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云云——康春慧作品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

時間:2017-11-06 21:07:12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 ——《莊子 ·在宥》

出席開幕的嘉賓合影

2017年11月4日下午3點,由吳洪亮策劃的“物云云——康春慧作品展”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4層展廳開幕。本次展覽展示了康春慧兩年來自“執花寄月”系列後在工筆繪畫中的新探索,成果即為此次展覽的主角——“物云云”系列作品。策展人吳洪亮説,康春慧該系列的作品所達到的高度,相對於之前的探索是一個質變性的提升,作為此次展覽的開端——作品《峙》不僅觸及西方美術史上的《拉奧孔》雕塑,融合了新媒體藝術的因素,使這個展覽更具有思想厚度。

《物云云·峙》設色紙本、 影像 

繪畫:康春慧 影像:王毅

190×220cm   2016-2017年

《物云云·峙》局部

藝術家康春慧致辭

展覽策展人、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致辭

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致辭

“瞬間”與“永恒”這一對概念是藝術家康春慧在展覽中所要呈現的思考,顯然,和“物云云”這一名稱一樣,這些觀念都來源於莊子的哲學。如“無古無今,無始無終”(《莊子·知北遊》)以及“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大宗師》) 。她認為,“瞬間”和“永恒”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瞬間所展示出來的內容,就是永恒的常態。 “我們都能夠從人物的穿著上迅速定義他的時代,可是牡丹和禽鳥的形象從古至今都不會改變,它很好地與瞬間和永恒的關係相契合”她説。

康春慧 《物云云·木蘭之一》 設色紙本 105×105cm  2017年

康春慧 《憼》163×90cm 紙本設色 2016

《憼》(局部)設色紙本 163×90cm  2015-2016年

展覽開篇的四幅“物云云”系列作品描繪了同一種景象:絢麗的鸚鵡被一條蛇纏繞包裹,其中有一幕,這條蛇咬住了鸚鵡的脖子。在悲劇性的情節中,畫面的氣氛並沒有激烈的衝突感,鸚鵡的眼神也平靜而安祥,悲劇就像凝固一樣被永遠定格。藝術家康春慧表示,反覆推敲動物的眼神後,她發現在將死的一瞬間,它們的眼神是平靜的。

康春慧《物云云·赤》 171×106cm 紙本設色 2017年

《物云云·赤》局部

康春慧《物云云·青》 171×106cm 紙本設色 2017年

《物云云·青》局部

康春慧《物云云·碧》171×106cm 紙本設色 2017年

《物云云·碧》局部

這一系列作品的設色來源於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康春慧表示,她縱觀所有的宗教石窟壁畫,總有這幾個配色大面積使用,並使人産生安全感,如土黃、石青、硃砂、赭石與黑色。她認為,在經過多年的侵蝕後,最後呈現的顏色也是時間的選擇,這種時間性也與永恒相合。

康春慧《水月寄之二》 86×86cm 紙本設色 2016年

      

《水月寄之二》(局部) 設色紙本 86×86cm  2016年

康春慧《執花寄月·驚蟄》 設色紙本 90×61cm  2017年

《執花寄月·驚蟄》(局部)

同“執花寄月”系列一樣,她依然沿用 “根系”這一符號語言,只是作為“血管”這一生命脈絡的意義轉向了“各復其根”中萬物所啟程和皈依的那個開端,也代表了植物自身。“根”的意義可以是植物的根莖、山川、河流、經絡、閃電等等。“執花寄月”系列裏植物的根系相交織,構成了自身的容器。在“物云云”中,根的形態已經成為支撐畫面的結構,《峙》中被抽離的拉奧孔和他的孩子以影像的方式映在墻上不斷幻化成光點和兩條分開的蛇,纏繞他們的蛇卻以繪畫的方式永恒留存于紙上,這是兩條由“根”構成的蛇。而巨大的《物云云·歸去來》通篇以根的形象引導觀眾的視覺,將數只模樣相同的飛鳥聯繫在一起,構成迴圈狀態的迷宮。

康春慧《執花寄月·穀雨》設色紙本 90×61cm  2016年

康春慧 《物云云·歸去來》(局部) 設色紙本 200×550cm  2017年

策展人吳洪亮表示,他給康春慧這批作品的策展原由在於,工筆畫常常以精緻、悅目而非思想性著稱,尤其在花鳥畫這一領域。她的這批作品能夠基於傳統的母題卻表達出當代意義和宏觀的思考,而並非停留于“好看”或者過多的“我”當中。她不僅觸及美術史,還根據自身的體驗上升到哲學意義的高度,能思考一些大的問題,並且在運用傳統資源時還能做到潛移默化,而不迷失在對傳統的借鑒當中,這對於一個青年藝術家來説是很可貴的。

展墻上的文字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觀眾觀看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