡武指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組織實施,充分調動了廣大美術工作者的積極性,以優秀的創作項目吸引和凝聚了目前國內最具創作實力的優秀藝術家投身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研究,帶動了美術院校、畫院等眾多美術創作單位的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對青年的創作産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

李從軍在講話中談到,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實施得到了藝術家們的熱烈響應,許多知名老藝術家積極投身此次主題性創作,他們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強烈的責任意識令人感佩。這些作品代表了當代中國主題性創作的最高水準,其中有些作品堪稱經典傳世之作。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王家新指出,之所以將此次創作稱之為“工程”,意味著是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這一事關美術創作的制度,每步都有明確的立項,這也預示著國家財政在資助文藝方式上的改變。 這種對美術創作的扶持制度能否得以延續?王家新告訴記者,以往,在美術的範疇內有多種多樣的資助方式,而在未來或許將更多以設立基金會的形式,資助美術創作,進而促進美術事業的發展。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的成功,是藝術指導委員會在把握、指導與評審三方面的努力,而體現在藝術家身上,則是傳承、探索與突破三方面的結晶。

從最終展出的作品創作團體歸屬地來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以及總政系統的美術創作者,是比較集中的創作團體。從各畫種的比例來看,油畫無疑在其中佔據了較大的比重。對此,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分析,依據油畫在西方的傳統來講,其在色彩、空間以及形式本身上,都更適合於大題材、歷史畫的創作。中國畫的創作更多的時候是文人畫的傳統,不外乎一對一、廟堂式的創作欣賞方式,從而給藝術家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同創作者的交談中,記者也了解到,因為歷史題材作品創作尺幅較大,部分創作者為了保障作品能更近、更快地得到有關專家的指導,以及加強與同類創作者之間的交流,都將作品的創作轉移到北京——在北京租賃場地用於創作。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還了解到,此次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的作品,在將來或許也會像以前的歷史題材美術作品一樣,不僅載入美術史冊,也將會被應用到相關教材中,用以愛國主義的教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